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史与中学历史教学

2016-05-27 01:18王少博步丹杨
考试周刊 2016年35期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教学方法

王少博++步丹杨

摘 要: 新课程标准提出全新理念,这就要求在历史课堂中,历史教师应当给学生介绍一种新的视角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并使用这一视角在讲课中,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新课标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到了重视,而环境史是一门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学科。所以,出现一种新趋势,即环境史学和中学历史教学的结合,符合课标要求,更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大事。

关键词: 环境史 中学历史教学 教学方法

一、环境史的内涵与发展

在《美国环境史:一个新的教学领域》中美国学者纳什第一次提出“环境史”这个词,他认为:环境史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环境责任的呼声的回应”及“历史上人类和他的全部栖息地的关系”。环境史学是首先出现在美国,基于生态学理论,关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新学科的历史。真正意义的环境史产生于美国,可以追溯到1970年左右,这归功于一些专业环境史家的诞生。20世纪90年代,中国环境史学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学者介绍国外的环境史研究成果,并逐步形成中国环境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二、环境史学与中学历史教学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环境因素与历史的结合之处非常多。例如,在讲述隋唐时期环境与政治的关系中,如果国家足食足兵,那么也有利于国富民强,长治久安。而足食足兵的基础便是农业的发展,农业的根本又是环境的影响。所以,在古代社会中,尤其是靠天吃饭的农业,更是与环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唐代早期的时候,气候温暖湿润,虽然经历隋朝末年的战乱之后,农业能够迅速恢复,长安附近的关中平原沃野千里,为唐朝初年的盛世建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北方的牧业在这种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得到了充分发展,游牧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多能与唐王朝和谐发展。唐代中后期,气候转冷,水热条件恶化,这使唐朝的军队战斗力也受到影响。黄河流域是富庶的农耕区,但是在唐朝后期由于安史之乱的破坏性影响,不能继续发挥农业的作用,唐代的兵制为府兵制,需要士兵自行购买作战装备,当关中平原的农业长期处于欠收状态,农民自然没有余粮,直接导致府兵制的崩溃,唐朝的军事力量也就遭受极大打击。气候的变化使得居住于关中平原的王室受到了很大影响。即使在淮水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了新的富庶农业区,但是这个新的地区离王室又过于遥远,通过杯水车薪的漕运已然无法解决饥荒问题,未能挽救王朝的崩毁。在农业国家中,环境影响农业的发展,而农业又牵制着政治的运作。因此农业与帝国的命运息息相关。

“陕西布政司奏,西安府三十三州县地方自去年雨水连绵,秋成失望,人民缺食,至冬无雪,今年春又无雨,二麦不遂发生,况瘟疫大行,人多死亡”曾近孕育出汉唐盛世的陕西省,到了明代,随着人类对黄土的过度开发,元末战争的破坏,黄土高原北部水土流失加剧,土地开始呈现荒漠化趋势。大规模砍伐森林开拓土地,黄河的含沙量与日俱增,导致黄河流域的水旱灾害日益严重。随着明清时期中国处于又一轮的小冰期,气温的普遍下降导致北方耕种条件的进一步恶化,自然灾害频发也使得土地收入减少。明代环境的恶化对明王朝的北部边疆产生了巨大影响,以往农耕王朝对北部少数民族进行成功的远征作战之后,面对新掌握的土地往往实行移民实边的政策,以此加强自己对新征服土地的控制能力。但是到了明代北方环境破坏,并不利于庄稼的生长,使得擅长农耕的汉民族难以在北部边疆生存,大大减弱了明廷对北方边疆地区的控制。同时在小冰期作用下,草原带向南移,北方蒙古族逐水草而居,势必会南下。北方蒙古骑兵南下,增加了明廷的生存压力。而且正是由于军费在运输成本过高的情况下不断激增,明廷很难通过军事的手段解决北方的危机,北虏问题伴随明王朝的始终,正统十三年(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变”、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庚戌之乱”,明朝帝都北京两次受到蒙古骑兵的威胁,勃勃生机消耗于无休无止的防虏战争,明廷毁灭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正是来自于北边。

关于哥伦布大探险的历史,在中学历史教材中归类为经济专题中,其着眼点是在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对于哥伦布的航行,环境史学家有不同看法。传统学者认为,哥伦布的航行欧洲的扩张,是对美洲的侵略。在环境史学者看来,哥伦布航行的确存在如上问题,但环境史学更看重生态环境方面的因素。例如环境史学者克罗斯比,早期从生态学角度研究哥伦布大探险的学者。他认为,哥伦布航行是欧洲生态扩张的开端。欧洲的动植物被带到美洲,相应的美洲的动植物也被带回欧洲。“1592年美洲出现了新的景象——大教堂、小麦田、带轮子的车辆、在特斯科科湖上出现了双桅帆船和懒洋洋水手,之前那里仅有独木舟和大汗淋漓的桨手。在新大陆上出现的新动物更是令人吃惊:猪、羊、山羊、驴,在北部有十万亩的牧场里到处都有牛,还有成千上万只马”。在克罗斯比看来,欧洲入侵成功,原因不单纯只是坚船利炮抑或是动植物,主要在于病菌的入侵,在这部分,他提到了“处女地传染病”,这才是真正成功的原因所在。关于新航路开辟这一部分,中学历史教学中并未涉及原因,但教师需要讲述原因,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新航路开辟。

通过上述简单的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历史其实与环境息息相关,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适当地渗透环境史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必要的,可以大大拓展学生在学习中的思考范围,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三、结语

2004年开始,部分地区在国家的指导下开始实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强调:“通过高中历史课程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角度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结合目前的国情看,胡锦涛主席在任期内提出科学发展观其实就是对中国发展与环境问题的深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付出的代价也十分惨重。如今雾霾已经成为京津冀、长三角等发达地区挥之不去的阴影,环境保护势在必行。因此,通过在历史教学中不断渗透环境史,使学生逐渐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开拓学生对历史现象的思考,且不仅是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同时符合国情的需要。如此则需要中学历史教师对环境史有一定的掌握,需要中学历史教师在讲课中对插入环境部分内容的拿捏。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学习本来就是对中学历史教师的一种要求,“路漫漫其修远兮,教师当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明英宗实录》卷三百二十七,天顺五年夏四月辛卯条.

[2]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中学历史教学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试论研究性学习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对提高中学历史教学功能的几点思考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乡土文化浅谈
浅谈少数民族中学历史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实用型中医人才培养中慕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文言文教学方法实践初探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