方正县水稻侧深施肥插秧机试验效果研究

2016-05-14 18:12刘恩宏高明宇吴家安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16年8期
关键词:插秧机水稻研究

刘恩宏 高明宇 吴家安

摘 要:研究带侧深施肥装置的水稻插秧机在黑龙江省方正县水稻研究示范基地的应用效果,以常规插秧方式为对照,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实时监测其生长情况及收获时的产量指标,在易用性、经济性、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地表平整、沉浆好的稻田使用带有侧深施肥装置的插秧机,在增产方面有一定效果;在提高效率、减少人工成本方面效果显著。可优先在合作社、种植大户中推广。

关键词:水稻;侧深施肥;插秧机;研究

中图分类号:S223.91 文献标识码:Adoi:10.14031/j.cnki.njwx.2016.08.004

1 试验目的意义

水稻侧深施肥是在水稻插秧的同时将肥料施于秧苗侧3 cm、深5 cm的土壤中,此施肥技术符合水稻插秧要求的定位、定量、均匀的农艺要求,从而达到节肥、增产、减少人工成本和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本试验力求通过侧深施肥与常规施肥的对比,明确侧深施肥对水稻肥料利用率的提升效果,为实现水稻生产节本、增产,提效寻求新途径。

当今世界水稻栽培基本为两大体系。一是以欧美为代表的水田直播机械化栽培体系:水田实现条田化、先进的平整地机械平整土地、适合旱直播的品种培育、药剂灭草、联合收获。二是以日本为代表的水稻移栽机械化栽培体系:工厂化育秧,机械插秧,联合收获。日本在1975年对侧深施肥技术进行了研究,明确了侧深施肥有明显的节肥增产作用,到1992年日本侧深施肥稻田面积占20%左右。随着侧深施肥技术的普及,促进初期生长发育、降低人工成本、减少水质污染等的高效节能化栽培模式已初步形成。随着插秧机的改良并与侧深施肥装置的良好结合,以及专用肥的开发,侧深施肥技术得以迅速推广。

水稻插秧过程中定位、定量、均匀施肥是保证秧苗均匀吸收肥料、均匀生长的必要因素,而水稻长势、结穗均匀、颗粒饱满是保证高产稳产的重要条件,水稻机械插秧侧深施肥装置又是保证侧深施肥满足农艺要求的关键。因此,搞好水稻插秧侧深施肥技术及装置的研究,对水稻生产过程有非常大的影响,大力研究与推广水稻插秧侧深施肥技术及装置已成为农业生产中一项重要课题。

2 试验内容

2.1 试验地点、材料

试验于2015年在黑龙江省方正县水稻研究院进行,实验田面积为1.2 hm2,该地区土壤类型为黑土,水稻品种为龙稻18,试验所用肥料为含氮量44.6%尿素、P2O5含量为46%的磷酸二胺、K2O含量为60%的氯化钾。

2.2 试验机型

本试验所用机具为我院自主研发的2FCS-1.8型水稻插秧侧深施肥机,该机具排肥方式为使用动力驱动螺旋搅龙推动肥料沿排肥管内运动,排肥管穿过插秧机船板与开沟器总成连接,开沟器在水田深4~5 cm处开沟,肥料在螺旋搅龙推动下,强制排入已开沟的水田泥土中,沟内施入肥料后在船板的作用下泥土自然闭合,从而使肥料精确深施在预定的位置。

2.3 试验方法

试验地于5月初开始通过深翻、旋耕、耙平进行了旱整地,在放水泡田3~5天,垡块泡透后即进行水整地,经整地沉淀后,田面指划成沟并能慢慢恢复是最佳沉淀状态,即最佳插秧时机,此时进行插秧作业能防止边行推苗、淤苗对插秧质量的影响。

在5月23、24日两天,利用机具进行插秧、侧深施肥作业,作业面积近15亩。插秧侧深施肥技术指标:插秧行距为30 cm;株距为18 cm;施肥深度为4~5 cm;侧施肥(距秧苗)距离为5 cm;施肥量为28 kg/亩,对比田选取毗邻的田块进行对比。

3 田间试验对比及分析

(1)试验地施肥量比较均匀,接近标准肥量,在生长后期没有出现明显的脱肥现象,显示出测深施肥肥效较长,但是分蘖时间比对比田常规施肥要晚一些,因为常规施肥是在水稻插完秧后第七天,施一遍分蘖肥,主要以尿素为主,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水稻分蘖。侧深施肥和常规方法在分蘖初期肥料供应有差别,侧深施肥相对慢一些,但是分蘖数量并无明显区别。

(2)水稻分蘖以后是齐穗期,随机选择了两块田地的秧苗3~5株,从秧苗株高、叶片颜色、无效分蘖进行对比分析。一是从株高上来看,试验田比对照田整体上来说略高,对照田高矮不均,说明人工施肥肥料不均,从水稻高产角度上来说,水稻抽完穗,越整齐越好,因为决定水稻产量的不是个体的高矮而是整体,整体越整齐一致产量越高,试验田总体来说整齐度要好,说明测深施肥比较均匀。另外,影响株高的主要是水稻拔节期氮素的供应,试验田比对照田株高略高,这说明侧深施肥在拔节期氮素供应充分,肥效较长。二是叶片颜色,试验田比对照田绿色叶片数量要多一些,叶片绿叶时间越长对水稻产量贡献就越高,对比田出现黄叶说明人工施肥在水稻后期肥效供应不足,这也说明侧深施肥肥效要好一些。三是秧苗小穗即无效分蘖,方正一带水稻分蘖终止期一般为6月27日,试验田比对照田的无效分蘖要多一些,说明侧深施肥肥效相对较长。通过以上三点对比分析,说明这种一次性施肥方式能够满足水稻整个生长期间的养分需求,做到了缓释,长效供应,均匀的施肥保证了株高的一致性,为较高的单位产量奠定了基础。

9月16日进行了试验田和对比田测产需要的水稻样品采集,测产相关数据如下:侧深施肥572 kg/亩,常规施肥535.4 kg/亩,一般农户550 kg/亩左右,2015年抽穗后光照条件比往年好,所以产量较高,光照条件若不好的时候也就能达到500 kg/亩。

4 结论

(1)一次性将水稻整个生长期需要养分全部施完,在秧苗侧下5 cm处缓释,省工省时,而对比田需要在分蘖期间施肥两次,抽穗之前一次,共需要施肥3次。相比较而言,侧深施肥这种方法更适用于大面积作业,水稻全程集约化管理。

(2)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避免了表施肥的浪费,例如氮肥,会有表面径流、氨化等浪费现象。

(3)肥效较长,抽完穗以后,绿色的叶片还很多,枯死的较少,株高比常规的略高,说明这种方式肥效相对较长,一次施肥能够满足水稻整个生长期的养分需求。

(4)由于本机具与普通插秧机相比重量较重,所以侧深施肥插秧这种作业方式对于沉浆要求较高。此次试验作业泡田后沉浆达到了13天,而普通插秧机沉浆7天即可以插秧。但如果沉浆时间不足,田地作业情况不理想,导致插秧机浮板两侧淤泥推压秧苗,同时淤泥形成条垄易于长出杂草,对水稻生长发育造成影响,增加后续田间管理成本。

(5)在肥料的适应性上来说,肥料选择尽量选择含氮量25%以上的肥料,另外肥料要具有一定的硬度,这可以尽可能避免在施肥时潮解影响排肥,还可以起到在地里缓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白雪,郑桂萍,王宏宇,等.寒地水稻侧深施肥效果的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4(6):40-43.

[2]毕春辉.浅谈水稻侧深施肥技术[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1(12):24-25.

[3]徐祥龙.水稻侧深施肥插秧机应用技术总结[J].农垦农机化,2014(12):104-107.

[4]刘毅.水稻侧深施肥机在建三江水稻生产中的应用[J].现代化农业,2015(7):58-59.

[5]陈长海.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的优越性及研究现状[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5(10):22-23.

[6]王春江.水稻侧深施肥技术试验总结[J].现代化农业,2015(5):23-24.

猜你喜欢
插秧机水稻研究
什么是海水稻
水稻插秧机发展综述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一季水稻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水稻花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超智能插秧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