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学习情境下高职学生学习力影响因素探究

2016-05-28 09:38杨银辉
职教通讯 2016年2期
关键词:学习力高职学生影响因素

杨银辉



数字化学习情境下高职学生学习力影响因素探究

杨银辉

摘要:数字化教育时代,“学习力”是决定数字化学习质量高低的重要力量。调查显示,影响数字化学习情境下高职学生学习力的因素主要有信息素养、学习策略水平、学习资源管理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其中,性别对“信息素养”有显著差异,年级对“学习资源管理能力”有显著差异。因此,学生应主动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学习策略水平、学习毅力与资源管理能力;高职院校应加强创设软硬件环境、丰富网络学习资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应积极转变角色,创新运用各种方法来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学习意识、兴趣和能力。

关键词:高职学生;学习力;影响因素;数字化学习情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已逐渐迈入数字化时代,学习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的变革。尤其是近年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迅速兴起,因其开放性、透明性和优质资源的易获得性,使得全球各地不同人群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和开展大规模个性化学习成为了可能。[1]“学会学习”已成为数字化时代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成为当今社会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学习力”(LearningPower)作为培养人们学会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和判断标准,是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一种能力,它潜在影响着学习活动的进行,是学习质量高低的决定因素。

“学习力”最早是在1965年由美国麻省理工管理学院佛瑞斯特(Jay Forester)教授及其学生Peter M.Senge在“学习型组织”研究中提出,属于企业管理领域,20世纪80年代后被迁移到教育领域,并随后兴起。[2]对学习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外较为典型的有英国的“七要素说”(即变化和学习、关键好奇心、意义形成、创造性、学习互惠、策略意识、顺利力,Claxton,2002)、“四要素说”(即顺应/顺应力、策应/策应力、反省/反省力、互惠/互惠力,ELLI Online,2007)及美国的“综合体说”(即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一个综合体,Kirby,2005)。[3]国内则主要从心理学、教育学和物理学“力”概念的视角对学习力影响因素展开了研究(钟志贤,2008)。

本研究以高职学生的学习力为研究对象,在梳理有关数学化学习情境下大学生学习力内涵和测量指标的基础上,侧重研究数字化情境下学习力的影响因素。

一、研究数据与方法

目前,尚无有关数字化学习力调查统一标准的测量工具,因此,本研究通过文献查阅、访谈调查和专家咨询,编制了“高职学生数字化学习力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通过预调查与修正,最终确定的调查问卷包含两部分共28个题目。第一部分是学生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学生的年级、性别、利用网络设备进行学习的频率和数字化学习能力的自我评估;第二部分是高职学生数字化学习力影响因素分类调查,每个题项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点量表的形式(1~5分别表示很不符合、不太符合、一般、比较符合、非常符合),共22个题项。通过前期极端分组和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显示量表具有较好的区分度;量表总体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56,表明整个量表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较高。

本次问卷调查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法,于2015 年6月在宁波市8所高职院校通过现场发放、电子邮件等形式随机发放4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59份,有效回收率达89.8%(样本具体情况见表1)。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选择使用SPSS软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展开统计分析,主要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数字化学习力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针对数字化学习情境下高职学生学习力的影响因素,本研究从个人层面(学习动力、学习能力、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等)、环境层面(软硬件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等)和文化层面(网络学习氛围、学习规范、网络文化等)三个维度设计了22个题项。KMO值0.838,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值为786.683,具有显著性(p=0.000),适合做因子分析。采用方差极大法进行旋转后,22个题项共提取了四个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方差累计贡献率达72.277%,详见表2和表3。第一个公因子主要解释了信息工具的运用、信息的获取与辨别、信息的整理与应用、网络沟通与协作等,命名为“信息素养”;第二个公因子主要解释了学习计划、学习方法、学习反思和学习调节等,命名为“学习策略水平”;第三个公因子主要解释了问题类化、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具体运用等,命名为“知识迁移能力”;第四个公因子主要解释了学习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管理、学习心境管理等,命名为“学习资源管理能力”。

表11宁波市8所高职院校样本基本情况

表2“数字化学习力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解释的总方差

表3“数字化学习力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解释的总方差

续表3

(二)“数字化学习力”与各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各影响因素的设计基于数字化学习力与各影响因素相关的研究假设。根据数据分析,“数字化学习力”与“信息素养”、“学习策略水平”、“知识迁移能力”和“学习资源管理能力”都显著相关,与研究假设一致。其中,信息素养相关最大,学习策略水平、学习资源管理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次之,详见表4。

(三)高职学生数字化学习力影响因素在性别和年级上的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性别对“信息素养”有显著差异,男生平均得分要高于女生。性别对“学习策略水平”“知识迁移能力”和“学习资源管理能力”无显著差异。年级对“信息素养”“学习策略水平”和“知识迁移能力”无显著差异,但对“学习资源管理能力”有显著差异,通过事后多重比较检验,发现大一与大三在“学习资源管理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P=0.037<0.05),见表5和表6。

四、基本结论及建议

表4数字化学习力与各影响因素的相关性

表5数字化学习力影响因素在性别上的独立样本T检验

表6数字化学习力影响因素在年级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本研究以高职院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数据,借助SPSS软件,对数字化学习情境下学习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影响数字化情境下高职学生学习力的因素主要有信息素养、学习策略水平、知识迁移能力和学习资源管理能力,其中,信息素养对数字化学习力的影响最大,学习策略水平、学习资源管理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依此次之;(2)男女生在“信息素养”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平均得分要高于女生,这表明在高职院校,男生在运用信息工具获取、处理、生成和创造信息,以及利用信息工具开展人际协作等方面的能力要比女生强。年级对“学习资源管理能力”有显著差异,其中,大三学生平均得分要明显高于大一学生,这表明随着学习时间的增长,学生对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和管理自己身边的人力和物力等各类学习资源以促进在线学习活动有效开展的能力也能逐渐增长。

续表6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供高职学生、院校和教师参考。(1)从高职学生自身因素来看,提高信息素养是提高数字化学习力的基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掌握扎实的基本功,才能有效地利用各种数字化资源;[4]有目的、有计划是进行有效数字化学习的前提,同时,要提高数字化环境下的学习反思意识与技能,能善于利用SNS、微信、微博、个人空间等现代信息工具实现认知、实践过程的再现,促进自我调节与元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加强自制力和信息甄别力是关键,当今网络资源丰富,但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学生需要有意识地提高信息免疫与价值评判能力,能科学合理地获取、应用信息资源,而不是一味不加批判地全盘接受;端正学习态度,坚定学习信念是根本,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不但能正确面对学习任务带来的挑战坚持学习,还能抵御网络游戏、交友休闲等各种学习干扰,不断强化自我约束意识、自律意识,提高学习毅力和环境管理能力;(2)高校应创设良好的网络软、硬件环境,为学生的数字化学习提供保证,如学校可以扩大机房面积或数量,增加校园无线网络的覆盖面积,提高网速等;学校可以建立微课、慕课等课程资源库,进一步丰富网络学习资源。学校还应积极营造良好的数字化学习氛围,通过课堂内外的组织宣传,学习榜样的树立等手段,鼓励、引导学生有效开展数字化学习,提高学习资源管理能力,进而提升数字化学习力;(3)教师要积极转变角色,从传统传授知识的权威转变为与学习者共同探索新知的合作者,努力创设和谐、宽松、开放,有利于学习者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数字化学习环境,通过精心组织在线学习活动,传授在线学习方法,提供学习指导和支持,并进行学习评价与反馈,来激发学习者的数字化学习兴趣和动力;教师可以开展显性和隐性的数字化学习力课程建设,培养学生主动发展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学习意识和学习策略;也可以把新兴的信息技术合理应用于课内外教学。

参考文献:

[1]陈维维,杨欢.教育领域学习力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0(4):40-46.

[2]杨素娟.在线学习能力的本质及构成[J].中国远程教育,2009(5):43-48.

[3]王国光,田静.关于职校生学习力的调查报告[J].职教论坛,2011(21):88-90.

[4]胡强.信息环境下发展大学生学习力的几点思考[J].教育观察,2013(1):22-24.

[[责任编辑秦涛]]

基金项目:2014年度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数字化学习情境下高职学生学习力的现状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4B097);2014年度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项目“信息化学习情境下高职学生学习力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作者简介:杨银辉,女,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02-0028-04

猜你喜欢
学习力高职学生影响因素
谈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三种”策略应用
轻摆渡,济江川
基于思维的可视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