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三案”式集体备课的研究

2016-05-30 10:48刘咏春
阅读(教学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集体备课个案

刘咏春

【摘要】曾几何时,集体备课成为教学管理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一目三案”式集体备课,提倡“粗案”基于原创,反对“拿来主义”;“通案”基于研讨,反对“一潭死水”;“个案”基于现状,反对“千篇一律”。如此,教师的课前预设得到了保证,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提升。

【关键词】集体备课 一目三案 粗案 通案 个案

作为一个基层教研员,听课、研课,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是笔者的本职工作。但有时笔者却很怕走进课堂,因为现在的课堂教学往往会出现一个怪现象:许多教师不备课上课,或者说,他们也有教案,但这个教案是并不是自己写的,而是下载的或是抄来的。这样的教案,与自己的个人风格及本班学生的实际相距较远,基本成了摆设。“集体研究,智慧分享”的集体备课也同样走入了“怪圈”,很多学校借集体备课之名,行减轻个人备课之实,造成了“一人备课,多人享用,更多人受害”的现象。

备课是上课的前提,备好课才能上好课,古人尚知“预则立,不预则废”,而今天,我们最基本的课前预设却不能做到,基于此的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也就成了“海市蜃楼”。

一、“一目三案”的实施

针对以上现象,在多方调研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一目三案”式集体备课流程。

“一目”指的是各备课组长制订集体备课计划,明确主备人及主备内容,形成集体备课任务目录。“三案”指的是“粗案”、“通案”和“个案”。

所谓“粗案”,即是在集体备课前,组内所有成员对集体备课的内容进行独立钻研,这种教材研读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可以是重点段、重点句的研读,也可以是文本独特的表达形式的研读,或是对一道习题的探究,或是对名师案例的学习与思考。这种研读可以粗略一点,但要有一定的深度,是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或独特经验。备课组成员将这种研读形成文字,即为“粗案”。

所谓“通案”,是指集体备课时,主备人先以上课的方式解读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组内教师根据自己的“粗案”,结合现场上课的情况,进行评课、议课。主备人再将大家的意见进行整合,形成“通案”。

所谓“个案”,是指组内教师依据主备人的“通案”,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及个人的风格作切合性和针对性的修改,形成“个案”。

实施“一目三案”式集体备课,教师的课前预设得到了保证。在粗案中,强化了教师独立研读教材的能力。在通案形成的过程中,关注了教师的学习和研讨。粗案、通案和个案的形成让教师的课前“预设”不再成为“虚设”。课前预设得到了落实,课堂教学质量无疑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实施“一目三案”式集体备课,教师的教学功力得到夯实,集体备课的效率得到提高。粗案的形成必须基于教师独立研读教材,这种研读是教师个人的、独立的教学认知。目前,小学教师最为欠缺的就是这种独立的认知能力。很多时候,我们在课堂上讲的是别人的观点、他人的见解。但如果我们长期独立研读教材,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一定会有所提升。同样,通案的形成必须基于教师的观课议课。在观课议课中,教师学习着,思考着,碰撞着,体验着,成长着。这种观课议课,其实就是一种互相学习,共同切磋,智慧分享,共同提高。

二、集体备课各流程的内涵

为了将我们的思路更准确地向教师进行传递,我们举办了一次集体备课动态展示——召开现场会,以案例来阐述集体备课各流程的内涵。

首先,备课组长制订备课计划,确定本学期集体备课的主备人及主备内容,形成“目”,组内成员根据“目录内容”进行自主研课,形成粗案。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看似简单的粗案,许多教师做得并不符合要求,有的呈现的是教学简案,有的呈现的是从互联网上下载的现成的教学片段和专有名词的介绍,如一个备课组的研课内容为《美丽的西沙群岛》,一名教师将有关西沙群岛的介绍作为粗案呈现,还有的教师呈现的是关于教学参考资料中关于教材内容的介绍。这些都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粗案。粗案应该是教师自己的研课心得,首先应该是原创,即使是名家的教学案例,也必须要有推荐理由。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做到自主地研读教材。

通案形成于主备教师上课和同组教师议课之后。为了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我们改主备教师说课为上课的形式,让教师们看到真实的教学场景,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收获更多的成效。

通案质量的高低,关键在研课、议课这个环节。首先,备课组的成员要充分准备,形成粗案的过程就是备课组的每位成员充分研课的过程。其次,备课组的成员要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笔者参加的是语文组的研课活动,发现每位备课组的成员针对之前的课堂教学,结合自己准备的粗案,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也有教师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研讨交流的过程中不时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如一位教师提出了关于练笔内容与课堂教学重点不匹配的问题,还有一位教师提出了教者教学中品读词语的方法给予自己的启示: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对词语的品读步骤是先引导学生读一读,再说一说读出了什么;而主备教师是先出示燕子的图片,在学生观察后让他们填一填:

( )的羽毛,( )翅膀,( )的尾巴,这就是( )。

填好后,这位教师让学生读一读书上的原句,比较是书中的词语好还是自己填写的词语好。因为有了体验的过程,有了比较的对象,学生一下子就能发现自己与作者的差距,课文中优美而准确的语句在他们的脑海中很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评课后,主备人将大家的意见进行汇总,形成通案,再发给备课组的每位成员。备课组成员在通案的基础上作二次备课,形成适合自己个人风格及本班实际的个案。

三、发挥集体备课应有的效应

动态的展示活动让我们清楚地了解了集体备课的主要流程。要将集体备课发挥其应有的效应,我们认为,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粗案应基于原创,反对“拿来主义”。

粗案的本质是引导教师独立钻研教材,设计适合的教学方法。在形成粗案的环节中,我们并不反对教师推荐其他优秀名师的教案,但在推荐的同时,必须要写出推荐的理由。如在研读《燕子》一课时,一位教师推荐了薛法根老师教学这篇文章第二自然段的教学实录,这位教师在推荐理由中这样写道:中年级阶段要培养学生概括段落的能力,从这个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出,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预设,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实实在在地经历概括的过程,重点帮助学生在“简洁”上下功夫,有时间保证,有方法习得,才能让学生真正形成概括段落大意的能力。

从推荐理由中我们不难看出,薛法根老师的教学实录重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而这一训练重点启迪了这位教师,让他更加清楚地明白了中年段的训练目标。

2.通案应基于研讨,反对“一潭死水”。

通案形成前,首先,组内成员要对主备人的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研讨。这种研讨可以有主题,研讨的过程中可选择几个关键词: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难点的突破、课本习题的处理……以此来主导研讨的方向。如在《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中,我们就可以选择这样几个关键词:关于园子、关于“我”、关于祖父等;《恐龙》一课,研讨的关键词就可定为:说明要点、说明方法等等。研讨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解决一个关键词。其次,倡导组内成员有不同的观点,并开展一些有意思的辩论,让每一个教师学会深入思考与探究。再次,研讨中的主持人(一般为备课组长)要进行充分准备,“研什么”“怎么研”“达成怎样的目标”都需要主持人去思考和掌控。

3.个案应基于现状,反对“千篇一律”。

这种现状指的是教师个人教学风格现状及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现状。通案形成后,除主备教师外,其他组内教师应作二次修改,这种修改应基于本班学生学习现状,基于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有本人的特色、有本班的风格,有个性、有针对性,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案”。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教育局教研室)

猜你喜欢
集体备课个案
个案管理模式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兜底扶贫成效探析——基于高山羌寨扶贫户的个案考察
放下偏执,路还很长——访谈两位个案医生及家长
农村小学集体备课活动的有效开展
集体备课在病理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与实践
中文阅读学习个案考察与分析
直派批评的理念与个案
好剧本还需好导演
实践 学习 在实践——《新闻个案教程》开讲五年实录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