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书育人

2016-05-14 00:36钟坤英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6年5期
关键词:教书教书育人研究生

钟坤英

教书与育人是教师之根本任务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正如加里宁(米哈伊尔·伊凡诺维奇·加里宁〈1875-1946〉是苏联共产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之一,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所说:“要知道,教育者影响受教育者的不仅是所教的某些知识,而且还有他们的行为、生活方式以及日常现象的态度。”可见,教师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并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显得有多重要。

教书育人辩证关系教好书为人师表良师益友教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达到教育的目的——培养德才兼备,合乎时代和社会要求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对于老师来说,教书的过程,也是育人的过程,然而,对于教书与育人,往往会产生认识上的偏差,教师只顾传授书本知识,而忽视其他,进而认为,“育人”是学校和社会的事。对此,笔者拟就教书与育人的问题,谈点个人的看法,就教于专家和同行。

一、教书与育人两者不可偏废

简言之,“教书”是教师将书本和自己所掌握的知识通过教学传授给学生,“育人”是指学生在接受书本知识,学习专业技术、技能的同时,把学生培养成为爱党爱国、拥有梦想、遵纪守法、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成为敬业爱岗、诚信友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诚然,育什么样的人,由统治阶级的教育目的、教育手段和时代要求所决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性。

对于教育的目的、教师的职责、教书与育人的辩证关系,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都曾作过精辟的论述。《礼记》中写道:“师者,教之以事,喻诸德也。”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的“授业解惑”与“传道”即是教书与育人的辩证统一。无产阶级教育家徐特立说:“如果只传授知识而忽视培养方向,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法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邓小平同志1978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无产阶级培养合格人才……关键在老师。”由此可见,在教育方向和目的明确后,作为老师,如何将教书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显得尤其重要。

二、教好书是教书育人的先决条件

苏联著名教育革新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假如你的工作、学问和成绩都非常出色,那你尽管放心,他们会站在你的一边……但是,假如你的工作总是一事无成,总是失败;假如处处都可以看出你不通业务……那么,除了蔑视之外,你永远不配得到什么。”从自己多年来与学生接触中了接到,一个博学多才、知识丰富,课教得好的老师,学生是尊敬的,甚至是崇拜的。进而乐于接受和倾听这些老师的观点和意见,甚至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选择职业都取决于一、二位老师对他(她)的教诲和影响。

我们的社会早已进入了信息时代,传统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不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因而,过去一本教科书,一份教案,年复一年,送走一批又一批学生的教学年代已不能满足目前的教学要求,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如何才能教好书的问题。首先,教师必须先做学生,不断更新和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本学科、本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其次,针对教科书的更新换代跟不上学科发展的问题,将自己所掌握的最新知识融于教学中,做到基于教材,又囿于教材。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能跟上学科发展的要求。再次,中职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在教学中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只有把基础理论和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术技能。

三、为人师表是教书育人的根本保证

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是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正因为这样,所以,一个老师也必须时常检点自己的言行,他应感觉到她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样的监督。”的确,教师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教学中与学生一起度过,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不影响着周围的学生。所以,“为人师表”并非一句空洞的溢美之词,而是需要每位教师身体力行,赋之于行动,这是教书育人的根本。我们常听到教师批评学生上课迟到早退、玩手机,学习不认真,组织纪律性差等等,这本身没有错。但往往使我们教师难堪的是,学生会不以为然地说:“你们有些老师不也上课铃响了好久都不见人吗?”“某某同学考试不合格,请一顿饭,送几条烟之类,不也一样过关吗”诚然,教师亦是人,也有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不可求全责备,但关键是,作为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己教书育人的职责和重任,并勤于检点自己的言行,不能将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带进学校,甚至呈现在学生面前,产生负面影响。作为教师应懂得:“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的道理。

身体力行,坚持“身教重于言教”是为人师表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身体力行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方面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此,笔者深有体会。时常看到大白天,教学楼的走廊里电灯长明;到机房上课、体育课、实验实训课时,几乎没有学生会想到关掉电灯和风扇再走。对此,笔者总是一声不响地将灯或风扇关掉。几次以后,就有学生,特别是班干部也自觉地这样做了。同样,对于学生乱扔废纸,随地吐痰,作为老师,笔者也不会过多的指责他们,只是默默地捡起来放回垃圾桶或打扫干净,学生看到后,亦会收敛或效仿老师的做法,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虽然是小事,但潜移默化,集腋成裘,是学生品德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当然,对于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态度,对学习考试的要求和严肃性等都会影响到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态度。所以,为人师表,身体力行体现在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只有充分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才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是教书育人的重要途径

笔者从教多年,无论是上林业的专业课,亦或是工作需要转岗上德育课,一直以来所授课的中职生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文化层次、自身修养、生活阅历等差别很大,这不仅给教学增加了难度,而且管理上也令学校和教师头痛不已。

教学中常发现有的学生上课“玩手机、吃东西、睡觉或随意进出课室”等课堂违纪行为,对此,笔者上课时一般不粗暴地批评,只是提醒他们注意,下课后与他们谈心了解到,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并非不想学习,而是因基础太差,上课亦听不懂,进而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作为教师,一方面,在精神上加以鼓励,让他们恢复信心;另一方面,教他们学习的方法,并加以耐心辅导,即做良师益友。诚然,对这部分学生要他们在短时间内课堂表现有质的飞跃是不现实的,但不能因此让他们放任自流,破罐子破摔。有些老师认为,对中职生花太多的时间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学业辅导没有必要,但事实上正好相反,或许,这正是教书育人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除了在思想和学业上关心他们外,也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关心和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难题。没有人再提倡“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生关系,但教师对学生的义务和责任是显而易见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每当遇到专业技术上的难题,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专业老师,对此,无论何时何地,笔者认为都应当尽力而为地帮助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挫折和困惑,他们也会自然想到学校的良师益友——教师。因此,教书育人的职责范围并非只体现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作为老师也并非万能,但如何尽自己所能,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这才是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

诚然,教书育人具有广泛的内涵,如何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切实实施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能否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这不仅仅是对家长、对学校、对社会负责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我们民族的兴旺发达、事业后继有人的问题;正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每一位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自己身上的重任。

(上接第36页)和技术基础。

为了促进学位授予单位质量自律,加强质量预警,营造良好的质量环境,需要建立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平台,及时公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相关信息,开展质量调查,定期发布教育行政部门、学位授予单位和相关学术组织的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平台业已上线运行,根据国务院学位办的要求,各学位培养单位需将相关学位授权点的学位授予标准及培养方案统一上传至平台。质量信息平台是面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战线及社会公众,发布质量信息、提供信息服务和业务支撑、进行质量监督公示的综合性信息平台。

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导致现有质量评估结果公众知晓度低。当前我国研究生质量评估由政府控制,不论是评估过程信息、数据采集还是结果的公布运用,都具有较为明显的封闭性。缺乏对相关内容的解释,研究生、家长、用人单位、管理者等难以借助评价结果获得具体有用的信息。另外,从内容上看,目前研究生质量评价体系缺乏适时性和发展性,难以适应外界环境以及社会的长期检验。随着研究生质量要求的提高,应该将研究生质量评定标准涵盖到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实际上,随着社会的发展,研究生质量评价体系应该因时代而改变,而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不存在一个既定的永恒的质量标准。

随着高校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强,与研究生质量相关的各种数据的获取成为可能。加之数据挖掘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从多源异构、动态、海量的大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提供了技术保障。从大数据中获取关于研究生质量的相关信息是未来研究生质量评价体系发展的趋势。本项目的创新性在于充分利用和研究生相关的大数据,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建立大数据时代特征的研究生质量监测系统。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知识,建立具有辅助决策的信息服务平台,使研究生质量评价体系能够动态、及时、信息全面、多角度地对研究生质量进行质量监测和预警。同时,根据不断更新的大数据,能够动态调整研究生质量评价体系,使得研究生质量评价体系随着时代发展变化而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必华.教育评价范式:变革与冲突[J].比较教育研究,2003, (161):62-66.

[2]吴宏杰,聂文强,余苑.浅论中国研究生培养[J].电子制作,2013,(13):152.

猜你喜欢
教书教书育人研究生
我的教书生涯
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
——丁德馨
教书育人
“走”着教书,点亮孩子的心灵
在山里教书
篆刻
秀才教书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试论民办高校教书育人的途径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