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文化对高职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价值

2016-05-14 04:39胡雨桐
职业·下旬 2016年7期
关键词:孝道大学生文化

胡雨桐

摘 要:古往今来,“孝道”是中华民族的血液,是我国传统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成大事业者必备的道德素养。在高职学生中推行“孝道”文化,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都有深远意义。本文围绕对“孝道”文化的理解和对大学生“孝道”素质的培养而展开,将“孝道”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进而论述对大学生开展“孝道”文化培养的意义及其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孝道”文化 道德培养

课 题:本文系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15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课题编号:KT2015007)研究成果。

“孝道”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我国传统道德和社会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笔者学校一直坚持把“孝道”文化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贯穿于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使之为构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新思路。

孝为德之始,德为人之本。儒家传统文化一直认为,良好的道德修养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而“孝道”是这种道德修养的基础。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引领社会道德风范的主力。因此,在当代学生中开展儒家“孝道”文化的培养,进而推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一、“孝道”文化概述

南宋初期,曲阜孔氏南迁衢州,锡封嗣爵,建庙祀祖,被史家称之为“东南阙里”。《浙江通史》中写道:“携取鹤归清献里,载将书入仲尼家。”是因为孔氏南宗与衢州的结缘,所以衢州才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而在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孝道”文化像水、像风一样,浸染和漂移在乡间街坊的每一个角落。

人们把培养“孝道”文化,看作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在高校中更是加强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环节。人们对“孝道”文化有着自己的理解与尊重。

1.对“孝道”文化的理解

儒家传统文化,把“孝道”视作不过时的社会意识形态,是每一个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孝道”的本质是以血缘为基础,以子女与父母传递为主线,然后延伸到家庭或家族中的晚辈对于长辈的尊重与理解为关系的一种家庭伦理文化。

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政治理想的推动作用下,“孝道”文化成为了传统社会中覆盖生活各个方面的意识形态。不仅仅在家庭伦理方面,在政治、经济与文化生活中,“孝道”文化反复被强化与泛化。其内涵在原来的规范家庭或家族成员的基础上被扩大,还被演绎为规范调整家与国、君与臣、臣与民的一种价值观。

2.关于“孝道”文化内容概况

儒家传统文化有许多内容都与“孝道”文化有关。通过历史长河的时间洗礼,现实中的“孝道”内容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孝亲感恩。每个人都有父母,父母含辛茹苦将子女抚养成人,其中辛苦无需赘言。因此,子女则应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态度,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在父母需要物质、精神、情感、能力等方面等的照料时,特别是到晚年时,子女要应尽自己之义务,使父母得到满足和安享晚年。

“孝道”从社会学意义上说,关心、照顾和赡养父母,是每个子女应尽的道德义务;从生物学意义上说,这是人类种族繁衍的自然规律;从政治学意义上说,道德是政治的良知,是社会良性循环的基础。因此,“孝道”是儒家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2)孝亲尊敬。儒家传统文化一直强调,在家庭血缘关系上,对于父母的关怀,是需要同时表现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爱是养与教的结合,孝是养与敬的结合。简单的孝与养相比,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亲与孝、爱与敬体现了更高层次的伦理道德,也从中反映出家庭伦理尺度和社会道德要求。

因此,儒家所讲“孝道”,不仅仅是指对父母物质上的供养, 更包含有对父母精神上的关心,甚至包括对父母的心理、感情等方面的关注与照顾。包含以上几点的“孝道”,才反映和体现“孝道”文化的本质。

(3)孝亲顺从。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在孔子看来,对于父母孝亲顺从基本要求是“ 无违”,除了给予物质上的供养、精神上的关怀,还要顺从他们的意愿。

这种“意愿”要上升到儒家传统文化中“礼”的境界与要求,生之事以礼,死之事以礼,出于内心的、真诚的、自然的、文化的。

二、如何针对高职学生培养“孝道”文化

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是大学期间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是教育的阶段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因此,我们将大学生的“孝道”文化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使其与德育、智育、体育内容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应重视校园的“孝道”文化环境建设,把“孝道”文化作为大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因为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与其专业知识一样,并非天然形成,而是后天长期教育与自我修养相结合的结果,它的形成是一个不断提高、完善的过程。所以,注重对大学生“孝道”行为的实践和“孝道”文化的培养,对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于如何培养大学生“孝道”文化,笔者认为,应该在生活和实践中通过自我修养培养良好的“孝道”品德和行为习惯,而不是只将“孝道”文化放在课堂中当成科目学习,进而形成内存的道德品质。践行“孝道”行为,习惯“孝道”自律,内化“孝道”意识,形成“孝道”文化。在“孝道”文化培养的实践和修养过程中,特别要强调学生的自我修炼和知行的统一,任何“孝道”文化的形成都需要有不断的实践、总结、反思、提升的过程。

另外,中国传统中的“孝道”文化不是一个简单、单一的理论体系。与其他传统文化一样,对“孝道”文化的学习与研究同样有一个“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过程。因此,根据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孝道”文化必须符合时代要求,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孝道”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坚持继承与批判相统一,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坚持道德与法制的结合,以良好的道德意识融入社会,以严肃的法制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准则;坚持体现传统主流文化的要求,以人为本,饮水思源,尊重生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应该看到,“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文化贯穿于今古时空,植根于传统社会,在儒家传统道德文化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对培育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具有基础作用。基于此,所以应该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孝道”文化及其精神的培养,促进他们全面素质的发展与提高,今日在学校为“孝道”的花朵芬芳,明天在社会为“孝道”的标志模范,为“孝道”文化传承做出当代人的应有贡献。

三、高职学生“孝道”素质培养的策略

我们充分利用衢州是国家级历史名城的区位和孔氏南宗的传统文化的蕴涵优势,努力挖掘总结“孝道”文化精华,并将之落实到鲜活的学校德育中,培养学生的“孝道”素养。

1.生命和熙

生命是教育的真谛,没有生命、离开生命,谈何教育?所以,学生的“孝道”素质培养应从尊重生命开始。

关于怎样尊重生命这个问题,孔子在《孝经·开宗明义章》中做了回答:“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孝之终也”。意即每个人保持自己身体的完整、健全是行孝的物质基础。然后,还要在社会中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立其身,扬其名,善其道,孝顺其父母。

在这里,孔子提出珍惜“生命”要从亲近的“血缘”关系开始。“血缘”是生命延续、生命增色、生命尊贵、生命价值等最本质的人性表现。进而提醒“生命”是父母所赐,不能自我作贱;只有把身体保护好,才对得起父母。对父母的感恩之“孝”,应该从保全、延续自己的身体开始。故中华文化中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孝”也就成了中国民间的重要人生哲学,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孝亲和感恩问题上,孔子倡导不仅要从物质上保持身体健康,维持生命基础;而且要从精神上立身行道,保障生命意义,实现生命价值。

2.家庭和睦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中国社会自古重视“个人—家庭—社会”的递进关系:“修身”是“齐家”的前提,“齐家”是“治国”的基础,“治国”是通向“大同”的道路。“家庭”是沟通个人与社会的“桥梁”,天下大同基于国家稳定,国家稳定系于社会和谐,社会和谐始于家庭和睦。

弘扬“孝道”文化,相对于家族,亲近了血缘关系;相对于社会,融通了中华民族的血脉;相对于现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当下,在校学生群体当中多独生子女,从小家庭的宠爱容易让他们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情况,如果失去“孝道”行为养成,缺乏“孝道”文化素养,不仅会对社会伦理道德造成不良影响,还会对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产生消极作用,进而会成为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障碍。

3.校园和融

推行“孝道”文化,构建和谐校园,按照孔子要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希望每位在校学生都能像关爱自己亲人一样关爱身边的同学、师长,讲信修睦,仁爱爱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那么就能提高自身修养,和谐校园人际关系,纯洁社会风尚,推进社会主义“两个文明”。

4.社会和谐

因为当代学生的家庭角色特殊,社会阅历欠缺,导致有一部分学生伦理观念不清,对自己的父母、师长缺乏尊重,对社会缺乏责任。而培养大学生的“孝道”素养,不失为一剂治理良药。因为从“孝道”文化培养入手,不断强化他们在家对父母,在校对师长,在社会对国家的“孝敬”心志,树立社会责任心,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5.“孝道”修炼

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倡导“百善孝为先”,而在当代学生中,我们可以倡导“百善孝为始”,加强道德修炼可以从修炼“孝道”开始,让“孝道”修炼成为大学道德教育体系中的基础,为学生开启培养良好道德品格的大门。

(1)激发热情。孝道培养对于使大学生通过孝敬父母从而达到忠于祖国具有积极意义。只有在家庭中孝敬老人,才有可能在社会中尊重他人,在工作中尽职尽责,也才能真心实意地报效祖国。这一认识具有很深远的历史渊源。

在古代忠与孝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行为规范,然而统治者将孝与忠,事亲与事君混淆起来,把孝道政治化,“移孝作忠”。不仅要求子女对父母尽义务,而且还要求他们要立德、立言、立功。尽孝忠君观念经过历代不断强化,被视为封建社会的最高德行。虽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极端的愚忠、愚孝,但是把对父母的爱与对国家的忠相统一,主张一个人要建功立业,为社会做贡献的思想是值得肯定和继承的。

(2)坚定信念。高职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都处于形成时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可塑性较强。尤其是在面临挑战与机遇共存、希望与困难俱在的今天,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的立场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作导向,学生就很难明辨是非、把握方向。通过孝道培养,能使大学生更注重与父母沟通,吸取他们好的人生经验,接受批评、建议,实践父母的期望。从而有利于思想上的进步,树立远大理想,力求让父母放心。

(3)完善人格。提倡孝道的儒家学派从本质上讲,培养道德高尚、人格完美的人是其重要目的,而其主要教育方法就是倡导孝道。人的优良品德都是由孝产生,因此,孝道培养就其实质来说是塑造人格的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环境下,对大学生进行孝道教育,大力倡导孝道中的忠孝仁爱、谦和礼让、诚信守义,对于培养大学生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及自尊、自信、自立、自律等理想人格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4)明理诚信。只有做到了对父兄孝悌、爱敬,才会将真情推广到与一般人的交往之中,从而达到不伪不欺、明理诚信的高尚情操。在传统教育中,诚信是修身养性的根本原则,亦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道德标准。诚信多是建立在人格自律的基础之上,诚信代表着优秀的人格,标志着高层次的人格水准。而当今,在市场经济中更是讲究诚信,这是商业社会中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之一,而这种诚信的品质必须在大学的德育阶段培养成型,使大学生对诚信具有理性认识,把信用作为道德的底线来对待。

四、小结

推广“孝道”文化是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也是大学生完善道德人格、内外兼修的需求。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高校承载着培养青年一代的重要使命,把“孝道”文化纳入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的重要体系,是受到全社会认可和提倡的。孝道培养既能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格修养,还能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无论从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角度,还是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合格学生角度,“孝道”文化都应传承并发扬下去。

猜你喜欢
孝道大学生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谁远谁近?
大学生之歌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尽孝而亲不待
绝对“孝道”有悖人性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