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传承与中专语文教学

2016-05-14 04:39王敬波
职业·下旬 2016年7期
关键词:中专语文教学

王敬波

摘 要:中华民俗文化的传承越来越受到重视。民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集中体现。本文主要围绕中华民俗文化传承在中专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展开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中专语文教学开展如何更好地传承民俗文化的问题。

关键词:民俗文化传承 中专 语文教学

民俗文化的传承是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需要承担的共同责任。随着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软实力支撑各个民族参与到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中国文化的发展对民俗文化的传承越来越重视,而中专语文教育作为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社会文化研究人才的重要的输出基地。现阶段,中专语文教学已经成为丰富中专教育形式的重要教学内容,在教学开展过程中积极融入民俗文化内容,提升中华民俗文化传承的力度,既有利于增加中专教育的文化底蕴,更为中华民俗文化传承事业添砖加瓦。

一、民俗文化的传承在中专语文教学中重要性

民俗文化的传承已经纳入各个阶段的语文教学体系之中,成为语文教学开展的重要方向。中专语文教学通过融入民俗文化,有利于民俗文化的广泛传播。当前由于外族文化的冲击,国内普遍出现文化西化的现象,国内对民俗文化逐渐陌生,甚至排斥。这样的文化发展状态十分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更会影响到整个国家发展的团结统一。所以,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引入民俗文化能充分体现出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更能促使传统文化的精髓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承,保证文化的统一与中华民族文化的时代性发展,真正实现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壮大民族力量。此外,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引入民俗文化能丰富中专语文教学形式,增加语文的趣味性。民俗文化不同于以《论语》或是其他国学经典呈现的文化道义形式,民俗文化主要扎根于民间,呈现的是草根文化的千姿百态,因此在内容上或是形式上更为多样有趣。将这些文化内容引入到较为枯燥的语文教学,一能够提升语文课堂的趣味性,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借助民俗文化解读语文课文,将长篇大论的道理融化在一个有趣的文化故事中,有助于语文教学方式的创新发展,丰富语文课堂的内涵,同时民俗文化虽然源于生活确又高于生活,既能给学生带来欢声笑语,也能让学生敞开心扉,自动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洗礼。民俗文化融入中专语文教学能提升中专学生的文化素养,帮助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语文作为一门文化课程,在教学体系的各个阶段都是作为一门主要课程开展教学。这充分说明语文教授的并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不同的阶段学习同样的语文内容,给人带来的体验与感受是不同的。在中专语文教育中融入民俗文化,能够发挥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学生的文化涵养,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其他专业性知识的学习,提升理解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有助于中专教育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人才。

二、民俗文化与中专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

基于民俗文化对中专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合理引入民俗文化是中专语文教育开展的重要方向。

1.以民俗文化为载体,创新语文教学方式

民俗文化走入中专语文课堂首先应该构建好以民俗文化为框架的教学方式。例如利用多媒体在枯燥的课文讲解之中,寻根溯源,发掘语文课文中的民俗文化底蕴,并以故事的形式使民俗文化具象化,提升学生理解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此外在课后学习的过程中,例如在文章的预习中,教师可以抛出文章潜在的民俗底蕴,提前布置好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并以现代化手段呈现自身的学习成果。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同时在自主学习中,学生也能够收获更多的学习成果,既实现了对民俗文化的有效传承,也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2.充分发挥地域文化的趣味性,丰富语文教学

地域文化是构成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因素,也是民俗文化多彩纷呈的重要原因。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地域特色既有利于地域文化的传承,更好地促进地域性发展,更能增加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三、小结

民俗文化在中专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既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有利于提升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率。

参考文献:

[1]傅阿循.民俗文化传承与中专语文教学[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3(5).

[2]刘巍.浅谈民俗文化传承与中专语文教学[J].赤子,2016(1).

[3]李利.唤醒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后感[J].学周刊A版,2011(9).

[4]李响.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传统文化[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2).

猜你喜欢
中专语文教学
试论中专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
浅析中专体育教学的现状及改善措施
中等专业学校音乐欣赏教学研究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