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教学因体验更精彩

2016-05-30 23:48时杰
新课程·中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体验阅读意义

时杰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将会因深入体验而更为精彩,学生也将会快乐学习,享受学习。在阅读中体验,在体验中阅读,寻求阅读的艺术策略,彰显“个性阅读”的意义,真正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体验;策略;意义

一、运用多媒体,加强情感体验,营造情景氛围

文学连着文化,文学作品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时代意义。而文化又是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继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象征性符号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体现在文学作品中,是一种抽象的特征,这个特征就需要我们在阅读中化抽象为具体,不断深入地体验感知,才能够深刻领悟把握。语文教材中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有许多优美的、令人心驰神往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篇目语段,诸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内容,对那些生活阅历不深、没有身临其境的中学生来说,也许无法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学中利用融视听功能于一体的多媒体,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情境,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内涵的文化味通过绘画直观的诉诸感性思维,通过音乐传达出情思,或激扬、或平淡、或愉悦、或悲切、或悠然、或躁动,让学生尽可能地进入模拟的具体场景和氛围之中,于感受体验中领悟诗句的音韵美和形式美,从而迅速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就显得尤為突出。可见,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对学生进行感官上的刺激,激发情感,可以加深阅读体验,有效提高阅读水平和激发阅读的兴趣。

二、调动情感想象,转化词句段章,感受形象和生活

在阅读中,读者最先感知的不是可视的形象,而是词句段章,读者倘若停留在阅读的第一阶段,就不可能进入带有个人独创性的“个人意义”和作品所营造的意境之中,就无法达到“披文而入情”的阅读境界。此时,教师所发挥的作用就是激活与调动学生的情感想象思维,转化文中的词句段章,形成一定的形象和生活环境,令感性思维活动与理性思维活动往复频繁、交叉渗透,从而在具体的形象中感受判断出深层次的文本意义。

首先,教师的个人朗读才能和朗读技巧指导受到挑战。朗读是激活想象创造形象的最好方法。学生可以从老师富于个性的朗诵中深切体验出什么是豪迈,什么是婉约,什么是激情澎湃,什么是悲痛欲绝。比如,《相信未来》这首诗,朗诵教学时,教师应该启发引领学生在特定的背景和情境中反复揣摩诗句的意思,在对比吟诵中加深体味感悟其内涵的情感主旨,走入意境,走进作者。为了传达诗歌广阔的意境和诗人坚定的信念,朗诵时就要注意把握好激情高亢的情感和准确的节奏停顿,并配以肢体语言:我要用手指/那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这样的朗诵,其实是表演,让学生在享受中体会了语言的魅力和诗人的心里世界。

教师能把作品中的场景变成学生熟知的或较为熟悉的场景,从心理上消除隔阂,体验就能从自发转向自觉。在课堂上留出充分的时间给他们回忆与交流,给他们追求阅读经历和生活经历的机会,从而走进文本,展开对话。许多时候,我们教师不是苦于无法将文本“讲”清楚,而是苦于无法在阅读中激发学生的记忆思维,品出文化味,更品出生活味;不是苦于无法让学生的外在行为参与活动,而是苦于无法让他们的思维情感真正参与其中。再者,通过联想对比,构建网络,加强知识联系。

三、打破课堂牢笼,延伸阅读层面,体验语文生活

学校教育一向提倡“向45分钟要质量”,这无疑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力度和深度,使大部分学生的活动被约束在课堂这一狭小的空间,无法得到自由和更大的发展。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但我们可以设想以课堂教学为圆心,以整个社会生活为半径,来勾画阅读教学这个大圆,把阅读体验延伸到课外的生活之中去。《景泰蓝的制作》一课中,有一节详尽地说明了“掐丝”这道工序,并介绍了工艺制作的道理。从语文知识的层面上说,理解这一节并不难,一看结构类型,二看代词功能,学生经过仔细阅读,认真思索,就能概括出其道理所在。然而,语文是知情理趣的完美结合,阅读教学除了担当发展知识培养技能之任务,还有培养纯正的趣味,激发浓厚的民族感情之使命。

总之,阅读教学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体验进行,让体验成为语文阅读的翅膀,让语文阅读因体验而更精彩。所以,在讲究策略的情况下,运用体验式阅读将会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令人惊喜的意义。没有走出文本,贴近生活的感悟体验,就没有文本解读中的个性化鉴赏,没有充分的想象和特定情境的设置,就不可能获得深度体验中的愉悦。体验带给了我们阅读的精神享受,激发了我们的阅读兴趣和主动探讨的良好学习意识,培养了文学审美情趣,启迪了内在的思想情操,不知不觉中提升了我们的语文素养。

给学生以“独立”的空间,让他们插上体验的翅膀,尽情享受阅读的快乐吧!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体验阅读意义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