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农机维修网点经营状况调研与思考

2016-05-14 18:12康亚军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16年8期
关键词:调研农机建议

康亚军

摘 要:为加快推进当前农机维修网点快速发展,从当前西安市农机维修网点基本经营状况、发展类型调研入手,针对发展中存在着布局、结构不尽合理,资金短缺,经营效益参差不齐等问题,提出了加强监管和扶持、筹建农机4S店、拓宽培训范围和模式等建议,以期逐步转变当前农机维修网点的现状,提升农机维修网点经营、发展、服务能力。

关键词:农机;维修网点;经营状况;调研;建议

中图分类号:S232.87 文献标识码:Adoi:10.14031/j.cnki.njwx.2016.08.006

农机维修是确保农业机械以良好技术状态投入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搞好农机维修是实现农业机械高效、优质、低耗和安全运行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农机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购机补贴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机市场日益繁荣,农机维修网点不断发展,这些网点对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繁荣、提高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了解当前农机维修网点经营状况,市农机总站对全市农机维修网点进行了全面调查,按照等级、交通情况、是否参与“三包”服务、是否代理销售机具等情况选取了其中10个列为重点调研对象,深入分析研究。

1 基本情况和发展类型

截至2016年4月底,西安市农机维修网点500个;其中,一级10 个,二级96个,三级304个,维修从业人员1347人,年维修量达2.8万台(套),全市农机总动力达325.37万kW,拖拉机拥有量18 099台,配套农机具54 120台,联合收割机8144台。维修服务收入达3026.36万元。农机经销点223个;农机经营总收入达14.65亿元。

农机维修类型主要有五种:一是大部分小型农业机械主要依靠机手自己换件维修;二是涉及到发动机、液压系统等技术含量高的问题时,依托较高水平的修理网点维修,如阎良区建兴、临潼区金地维修中心、周至易丰高新农机维修中心就是主要维修柴油发动机以及整机维护等修理工作;三是农机大户和规模经营的农机服务组织自行维修,如阎良区远航、新利、润泽农机合作社不仅维修社员的机具,还承修合作社以外其他机手的机具;四是“三包”期内的产品依托农机生产企业或经销企业售后服务网点维修,如位于长安区的西安高新农机维修中心、阎良区建兴、临潼区金地维修中心从代理销售的机具企业中获得“三包”服务权限,为销售出去的机具提供“三包”期内及期外的服务。具体情况见下表。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西安市农机维修、销售、“三包”点初步形成了东部阎良、临潼,中部长安,西部周至分布相对均匀的维修销售网络,一些维修中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十分可观。但是,由于受经营者素质、规模、设施、市场、资金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加之受行业管理中薄弱环节的限制,西安市农机维修市场发育尚不完善,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2.1 从维修网点布局看,不尽合理

全市虽已形成了相对均匀的维修销售网络,但现有农机维修网点多集中在交通主干道旁,偏远地区农机一旦出现故障,农忙时节很难就近找到维修网点,严重影响了机手创收和农作进度。

2.2 从维修网点结构看,不尽合理

就西安市农机维修行业来看,三级农机综合维修点居多,占总数的60.8%,二级和一级以上维修点少,占总数的2%;小规模维修网点多,较大规模的少,资产在200万元以上的有13个,占总数的2.6%,参差不齐的维修服务网点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新机具、新设备的需要。一方面一些大中型、多功能复式、科技含量高的作业机械逐年增长;另一方面多年来所形成的农机网点普遍规模较小,承修能力较差,造成众多的农机维修网点只能“望机兴叹”。

2.3 大多修理工技术水平不高、经销人员能力欠缺

据调查,发展较好的一、二级维修点基本上是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搞农机的老机手,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上,大多凭经验修理,年轻人又不愿干修理,认为是脏活、累活,雇的工人缺乏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经销网点的经销人员大都学历低,缺乏市场营销经验,整体从业人员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随着国三、国四发动机等科技含量较高机械的生产销售,这些问题将愈演愈烈。

2.4 维修网点资金短缺,基础设施条件较差

农机维修行业属于微利行业,维修网点普遍存在资金有限、银行融资困难,民间融资数量较小,有的属于“夫妻店”、“季节店”。从基础设施条件上看,普遍存在维修设备、设施薄弱,陈旧、老化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维修的质量。

2.5 从经营效益看,参差不齐

全市农机维修网点中采取修理、零配件供应、“三包”服务相结合方式运营的网点经济效益较好。如临潼区金地和阎良区建兴维修中心、西安高新农机维修中心、周至县学亚思源农机维修部。单独从事维修或零配件销售的网点效益不如几种方式结合的好一些。大部分小规模农机维修网点,修理范围单一,业务量小,经营困难,效益不佳,处于微盈利,甚至亏损状态。

2.6 监管部门重视程度不够,依法监管不到位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明确提出农机维修厂(点)资质许可是农机管理部门行政许可职能之一,也是赋予县级农机主管部门行使行政许可的一项主要职责。但由于没有项目经费支持,农机管理部门干劲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加之这些法律法规及规章目前没有得到充分运用,造成农机、工商、技术监督、公安安检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配合少,难度大,依法监管不到位。

2.7 农机零配件质量缺乏保证

由于农机配件供应渠道混乱,加之一些维修业主以次充好,使用假冒伪劣零配件等坑农行为时有发生,同时,大部分机手缺乏产品质量鉴定和假冒伪劣农机产品的识别能力,意识淡薄,贪图便宜,导致假冒伪劣农机产品充斥市场,严重损害了农机消费者的利益。加之缺乏维权意识,即使出现维修质量问题也不知如何投诉解决,只得自己承担不必要的损失。

3 意见及建议

3.1 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建立部门联动机制

农机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机维修管理工作,将其纳入重要日程。加强对农机维修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管理法规以及机械常识等知识的培训,同时要按照《农机维修管理规定》和《农业机械开业技术条件》的标准要求,严格审批维修网点,从源头加强监管,合理布局网点分布,建立监管长效机制。

建立农机、工商、技术监督、公安安检等部门的联动监管机制,合理分工、密切配合加强对维修网点的监管力度,定期检查零配件质量、检测仪器设备、生产安全等情况,确保农机产品无伪劣,确保维修网点安全生产、合法经营。

3.2 筹建农机4S店,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农机主管部门要积极协调生产企业和维修网点,引导条件较好的农机维修网点筹建农机4S店模式,要把农机4S店创建与“星级文明维修网点”创建,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建设、农机合作社、农机技术培训、保护性耕作、深松整地等项目结合起来,在全市建立集“农机维修、零配件供应、二手机械买卖、租赁、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做大做强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和引领中小规模维修网点健康、持续发展。

3.3 加强政策、资金扶持,推动农机维修网点均衡发展

建立扶持农机维修市场发展的政策体系,在土地征用、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优惠,建议通过项目方式,制定配备标准,投入专项资金,改善更新维修网点的维修设备设施,购置必备的检测设备。在现有农机具补贴政策的基础上,争取对农机维修网点进行雇工补贴,配备“三夏”、“三秋”流动服务车,保障农忙时节维修服务的及时性。以区域性农机维修网点作为示范点,扩大扶持范围,辐射带动其他维修点规范、健康发展,逐步培育和规范全市农机维修市场,形成结构合理、优势互补、便捷高效、保障有力的农机维修服务网络,提升农机维修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3.4 拓宽培训范围和模式,注重知识更新升级

农机维修网点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应采取政府出资,结合项目实施、举办各种培训班、现场会、参观考察等多种活动方式,可以联合高等农业院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院、生产厂家等农机教育、生产、科研部门,充分发挥这些部门的教育资源优势,重点在高性能机械维修、市场经营管理、信息掌控等方面加强培训和引导。同时,要注重知识更新升级,增强农机维修网点的发展后劲,确保其持续、稳健发展。

3.5 鼓励、引导、支持、扩大农机合作社开展维修业务

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引导、支持、扩大农机合作社进入农机维修市场,发挥其组织化、专业化、资金实力和技术实力较强的优势。协调生产销售企业与农机合作社合作,将代理销售、零配件供应、“三包”服务放在合作社,本着合作共赢的目的,投入先进技术、资金和设备开展售后服务和零配件销售,优势互补,增强和拓展农机维修网点服务功能和范围,构建农机维修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维修服务保障体系。

3.6 将零配件供应纳入补贴范围,规范维修标准、零配件进货渠道

建议把农机具零配件供应纳入农机产品农机推广目录、补贴目录,把农机具零配件供应能力作为考核农机补贴产品供应商的一个重要指标。规范维修网点维修作业标准、工艺规范、收费,加强对农机具零配件进货渠道的监管和治理,部门联动,从源头打击假冒、伪劣农机具零配件,保证维修网点零配件供应的品质。

总之,农机维修网点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基础性工作。只有加强监管,部门联动,加强政策、资金扶持,筹建农机4S店,拓宽培训范围和模式,注重知识更新升级,同时结合当地实际状况,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多措并举,才能逐步转变当前的农机维修网点现状,加快发展进程,实现维修业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调研农机建议
沃得农机
春来好时节 农机备耕忙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不一样的农机展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建议答复应该
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