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冲破初中历史教学的困境

2016-05-14 13:24黄碧平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困境策略

黄碧平

摘要:历史课讲的是“史”,因此很多初中历史教师都习惯用满堂灌的方法,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致出现了课堂上教师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尴尬局面,使历史教学陷入困境。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冲破困境,初中历史教师应提高自身涵养,用好用活教材,活化历史知识;适当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增强历史的生动性;精心设计课堂活动,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营造生动活泼的历史课堂,最终达到“学史致用,重铸人格”的历史教学目的。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困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020

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扑朔迷离的历史事件、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这一切构成了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是的,历史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和人类的智慧,历史是生动的、充满趣味性的,对学生本应有很强的吸引力。然而,现实历史教学却不尽然,面临着诸多令人担忧的现状,以致陷入困境。如何冲出困境,构建生动鲜活的历史课堂,成为初中历史教师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的现状与困境

1. 历史学科本身与现实的脱节

社会现实的需要很难从历史学科的学习中得到满足,那么就谈不上对历史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2. 历史教学方法呆板

初中历史教学因为是“史”,因此很多教师教学都习惯采用满堂灌的方法,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方法,会使学生觉得无味,还压抑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 历史教学手段简单枯燥

很多农村初中学校的历史教学还基本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上,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感受,因此激发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面对现状,冲出困境,造就生动、高效、充满魅力的历史课堂,是每个初中历史教师首要探讨并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的初步体会,谈谈几点方法策略,与同行们共同探讨,以求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二、优化初中历史教学,冲破困境的策略

1. 提高教师自身的涵养

就历史而言,从古到今无所不包,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只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学需要,必須从多方面提高自身的涵养。如果我们历史教师能通古博今,从历史经验教训联系到当今国际政治的兴衰,从宗教信仰的产生谈到巴以冲突,从2000多年的封建思想禁锢畅谈中国改革开放的美好前景等,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知识领域是如此的浩瀚无际,但又贴近现实,那么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就油然而生了。

2. 活用教材,联系生活,让死的知识点活起来

历史记录的是过去发生的事,从空间到时间都让学生感到陌生,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上课时往往去掉了许多有血有肉的精彩内容,因而课堂上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若能将历史上的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挂钩,活化历史知识,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参与课堂,使课堂生动活泼。例如,《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中的“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较难理解,笔者上课时先让学生讲讲我们日常生活中吃的、用的东西,哪些是从别国引进来的?我们中国又有哪些商品销往国外或已在国外投资生产?学生回答后笔者顺势说,像这种现象就是经济全球化。紧接着讲,像我们县的糖厂由泰国老板带资金、技术来投资,我们提供资源、劳动力这样的经济合作,也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表现。在学生对经济全球化概念有初步认识后指出:“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提高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就是经济全球化,简单地说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这样,把知识变活了,学生不仅轻而易举地理解了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和它的表现,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易于理解,而且学生感觉历史就在身边,学习兴趣盎然,效率很高。

3. 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重现历史的生动

人是历史的主体,历史是人物画展的时空走廊,历史事件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历史是生动的。然而,过去性是历史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课堂上仅仅靠语言描述,有时候很难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生动与丰富多彩,所以在中外的多次调查中,学生都认为干瘪、乏味、无聊是历史学科的代名词。以致有人惊呼道:“对新一代的多数人而言,历史,如同上帝一样,已经死了。”解决这个难题,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利用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重现历史的生动,同时,在形、声、光、色、动画的感染下,使学生自然突破时空界限,在如临其境的感觉中,经历历史、体验历史,获得由感知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笔者在组织学生学习“开国大典”的经过时,尽管有关开国大典的语言描述已经比较生动了,却很难感染学生,使学生从中产生庄严感和自豪感。而截取电影《开国大典》的片段,讲课时播放给学生,情况就不一样了,富有感染力的音响效果、隆重的场景、庄严的表情、欢腾的人群,使学生也仿佛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在经历历史的过程中,学生的庄严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学生因情入境,不知不觉,融入其中,文字叙述变活了。

4. 灵活处理教材,精心设计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生动的历史

在教学中,有些历史概念比较抽象,用常规的课堂互动方式,很难让学生让学生理解,学习的积极情感无从产生。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根据内容特点,灵活处理教材,创设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历史的课堂环境。例如,笔者在讲《百家争鸣》这一内容时,设计了一次宫廷会议:全班分成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四个小组,要求他们先自己阅读课本,分别了解各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内涵。上课以后笔者扮演秦王赢政,笔者首先宣布召集各位思想家的主要目的是:“共同商讨怎样尽快消灭六国,一统天下”。四个组的同学纷纷以孟子、荀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的身份发表自己的主张,模拟再现“百家争鸣”的场景。最后,经过比较,秦王宣布将采用法家的主张。由于宫廷会议上,学生与历史人物角色的置换,学生经历了历史,在新奇感和愉悦感中,归纳和深化了对这些思想流派主张的领悟和理解,比较分析了这些观点的现实性。学生的分析能力得到提高,所有的课堂活动进行完之后,笔者又向学生指出,刚才的场景在历史上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秦王、孟子、荀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生活的时间各不一样,但他们提出自己主张的大背景却是一致的,消除了活动中学生有可能产生的误解。

5.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营造生动课堂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运用不同的教法进行教学,才能扣住学生心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教学《贞观之治》一课时,就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先设计提纲:(1)“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哪位皇帝引用古人的话?反映的实质是什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2)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意义?(3)谈一谈你对他的看法?教师要做的工作主要是把握大局,把握方向,帮助学生解决难克服、不可逾越的障碍,与学生平等、真正地去探索,这才真正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相统一的教育规律。这实际上是尊重学生个性,体现学生意志的过程,即学生自由选择和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力,真正体现教和学的统一,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学《合同为一家》一课时,采用“趣味”教学法进行教学,引用唐太宗拿谜语考禄东赞的典故,可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禄东赞,教师出题,看看哪个禄东赞更聪明!通过这样的情景假设,可以使学生感到很新奇,很有兴趣,从而引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学《三国鼎立》一课时,采用“讲故事”和“对比”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讲故事,学生就能把“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转化为生活图片,兴趣盎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的对比分析,学生明白“骄兵必败”的道理,从而时刻警醒自己。

三、初中历史教学的目的——学史致用,重铸人格

让孩子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发古之幽情,而是通过所学的历史,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与行为习惯。而历史作为社会的教科书,不仅以其所传授的历史知识担负着文化教育的任务,而且在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本闪耀着中国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历史见证,就是一部内容丰富的爱国思想和爱国行为的记录。展开世界历史,更是一本博大精深的人类文明发展史册。历史上纵多的光輝典范,如,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马克思花了40年写下了《资本论》;毛泽东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己任;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学习等等无不激励着孩子确立与调整自己的人格观,完善与守成自己的人格观。当然,人格的重铸要经历长时间的学、思、行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才能使思想和言行融合,内里与外表完善统一,从而达到道德修养、完善人格的最高境界。

要冲破初中历史教学的困境,还有诸多方面需要研究探讨。如果我们的历史教师更新观念,提高涵养,革新教法,抱着“学史致用,重铸人格”这样一个功在千秋的理想,我们将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作者单位:广西崇左市宁明县实验学校 532500)

猜你喜欢
初中历史教学困境策略
跟踪导练(一)
初中历史探究式学习的教学途径
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情感的培养策略
Passage Four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A Boy and His 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