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中递进式生命教育实践探索

2016-05-14 05:38王志忠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实践分析

王志忠

【摘 要】作为初中阶段一门重要的学科,生物主要是对生命、生物繁殖及成长等方面展开探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生命的发展予以高度重视,教导学生珍惜、尊重并享受生命。本文从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命信息、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以及定期举办有关生命的讲座几个方面出发,就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递进式生命教育展开探究,以期让学生树立起热爱生命的价值观,并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递进式生命教育;实践分析

初中生物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外,还应充分意识到初中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还未能对生命这一概念产生成熟的理解与认识,因而需加强对学生的培养,使其形成正确的生命观。而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便可开展递进式的生命教育,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从生物学习中深刻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一、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递进式生命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的根本目的便是向学生传授有关生命方面的知识,对其生命成长进行正确引导。因此,为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使之成长为一个完善的人,那么在递进式生命教育过程中应严格遵循以下原则:

1.有序性的原则

初中生物学科知识体系存在一定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识发展也有相应的心理顺序,因此,在开展生物教学时,应严格按照上述顺序来设置教学活动。具体来说,在不同的年级,需以教学内容及学生认识发展水平为依据,制定不同的生命教育目标及内容,并逐步将教育的层次提高。

2.循序渐进的原则

初中生物生命教育内容包括生命起源、安全卫生、心理健康等,无法在短期内完成这些内容。此外,在初中所有年级的生物教材中,均涉及到了同一个生命教育目标,因此,教师需根据一定的次序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容易到困难,从浅入深,循序渐进完成教育目标。

3.量力性的原则

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应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符合,在开展生物学科生命教育时,也应做到因时而异与因人而异。教育的内容及方法应当遵循量力性原则,在学生能够掌握及接受的范围内,并且依照学生身心实际发展水平及时代发展需求进行适当调整,从而确保生命教育不局限于完成目标,不流于表面,而是成为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递进式生命教育的有效策略

1.对教材内容予以重视,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生命信息

在开展递进式生命教育时,生物教师的首要任务便是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容,并有机结合教材与生命教育的主题,在让学生产生亲切感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初中生物教材中,不论是森林宇宙还是细胞分子,生物圈或是人类圈,植物生长或是人体的成长,均蕴含了生命信息。因此,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感受到自然的伟大以及生命的奇妙。教师在讲课时,便可对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进行合理应用,借助生动形象的视频或图片将学生关于生命教育的兴趣充分激发出来,从而深刻感受因生命而产生的感动。

例如,在开展“生物圈”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教师便可将草原中各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情况详细讲解给学生听:羊吃草,狼吃羊,而狼死后,尸体又会腐烂变成草的养分,从而使其对大自然孕育生命的延续性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当教师将这个生物链的循环过程展示给学生看时,有的学生就会认为狼吃羊是一件残忍的事,此时,教师便可就草原的发展过程进行讲解,将草原能够维持不断生长的重要原因便是狼通过吃羊,从而抑制羊的数量阐述给学生听,如果在一个草原上没有狼,那么羊就会因为缺少天敌而肆意繁殖及生长,并将草全部吃掉,这样一来,牧民就会失去赖以生存的物质。由此可知,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命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我们应当以敬畏的心态来面对所有的生命。就好比我们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一样,每个人的存在都有其价值,并号召学生同样需要以平等的心态来面对他们,从而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及生命观。

2.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充分体现生命的内涵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对生命产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及感受,教师可引导学生以感恩的心态来感受周围的事物。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需要合理设计并优化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从而深刻体会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例如,教师在开展“植物种子的萌芽”这一小节的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种下自己习惯的植物种子,并对种子每天的生长状态进行仔细观察,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植物的发芽、第一片叶子的出现、植物抽枝,以及最后的开花、结果等生命的形成及生长过程中来,从而对生命的奇迹产生切身体会。在观察植物种子发芽及生长过程中,学生有时会觉得植物快死了,但最后却又奇迹般的活下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生命的顽强便产生了直观的感受。此外,有的学生养的植物并未能顺利活下来,他们感受到的则是生命的脆弱。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则可引导他们形成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明白在实际生活中,虽然会出现不少的意外,但我们应当坚信,只有具备爱护并尊重生命的意识,才能做到化险为夷,并热心帮助那些正处于危险中的生命。总而言之,生物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来对生命的奥秘展开探究,让他们直观感受到生命的伟大与脆弱,这样一来,不但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同时还能使其形成“珍惜自己生命,爱护别人生命”的正确价值观。

3.定期举办有关生命教育的讲座,促进学生感悟的提升

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几乎都来自于学校及教师,知识面比较狭窄,有时还会感到彷徨与迷茫。在此种形势下,学校及教师就应当与其他学校保护良好的联系,邀请校外教师来本校定期举办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讲座,让学生在听讲座的过程中,对生命产生更为深刻的体会。由于讲座老师在演讲时,会强烈抒发自己的感情,学生在现场氛围的感染下,会主动参与进来。分析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可知,他们比较多愁善感,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因而他们在听讲座时,容易被感动。在结束主题讲座后,生物教师应当加大生命教育的力度,并在课堂上进行深化,最终使学生树立其稳定且正确的生命观。

例如,在开展“拒绝毒品”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教师可邀请缉毒警察或校外的专家来本校开展以“热爱生命,拒绝毒品”为主题的讲座,将毒品相关知识详细讲解给学生听,使其深刻感受到毒品给社会带来的危害。专家通过以图片及视频的形式,将青少年吸毒的实际案例,以及因吸毒而对身体、家庭乃至社会造成的伤害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对毒品的自发抵触意识。除此之外,当学生意识到毒品的危害后,便会向身边的人传递这一理念,号召大家洁身自好,远离毒品,关爱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并逐步形成健康积极的生活及学习心态。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初中生物教师应加强在课程教学中应用递进式的生命教育策略,通过对生命展开学习,从而使学生形成爱护、珍惜自己生命的同时,对别人的生命也予以珍惜及尊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树立起正确的生命观与价值观,并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来感染周围的人,让自己与他人均获得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高建北.初中生物教学中递进式生命教育实践探索[J].新课程,2016,8(01):58.

[2]张媛荷.初中生物教学中递进式生命教育实践探索[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12(08):14.

[3]梁维鸿.初中生物课中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探索[J].教育导刊,2011,7(06):60-61.

[4]张志青.初中生物教学中的递进式生命教育方法探析[J].科普童话·新课堂,2015,8(11):15.

[5]徐丽.初中生物教学中递进式生命教育实践探索[J].新课程导学,2015,7(23):54.

猜你喜欢
初中生物教学实践分析
浅谈电话交换机维护技术及其运用实践分析
双钢琴演奏心理调控的理论及其实践研究
浅析初中生物教学中参与式教学法的有效应用
视频资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初中生物教学凸显和传递重要概念的实践
探究小学生自主学习音乐能力的提高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
对应急状态下的医学护理实践的分析
高中体育教学中不同教学内容传授方式改进的实践与探索
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