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文化价值策略研究

2016-05-30 11:07史伟麟韩晨旭杨俊晔郭晓玲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教材语文

史伟麟 韩晨旭 杨俊晔 郭晓玲

阅读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应该是每一位高中生所具备的最基础能力。学生通过大量文章的阅读,可以积累生活经验、陶冶情操。阅读教学作为解读课本的重点方法,读者可以通过对文章的深刻理解,从深层次去体会和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要表达的思想。教师对特定的语言文字以及对特定的单词进行讲解,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与老师进行互动,从而多角度的与老师进行对话。老师对文中有意义的单词进行重构和整合,更重要的是有仔细认真的态度和富有感情的讲解可以使学生眼前一亮,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文章描绘的场景浮现在他们眼前,触动并激发他们的直觉感受,最终获得精神享受。

一、以学生自身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为教学的切入点,促进新文化知识的建构

很长时间以来,教师进行的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感受,把阅读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堂、课文和语文知识点中。这是因为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没有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教师应该平时多让学生进行一些有意义的阅读,采取一些比如布置作业,要求多背诵一些好的句子和段落等方式。使他们积累必要的语文素材和常识,最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他们的情感感受。而且教师也应该多注重学生的常识和生活经验,并和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当代语文教育学》中写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尽可能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建构。”例如:教学《师说》之前,笔者先让学生回忆自己的学习经历,回想在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学《蜀道难》之前,笔者让学生讲他们知道的李白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探究其文化底蕴。上面的两个例子有效的说明,在教学的开始阶段就先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忆已有的经历和常识,并有效的和即将要讲的内容进行结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及拉近他们与课本的距离,使他们自己的经历和常识可以很好地融入语文教学之中,合理地建构教学策略。

二、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与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注重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共性,忽视对个性的要求。一切都要有参考答案或者是标准答案,很多人认为,语文的教学是没有标准答案或者参考答案的。一些老师甚至过于依赖教参,一切都以教参为教学宗旨。其实语文教学必须将思想的缰绳松开,让学生和老师的思维发散开来,要营造一个思想开放、上课积极性高涨的课堂氛围,淡化教参环境。还要充分发挥老师提问学生这一环节,使不积极的孩子被调动起来。最重要的是不能随意评论学生,应予以鼓励表扬,使学生和老师的思想进行交流和互换,以实现教师和学生的经验互长的局面。在具体实施策略上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提问时的设计要有开放意识

在每节课上课之前,教师应该设计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特有个性、思维的差异,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多一些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和自由发挥的思维空间。

(二)教师应及时引导、促进、提升

和谐、民主、开放的课堂,并不是说课堂是放任自由的,是没有秩序的,或是一盘散沙。一堂课是否成功取决于教师课堂氛围尺度的把握。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懂得细心聆听学生对教材的感受与见解,同时要及时引导,及时评价、总结、拓展、补充,不能整节课都以学生为中心,虽然学生对教材有自己的感受、体会,但对文章的理解是不同层次的,因为有的学生的认识是肤浅的。例如在学习《短歌行》一课,先进行课文的导入,然后进入整体感悟,在此次教学中,教师及时的介入、引导,提升了学生对“忧”的更深理解。

三、将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发展、拓展、延伸作为首要问题来抓

(一)善于挖掘教材,多方面利用教材资源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利用好教材中的学习资源,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学习价值。“教科书要适应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要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特别是在图书资源或者拥有书籍数量极少的山区学校,教师更应该善于将仅有的教材进行深层次内容的挖掘,将有限的资源变为阅读的宝库,使一本书的内容变为两本以上书籍所起的作用。这样也可以使学生有很好的感知和概括总结能力,将语文教学发挥到极致。例如:为了让学生掌握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可以对教材内容作如下筛选、整合。首先,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赏析并总结材料。然后,教师在学生汇报总结过程当中作出适当点评、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学习,发挥想象,写出相关的内容,自由创新,力求写出新意。这样可以把文章的精华部分予以充分吸收,合理分配教材中的零散知识点,学生也能够很好的积累语言的精华,并且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其学习和文学素养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二)加强课内外知识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广泛涉猎

首先,要把课文作为阅读的基础,并且按照国内外、知识的种类进行归类,然后重点向课外文章进行拓展。拓展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以一篇课文为基点,向同类文章进行发散。如戴望舒的《雨巷》、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以作对比阅读。或者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部著作拓展,也就是部分向整体拓展。如:《林黛玉进贾府》,可与《红楼梦》中的相关章节作比对。再或者以某位作家的某一作品为基点,向该作家的其他作品拓展。如鲁迅《祝福》可与《朝花夕拾》、《呐喊》等作品作比对。通过这些方面的对比,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其次,教师的教学必须要善于引入与即将所讲内容有关的生活常识或者文学知识,使二者更好的结合起来,让课文更加富有时代色彩和生命力。比如在《劝学》的讲解过程中,老师就要结合自己平时在教学过程中的情况。

四、注重对课文的积累与借鉴,形成独特的写作风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经常批改学生的作文,总会感觉到学生的话语词汇贫乏,语言空洞,不会运用正确的语言描述事物。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注重知识的积累和整合。要引导学生学习作家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技巧,积极地培养学生的知识积累能力。要鼓励学生多积累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学习作家的表达手法,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审美能力、思考能力和模仿能力。在积累的过程中,适当地让学生自己多加练习。比如可以联系仿写、改写等方面的训练,使学生逐步学会转化和运用自己的语言,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和写作风格,并做到能够灵活运用。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文化价值目标要求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要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而且要完善自己健全的人格;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培养自己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从而达到一定的认知高度,到达一定的思想境界。逐渐加深对社会和国家的认识和理解。将阅读教学文化价值的总体目标确立为“以人为本。”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多元文化主要表现在古今中外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中,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民族间作品的阅读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关怀,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因为了解文化差异,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形成开放的文化底蕴和胸襟。学生通过文化的整合和融合,感受不同的文化以及创新型文化。语文阅读教学文化价值是当代中国教育关键之所在,对未来的文化创新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历史和现实的根基,但传统文化不等于民族文化价值,我们要弘扬民族文化价值,也就是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时,既要继承又要创新,既要古为今用,又要扬长避短。在高中生的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领悟、感悟和体验,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和感染。在与前辈的交流中,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感悟与认同,从而增加内心的感受,接受中国优秀文化的果实。在批判中提升自己,从而体会在阅读中感悟到的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95).

[2]全日制义务教育文化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1,(2).

[3]张文哲.文化价值理念——语文阅读教学新视角[J].学科教育,2008,(5).

(史伟麟 韩晨旭 杨俊晔 长春师范大学文学院 郭晓玲 长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130000)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教材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