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

2016-05-30 10:19周益香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创新意识培养小学数学

周益香

摘要:在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势在必行。变学生的适应性发展为创造性发展,真正为培养在知识经济时代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创新能力是教育的核心,是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必由之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育教学的主旋律,努力开发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指南。

关键词:小学数学;培养;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1-0037

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是教育的核心。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情境,激励学生去创造、去创新。

一、鼓励质疑,激发创新意识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质疑提问是创新的开始,而好奇、质疑正好是儿童的天性。例如教学“乘法估算”时,例题21×48是看作20×50进行估算的,学生质疑提问:“48看作50后,21×50也可以口算,为什么一定要两个数都看作整十数?”问题的提出“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赞成这个意见,有的则说:“48看作50,看大2,积就增加2个21,如把21看作20,就看小1,积减少1个48,估算结果就比较接近精确值,口算也更方便了。

有的说:“在日常生活中,估算只要求得到一个估计数,不要很精确。”在质疑提问中得出了估算根据需要只要方法合理、方便都行。又如,低年级学习“统计”的例题后,学生质疑提问“每个小格可以表示1或10外,还可以表示几?”全班顿时兴奋起来,“可以表示20、100……可以表示任何数”“每个小格不可以表示任何数,0及比0小的数就不行。”提的多好呀!尤其是后者不但对前面的提法敢于质疑,还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经过讨论后,学生们知道了根据需要每小格可以表示一定的数量,但不可以表示0(无意义),而比0小的数是可以参加统计的,只是这个内容要长大一些再学习。笔者在讲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这节课时,显示了两个图形(单位:分米),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的同学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还有的同学用1平方分米的单位来进行测量笔者在肯定同学们积极想办法开动脑筋的的同时,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中国土地的面积还能用这样的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也不太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产生疑问的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提问,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了质疑、敢问的习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得到了保护,并逐步培养了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二、动手操作,探索创新途径

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抽象思维与双手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起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如笔者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在教学了1/2这个分数后,让学生大胆地猜想生活中还存在哪些分数,学生说出了1/4、2/4、3/4、2/8、5/8等,笔者就适时让学生动手用手中的长方形折一折、画一画,小组讨论得出1/4、2/4、3/4的意义,教学效果表明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对抽象的意义有了形象的理解,记忆深刻,而且对2/8、5/8,甚至3/17等都能进行很好的表述。这堂课还有学生提出了独特的问题:“我们學的分数都是分子比分母小,有没有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呢?”学生在操作中,“手使脑得到了发展,使它更明智,脑又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工具。”同时学生实现了自我创新,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才能使学生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力是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在课堂教学中,操作不要仅仅只是为了把某些抽象的、学生难于理解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使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而且还要注意把操作同培养学生的能力结合起来。如教学“圆的面积”时,除了像课本上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用这些近似的等腰三角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从而得出圆面积计算公式s=πr2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把圆分成若干等份后还可以拼成哪些已学过的图形,这些图形的面积与圆面积有什么关系?利用这些图形能否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呢?通过操作,观察讨论,学生统一了认识: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后,还可以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根据这些图形与圆的关系,也可以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通过类似活动,使学生不拘泥于书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通过实践去感知知识,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而且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概括归纳能力都得到相应提高。这样的操作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会了自主探索,自己去发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分组讨论,培养创新思维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自己去推论,对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一些,而引导和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应该尽量多一些。”教学时,笔者经常组织学生讨论,小组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小组学习中,优等生才能得到发挥,中等生得到了锻炼,学困生得到了帮助和提高。为学生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积极进取,尝试探索,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培养了他们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和想象力。

四、开放练习,拓宽创新渠道

所谓开放性问题,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也就是答案不是唯一的。既然答案不是唯一的,就要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甚至前所未有的独创想法。这样的提问,激发的正是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正是想象力,它不是传统教学的提问思路,桎梏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种开放式提问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结合各方面的信息,在产生大量答案的同时,获得新奇、独特的反应,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例如: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长( ),宽( )。一读到题,大部分学生感到少了一个条件,经过教师的引导,回忆了长方形周长的公式,便会豁然开朗。又如:松树有63棵,柳树有9棵,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吗?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的思维自然被充分调动起来,促使他们多角度、多侧面地去思考,在产生大量答案的同时,获得新奇、独特的反应,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学生的创新素质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

在概念、计算、应用题教学和练习中都要求提问突出“尽可能多”“越与众不同越好”等特点,迫使学生不满足于现状,时刻在追求新的、别人想不到的答案和设想。久而久之,学生的想象力和智慧得到了培养,创新意识随之逐步形成。

五、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爱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曾言:“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是思维智力上的感受和情感色彩,儿童的思维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开的。教学和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充满情感,这种情感是发展儿童智力和创造力极其重要的土壤。”笔者认为,创新能力要有一定的知识和智慧做基础,但不可低估情感对知识、智慧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常常设计这样的环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创造成果,同学们用不同的画面展示“8”的组成,风格各异。教室学习园地贴满了同学们的作品,师生共同欣赏着、品味着、评论着。笔者满腔热情地去赞扬同学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笔者用自己对学生良好的情感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同学们在40分钟的课堂活动中常常体验着参与的快乐、思维的兴趣、创造的愉悦。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欲望。

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我们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当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任何习惯一样,在培养过程中它都会自始至终地受到一些习惯势力的抗衡。为了较好地消除培养过程中的消极因素,教师应练好“内功”,不断地充实自己,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创新意识的学生。

(作者单位:陕西省岚皋城关小学 725400)

猜你喜欢
创新意识培养小学数学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