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高职分析化学课程改革

2016-05-14 05:11李泉
职业·下旬 2016年7期
关键词:职业能力课程改革

李泉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最突出的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本文针对目前高职分析化学课程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现状,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从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关键词:职业能力 高职分析化学 课程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最突出的特点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要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就必须体现职业性和实践性,要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实现知识和实践技能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衔接。

分析化学是高职工业分析与检验、应用化工技术、冶金技术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在分析化学课程学习后,应该具备很强的动手能力。但是一直以来,笔者学院高职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需求还没有紧密的联系。

一、高职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需求联系不紧密的表现

第一,教材内容与职业岗位脱节。目前出版的高职分析化学教材内容,分理论和实验两部分,多数是将普通高校分析化学教材内容进行压缩和删减,偏重于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实用性和技能性不足。

第二,教师对企业分析工作流程和岗位实际工作过程了解不够,不知如何掌握“适度、够用”,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工作过程不一致,编制的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案还存在学科体系痕迹。

第三,分析化学课程一般采用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传统方式进行,而在实际教学中,这种教学方式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理论教学偏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比如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公式的推导等讲解比较详细全面。由于课程内容难度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其次,实验教学内容主要是为了验证理论知识的验证性实验,学生按照给定的方案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缺乏独自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此外,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安排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导致理论课与实验课脱节,实验课程与企业的工作过程不一致,与实际工作岗位要求差距较大。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即使在学校完成了分析化学课程的理论和实验学习,职业能力也无法提高,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因此,为了达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关键是要对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优化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优化教学过程的建议

1.改革课程教学内容,采取“教、学、做”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我们通过对分析与检验岗位能力进行深入分析,对从业者来说,其职业能力为:分析检测工业原料、产品、半成品,并且在测定过程中操作规范;正确使用与维护分析天平;固体物料分解技术;常见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原始数据规范记录、数据处理;正确填写分析报告单。为此,我们打破了原来的教学体系,将分析化学课程内容重新进行整合,把教材中原来知识理论结构下的相关章、节及实验教材的内容重新梳理,重新构成“定量分析基础” “化学分析”“仪器分析”三个学习模块。每个学习模块中既包含具体的项目及工作任务,又包含每一个具体的项目及工作任务在实施过程中所需的理论知识,即通过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把课程改革前割裂的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教学融合在一起,真正实现理实一体化(如表1所示)。

2.标准溶液配制

2.原子吸收光谱法理论及实验操作

模块教学是以项目为导向,以技能培训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模式。整合后的课程教学内容,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设计的五个学习情境(项目),是按照从易到难顺序进行编排,符合高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由于学生是在真实的工作任务中学习,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其当前的心理需求和能力能够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老师所教的教学内容,形成职业能力。学生通过三个模块的学习,获得的职业能力有:正确使用分析天平、容量瓶、移液管、滴定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仪器设备,配制和标定标准溶液,矿石及固体物料分解技术,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和沉淀滴定法的基本操作技术,分光光度法分析技术,原子吸收分析技术,数据处理及完成检测报告。

选择的实训项目结合地方企业生产特色。云南锡业职业技术学院隶属于云南锡业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是一所企业办学,地处云南省个旧市。个旧市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的锡、铜、锌、钨等有色金属储量达650万吨,其中锡的保有储量90多万吨,占全国锡储量的1/3,冶矿企业达80多家,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锡生产中心,全国最大的锡材加工中心、锡化工生产中心。学生毕业后,很大一部分会到这些企业的冶金及分析检测岗位工作。

因此,我们选择了工业原料及产品化学成分分析的项目,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掌握铁矿石中铁的测定,锡矿石中铜的测定,铅精矿中银的测定等。由于学习的内容与将来的工作有一定联系,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很快进入工作状态,做到“上手快,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2.改革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目前分析化学的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基本上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教师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满堂灌的知识,实验教学则主要是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照方抓药”式操作。这样的教学方法容易造成学生习惯于“人云亦云”的思维定势,缺乏独立思考,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由于教学形式单一,学生的学习变得被动无趣。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1)把教学课堂设在实训室。实训室要具备学生学习的条件,如有黑板、多媒体设备、教师演示台、教学录像等,同时实训室要符合生产实际的操作要求,比如配备有学生分析检验操作台、药品架等。

(2)每个项目选择1~2个工任务来进行具体教学过程的实施,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采取边做边讲、启发引导、案例教学、情境教学、项目导向、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将基本理论教学渗透到实践训练过程中,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讲到滴定分析法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时,可以在实训室利用实验仪器进行现场教学,采取边做边讲,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使学生能很快掌握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提高了教学效果。

(3)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效率和效果。比如,在讲解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酸碱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等抽象知识点时,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画演示,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把课堂延伸到课外,为学生自主训练实践技能提供学习平台

(1)定期开放实训室。学生的职业技能要经过反复训练,才能有效提高,但是课堂的时间毕竟有限,因此,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定期开放实训室,既能够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的教学资源,也可以满足有学习欲望和创新欲望的学生需求,使学生在“贴近真实岗位实际操作”的环境和氛围中自主学习知识和技能。学生到实训室,可以进行课内实训项目的训练;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收集、查阅资料,自己设计实训方案,经老师认可后再进行实训操作,完成检测报告。

(2)举办职业技能比赛。学院举办职业技能比赛,目的是在校园营造“知识改变命运,技能精彩人生”的氛围。在分析检测比赛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做到仪器操作规范,基本功扎实,数据记录正确,分析结果准确。让学生在比赛中能够充分展示和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

4.改革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实行多元的评价标准

改革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实行多元的评价标准,在评价中体现知识是基础,职业能力是目标的指导思想。考核方式可以有多种形式,如闭卷、技能操作、布置小课题,让学生查资料,完成作业等多种形式。按照分析检验职业岗位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来改革考核内容,学期考核内容包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采用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课程模块考核,因此,课堂评价也是一种重要的方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学生的学期成绩包括期末理论试卷成绩(50分)、现场技能考核成绩(40分)和平时表现成绩(10分)。通过改革课程考核方法,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学生掌握了分析化验工“应知”的理论知识,达到分析化验工“应会”的操作技能要求,为毕业后从事分析与检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小结

分析化学课程改革以后,学生在“贴近真实岗位实际操作”的环境和氛围中学习知识和技能,通过项目任务的实施,不仅掌握分析检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具备了分析检验的职业技能,能用化学分析、仪器分析方法对工业原料、产品、半成品进行分析检测,并在分析过程中,能够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正确操作,规范记录原始数据,会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写出正确的检测报告。对样品分析过程出现的一般性问题,学生能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相互交流等方式加以解决,真正实现了学习与工作的良好衔接,做到零距离上岗。

参考文献:

[1]刘莉萍.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的高职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3(9).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职业能力课程改革
高职学生个性特征及职业能力调查与分析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思考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