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作文教学有效性策略

2016-05-14 07:41刘晓凤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6年6期
关键词:有效方法作文教学小学生

刘晓凤

【摘 要】作文教学之难,原因在于教师只注重如何教,却忽视了学生如何学的问题。为了提高作文教学水平,就需要采取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使“作文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家园、成为记载自己人生的史记”。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教学;有效方法

作文教学难,首先难在学生没有原始的、基本的想作文、爱作文的欲望和兴趣;其次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总觉得无东西可写;再次就是词汇积累少,作文言辞干瘪、呆板,缺乏个性。长期以来,我们往往只注重教师如何教,却忽视了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学生喜欢写些什么,喜欢教师怎么上作文指导课,喜欢老师怎么评价自己的作文等等,教师都心中无数,而是盲目指导,造成了很多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这一难题,有没有办法解决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切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此,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力求做到:让作文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家园,成为记载自己人生的史记。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作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激发兴趣,拓宽习作思路

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起点。”习作中,教师要充分体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的习作理念。通过作文前的指导,使学生感觉到对这次作文很有兴趣,有话可写,感觉到有一种表达的愿望,有一种“不吐不快”的冲动,想要赶快把自己想说的意思写出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在习作中充分体现由说到写的教学过程,充分调动起学生对生活的积累,使学生感觉到这次作文有不少内容可以写。可以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中获得作文素材,从这么多的内容中选择最能写好的内容去写,开启学生习作的“素材库”。

小学生是最富有想象力的,他们大脑中的那些未被人为规则“净化”的稚语往往充满灵性,有的甚至神奇的让人忍俊不禁,这些都是孩子想要表达的。作文的动力实际上就是他们心中旺盛的表达欲望,如果我们用过高过严的、整齐划一的要求设置障碍,就会挫伤他们表达的热情。表达的热情没了,那不爱作文也就不难理解了。

平时我们总爱从我们的视角,用求全责备的眼光去看学生,其实孩子眼里的世界跟我们的不一样。我们要去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悟性,树立主人翁的写作意识,让其大胆抒写生活感受。只有充分展示儿童心态,其习作园地才能开出千姿百态的花朵。只要我们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愿望,说想说的话,写想写的事,自由表达,无拘无束,就会让每个学生的创造性和个体灵性在习作中大放光彩。如我曾经在班里搞过一次想象作文比赛,作文题目是《孙悟空后传》,大部分学生还是拘泥于《西游记》中的故事,除除妖,降降魔,但有个别学生就能另辟蹊径,把孙悟空写成了当代的破案神探,也有的写成了慈善家,还有的写成了水帘洞旅游区的开发者。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习作,我给予了不同的点评,都是以赏识的评语去肯定他们,鼓励他们。

二、学会观察,培养习作习惯

作文教学中,培养观察可使学生养成观察的良好习惯,对于写好作文是至关重要的。而对于初学写作的小学生来说,观察自己的亲身经历更為重要。我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给他们掌握观察的顺序,讲给他们观察的方法,从一点一滴做起,从一人一物学起,教学生会观察整体,又会观察局部;会观察静态,又会观察动态;观察注意外表,又注意内心。课堂上我拿图片、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有时让学生观察同学或老师,有时把学生带到室外,观察自然界的花草树木,怎样观察便怎样写作。由于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对具体事物有了一定的感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写的作文异彩纷呈。在学生欣喜之余,我告诉他们这就是作文,作文并不是抄书抄报,作文并没有那么深奥;同时告诉他们如何提高作文水平,有必要养成观察的习惯,时时观察、处处留心,并把观察所得写于日记,日积月累,积少成多,聚沙成塔。

三、感悟生活,运用真情动人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过:“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文章的灵魂,学生在作文时,只有吐真言、抒真情,真正做到像巴金说的:“把心交给读者”,才会打动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要好作文,必须跳出课堂、学校的小圈子,扩大语文生活的外延。我们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周围的事物在日新月异地变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广泛。只要我们不闭目塞听、细心观察、用心感受,总会有让我们动情的东西。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将学生的笔触转向对各种社会现象、媒体焦点、新闻事件或热点人物的品评,转向对地球、对环境、对人生、对和平的关注和思考,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渠道沟通课堂内外、校园内外,带领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创造生活。提醒学生利用一切感受自然、社会、人生的机会,不忘身边小事。同时学会从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间接了解大千世界。做到写在资料本上,记进脑海里,厚积薄发,写作时才能得心应手,有感而发。

教师是作文教学中一个参与者、指导者、实践者、示范者。学生心灵世界的种种感悟往往是被外界的某些因素引发的,正如学生看到电影中感人的情节就会忍不住流泪,看到不公平的现象就会忍不住呐喊那样,学生潜在的情感需外在的力量来唤醒。一个语文老师,若能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良知、责任、爱以及对真善美的思考和追求,那么,他的学生除了感知生活外,还会深入地思考生活,使生活情感化。对于学生来说要学会写好情感日记,对平时见到好的或不良的现象在日记中进行鞭挞、评论,在鞭挞或评论的同时情感日积月累,写多了,理解多了,情感丰富了,作文真情味也就十足了。学生应该准备一个小本子,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随时记录下来,静下心随时整理所积累的材料。

四、鼓励式评语,提高习作水平

给学生作文下评语,是每位语文教师份内的事。长期以来,作文评语程序化、公式化,实难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导致部分学生因此丧失了创作的积极性。

为了改变现状,我在教学中作了有益的尝试。即在给学生作文下评语时,采用第二人称,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在交流中尊重学生的人格、观点、情感、隐私,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充分肯定学生作文在选材、立意、构思、语言等方面的优点,同时多用赏识鼓励的评语来促发学生的表达兴趣。

当学生写完一篇作文,最希望的就是看到老师打的分数和写的评语,那是对他们劳动成果的肯定。分数虽说是一种肯定,但显得干巴巴,评语却不同,那些充满人文性的评语,如谈家长里短,自然随便;如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如山涧流水,叮咚悦耳。曾布置过一篇写人的文章,一位学生写的作文不够通顺,而且错别字也多,人物的特点也没有写出来,几乎属于不合格作文,但这篇作文在外貌描写方面较好,我就抓住这一闪光点,给了这位学生鼓励性的评语。这位学生看了评语之后,很激动,跑来对我说:“老师,从来没有人说我作文写的好,你是第一个。今后,我一定好好写作文,要和邓立婷写的一样好。”听了学生的话,我感触颇深。没成想,一句看似简单的评语,既给予了学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成功体验,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总之,只要老师愿意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教给孩子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摄取写作材料,学生就会成为作文的主人,就会用一颗爱心关注生活,用一支神笔真诚地抒写生活,就会步入快乐作文的殿堂!

猜你喜欢
有效方法作文教学小学生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探索多媒体在情趣作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