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卓越技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与探索

2016-05-30 10:48王苹
关键词: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

王苹

摘 要:结合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实践,对高职院校“卓越技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论证了“四双并举”校企联合高职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两标准、四矩阵课程结构、三维度评价指标、个性化培养方案”的高职卓越人才培养体系,“五化融合”交互支撑的高职卓越人才培养途径。分析了这一模式所解决的教学问题和创新之处。

关键词:高职院校;卓越技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346(2016)04-0093-04

1 引言

国家人才规划纲要、教育发展与改革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培养各级各类创新拔尖人才的要求;提出培养高技能人才,是服务、支撑我国新型工业化战略,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产业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必须依靠管理、技术、产品、市场的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全面素质、国际视野、国际交流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以支撑其国际化经营、高技术应用、精益化管理、高效率营销的发展战略。为此,教育部在全国“985”大学、“211”建设学校、地方重点建设大学和一般学校等4种不同类型的40多所工科院校试点,进行“卓越工程师培养”。

借鉴卓越工程师培养,高职院校也应对高端技能型人才进行专项培养。因为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对技能型人才知识高端化的渴求,已成为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瓶颈。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不断拓宽视野、调整观念,加强实践教育,将培养对象向较高知识、技能层次拓展,并在高知识起点和高素质群体基础上,不断地培养出行业企业所需要的能够起到领军作用的高端技能人才——“卓越技师”。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组织研究团队,以教育部启动的本科院校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参考,对高职卓越人才的构成要素、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实施方案以及制度设计,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和论证。从2011年开始,学校大胆进行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以培养“宽视野、强实践、能创新”的未来职业技术界的优秀人才为目标,在全省高职中率先开展“卓越技师”专项培养,系统设计并创新实践了“四双并举”高职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学生通过“四双并举”(“校企双主体、教师双结构、学生双身份、培养双制度”)两年的卓越技师专项培养,经过考核鉴定,获得“学历+高级职业资格+卓越技师”3本证书,提升“强实践、能创新、可持续发展”3种能力。

经过5年的改革实践,学校清晰定义了培养未来职业技术界优秀人才“卓越技师”的目标内涵为“宽视野、强实践、能创新”,根据“学需契合”的教育原则,按照“技师岗位”的职业要求,研制开发了高职卓越人才的培养规格,设计了四大矩阵素质目标实现课程体系和专业培养方案,创建了基于三重纬度的考核指标体系,探索了以项目为载体,“五化融合”的高职卓越人才培养路径。实现了高职育人和企业用人的“无缝对接”,满足了社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为现代学徒制职教体系构建、高职卓越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范式和借鉴经验,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

2 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和方法

高职院校应以个性化、差异性为目标,创新高职人才培养理念。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下,需有针对性地考虑优秀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契机,系统设计科学合理、校企合作的高端人才——“卓越技师”培养实施方案,形成个性化、差异性人才的培养方向,以丰富人才培养層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品质的人才保障。

培养定位:学校将卓越技师人才培养定位在3个面向上,即面向职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职业界,即主动适应产业、行业、企业的需求,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服务,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面向世界,即服务于“走出去”战略,为企业界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技能人才;面向未来,即要有战略眼光和前瞻意识,培养能够满足未来发展需要、能够适应和支撑未来产业技术发展方向的高素质技师。

培养目标:培养综合素质好,具有专业理想、职业热情和全面素质,能创造性地运用专业知识和能力从事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管理经营等工作,具有开阔的跨专业视野、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交流、创新创业、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未来职业技术界的优秀人才。即培养“宽视野、强实践、能创新”的未来职场优秀人才。

“四双并举”为:项目“双主体”,学校与各大企业作为项目实施主体,对参培学生进行两年专项培养,实现学校教学资源和企业生产资源的有效整合。导师“双结构”,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1:1配置,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共同制定培养标准、计划和方案;分工实施教学;岗位技能训练、考核评价以企业为主;教学模块开发、教材开发以学校为主。学生“双身份”,参培对象既是学校学生,同时又是纺织服装等大型企业准员工。培养“双制度”,学生享有学校和企业、常规和定制制度的优惠政策,生均2000元/年的经费支持、学分替换、设备、场地、材料等的保障。

2.2 按照“技师岗位”职业要求,开发了“两标准、四矩阵课程结构、三维度评价指标、个性化培养方案”的高职卓越人才培养体系

确立两大培养标准:具有开阔的跨专业视野、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交流、创新创业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是卓越人才的通用标准;达到本专业技师职业资格水平,能够熟练运用本专业基本技能和专门技能完成较为复杂的、非常规性的工作,而且工作有创新,这是卓越人才的专业标准。

设计四大矩阵通识课程结构与专业培养方案:开设“外语交流与国际视野”、“人文知识与信息技能”、“艺术修养与管理经营”、“职业规划与创新创业”四大矩阵18门通识课程,组成素质目标,实现课程矩阵,供学生选择和学习;不同的专业根据卓越技师的总体标准和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注重因材施教,个性培养。

建立基于素质、能力与知识三重维度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考核指标体系,由基础指标和专业指标构成。基础指标:是各个专业通用的必须达到的,包含通用课程、专业主干课程、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和社会实践等各项达标要求。专业指标:由必选项与可选项组成。外语、论文、专利、软件著作权、商标等知识产权、竞赛获奖、职业资格证书、企业应用、所获荣誉等均为考量指标,导师根据学生的学业优势和特长定制不同的考核目标。该指标体系定性定量,建立了较为科学的评估与反馈系统。

2.3 实施以项目为载体,“五化融合”交互支撑的高职卓越人才培养途径

“卓越技师”培养实施项目导师制,从大一学生中公开选拔,采用五化融合交互支撑的培养途径,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三大能力。

“五化融合”为:1)教育教学合作化。校企联合,国际交流,通过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和纺织新面料与服装协同创新中心,合作建设国家大学生创新基地,并与香港训练局、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索福尔德等大学合作培养卓越人才;2)技能训练全程化。技能训练分年度、分阶段、分项目贯穿卓越人才培养全过程;3)理论实践一体化。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有机结合,依托“校中厂”、“厂中校”,将“教学性”与“生产性”融为一体,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4)课堂内外联动化。课内集中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相互联动;5)素质教育人格化。四大矩阵通识课程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职业能力、跨专业视野的素质教育,形成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造就学生的健康人格。

3 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解决的教学问题

1)解决了大众化和个性化人才培养之间的教学问题。该模式通过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教学增值服务,为优秀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2)解决了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之间的教学问题。该模式根据社会需求和企业实际灵活适时地调整专业教学和技能训练内容,量身定制培养方案,解决了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之间的教学问题。3)解决了实践基地、创新平台不足及人才培养环境模式相对封闭的问题。该模式深度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参培学生能够参与导师教科研项目及校内外各种生产实践活动,弥补普通教学模式下实践基地、创新平台不足及人才培养环境封闭的现象,以开放的培养环境和实践能力训练,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4)解决了学生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薄弱的问题。该模式通过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两大标准培养,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两手抓,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发展,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4 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之处

1)提出并实践了高职卓越人才培养的新理念。该模式根据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科学架构高职卓越人才培养方案,揭示卓越技师教育培养的本质,适应当今时代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摈弃了宽泛化的培养目标与同质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丰富了人才培养层次,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高品质的人才保障。

2)探索并形成了高职卓越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该模式通过构建“四双并举”培养模式和“两标准、四矩阵课程结构、三维度评价指标、个性化培养方案”的培养体系,调整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建立起与卓越人才培养相适应的选课和评价机制,有效整合了学校和企业的教育教学资源,创建了产教融合的学习情境,课程体系与能力培养高度匹配,学生学习与就业岗位紧密关联,打破时间、空间、形式的局限,缩短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空间距离、文化距离和知识距离,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构筑并实施了高职卓越人才成长的新路径。该模式通过“五化融合”培养路径,“项目引领、团队学教、理实一体”“课堂学习与企业学习”相结合,“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一炉,建设创新小组、开发小组、竞赛小组、专升本小组、工作室等多种“立交”组织形式,围绕真实项目,基于工作过程,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至综合,将专题研讨、项目教学、工学交替、顶岗实训、创业孵化、竞赛创新、国际交流等丰富多样的教育教学贯穿整个培养过程,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本着质量第一、以点促面的培养原则,成果采取优胜劣汰“进出流动式”的管理模式,引导、激励了面上更多同学追求卓越、走向卓越。

5 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推广

1)带动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推动全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创新。项目启动以来,全校29个专业(82%)开展了“卓越技师”专项培养工作,带动了大批学生追求卓越,走向卓越。

2)显著提升了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创新潜能得以激发。卓越教育激发了学生创新的积极性,4年来,3届参培对象96%获得卓越技师证书,发表论文33篇,设计作品获专利授权40项,149个作品被企业录用并投入生产,获得国家级奖项164项,国家级技师2名,培养成效显著。

3)毕业生获得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职场发展前景大。已为浙江纺织服装等企业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人才,这些毕业生人未毕业就被企业抢先订购,目前已经成为各类企业的技术骨干和高级管理人员,平均月薪3532元,高出普通学生30%。这些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现状满意度高,认为卓越技师的培养让他们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对专业成长帮助很大,3届卓越技师毕业生的优秀案例充分表明,他们在职场中表现出众、脱颖而出,得到了单位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重用,职场发展潜力大、前景好。

4)在社会和同类院校中产生积极影响和辐射效应,获得媒体广泛关注。该模式获得浙江省高教学会课题立项研究,研究的理论成果论文发表于核心学术刊物;获得浙江省高职研究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并入选《浙江省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创新与改革典型案例》。2013年,该模式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卓越计划进展工作研讨会”上作介绍和交流,引起国家卓越计划课题组负责人林健主任的关注与认可。同时获得市高校教学工作督导组领导和专家的肯定,市高职领域各兄弟院校教学院长亦认为该模式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自2012年以来,先后有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医药高专等多所高职院校到我院访问交流卓越人才培养经验。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继我校之后,也推出了卓越技师人才培养。2014年该模式创新实践获得学校第六届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浙江省第九届高等院校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得《中国教育报》《浙江教育报》《东南商报》《浙江讇籽г盒1ā返榷嗉倚挛琶教宓牟煞煤捅ǖ溃跋烊找婀惴海嘌柿康玫匠浞秩峡珊涂隙ā

5)首创了浙江省高职院校领域的卓越人才培养,引领示范意义大。该模式在浙江省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上率先探索、先行先试,开创了省内高职领域卓越人才培养先河,在理论和实践上具备了填补空白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顾建民.培养有竞争力的工程师:德国工程教育改革透视[J].现代教育科学,2006(2).

[2]陈新艳,张安富.德国工程师培养模式及借鉴价值[J].理论月刊,2008(10).

[3]宋眉眉,马仲立.基于卓越人才培养的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设想[J].教育与职业,2012( 29).

[4]夏冰,郑秋生,苗凤君.卓越工程师计划与学生过程管理[J].计算机教育,2011(10).

[5]龚克.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育,2010( 8).

[6]余寿文.21世纪初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几个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02(12).

猜你喜欢
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
浅析班组文化建设与创新实践
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