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阅读课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展示话题

2016-05-30 15:25程毅荣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6年19期
关键词:课堂展示活动设计英语阅读

程毅荣

摘 要 《英语新课程标准》对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的标准更高。这就要求教师对阅读教学做认真地探索与研究。课堂展示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教师如果能够设计出丰富多彩的展示话题,教学效果一定会倍增。本文试图从设计课堂展示话题入手,对英语阅读课的有效教学做相关阐述。

关键词 课堂展示 英语阅读 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0068-03

英语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构成的整体系统。在这一系统中,教师、学生、教学手段、媒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贯穿于这一系统的重点是有效的活动设计。要达到英语阅读课的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需要对整个教学流程进行有效的策划与设计。

一、阅读前:课前导入设计的话题要确保学生能够思考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1960)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 课堂展示话题是教师事先对教材做出整体判断,针对该单元的阅读课提出的相关问题,此类任务的目的在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丰富背景知识, 预测阅读内容, 为阅读做准备。

此类话题一般来说源于课文,且进行适当的拓展,最好能够采用小组活动,集合全体学生的智慧,以4-6人为一个单位,每一单位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和接受能力弱的学生相结合,根据所提出的问题,查资料,想办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以便在课堂上给与展示。

阅读前的导入话题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讲述与文章相关的故事。故事可以使学生产生共鸣,很容易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沉入与文章类似的情境中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从而提高阅读水平。

2.设计与文章相关的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会让阅读更加有效。问题设计的要有层次性,要由浅入深地领着学生走入阅读。

3.出示与文章相关的图片。图片意味着无尽的话语,让学生谈论相关的图片往往会开启思维的马达。

4.展出相关的实物。实物对学生的思维带来更为实际的视觉冲击,实物的出现会让学生切身实地的去体验文章的相关内容。

5.播放与阅读内容相关的音乐。音乐能够让人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而让人深思,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好途径。

6.组织与文章相关的竞赛,竞赛活动使得阅读的导入设计更加实用。

二、阅读中:分层展示话题要确保大多数成员共同参与

1.泛读阶段:学生阅读活动的拓展与升华

在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要“触动”或“唤醒”学生,与学生共建学习目标,通过教学前置话题及小组活动的设计要能够理解文章的大意,领会文章的主体意向,并且通过阅读文章能够谈论与主体意思相近的话题。此时阅读重心放在“找到”而非“读懂”上, 训练的是速度而非深度。这时的展示话题设置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迅速查找信息的能力。这一步骤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泛读。泛读的地位往往被教师忽视,因为在很大程度上我们重视的是考试,而考试更多层面的问题是精读。

此时教师要设计出开放的、具有挑战意义的小组展示话题,以提高学生的泛读水平。此类展示话题应重在发散、创新性的思维,以讨论、辩论、提出想法、验证想法为主。这类话题的设计应该引导学生引用文章中的语句,验证自己的观点。泛读中的展示话题设计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

(1)阅读文章,寻找能够验证教师所提的话题的相关语句,并用自己的话语加以阐述。

(2)阅读文章,小组讨论并对相关话题加以拓展论述,对本小组的观点进行阐述。

以上两类话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是具有挑战性的集体工作,需要小组全体成员参与。

2.精读阶段:学生阅读活动的细化与落实

精读的作用在于确保准确地理解文章。此时的阅读要求读者很细致地了解细节, 进而真正理解作者通过文字所表达的真实含义。如, 说了什么? 为什么说? 怎样说的? 说得对吗? 我同意吗?等。这时的阅读在于把学生培养成为认知型、反思型、批判型的阅读者,这是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一个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获得一定量的信息后, 进一步设计展示话题, 帮助学生完成对文本的深层理解。这一阶段的阅读任务不仅要照顾学生对课文整体的理解,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理解细节的能力。此时的话题设计应该着重于以下几点:

(1)给出小组展示话题,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使学生就课文内容展开讨论,互问互答,注重全员参与,使理解能力稍微欠缺的学生有机会了解语篇梗概,同时使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了解深层次的内容,找出共性的问题,为过渡到下一步的“三自三有(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有发现,有创新,有提高)”阶段作铺垫。

(2)提出话题让学生质疑,教师校正补充,然后再次设疑,学生猜、查、讨论。

(3)提出长难句进行句意分析,学生进行讨论、质疑、辨析,教师进行讲解。

(4)设计话题对相关语言点进行展示、分析,学生进行举例拓展。

三、阅读后:教学评价话题要确保阅读能力得到提升

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往往存在一个致命的误区: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一遍又一遍地阅读课文, 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阅读任务, 表面上数量很多, 学生进行了多次阅读, 锻炼了阅读技巧, 提高了阅读能力。但深思以后发现以下问题: 首先, 多次阅读或许是无效的阅读, 许多阅读任务一次阅读即可完成; 其次, 话题的设计重复, 无目的, 无法有效地与阅读策略挂钩; 再次, 整个阅读课堂的话题设计停留在浅层信息的查找阶段, 无法进入深层理解阶段; 最后, 阅读教学仅注意了信息的获取, 而忽略了信息的处理和应用。读后话题应指导学生在深层理解作者观点及文本内容的基础上, 用批判的目光整理信息、内化信息、输出信息并利用信息解决真正的问题。基于以上观点,阅读后的展示话题可以设计为以下几种类型:

1.根据文章内容,提供相关词语对文章进行复述。此类话题在于进一步复习相关内容,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并且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此类话题可以设计为相关的表格或者给出相关的词语对文章进行复述。

2.根据文章的内容设计出类似的讨论话题,进行拓展性学习。此类任务需要全体小组成员通力合作,并且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知识的整合与拓展,此类的展示话题往往交付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3.阅读后的知识点检测与展示,此类话题在于检测所有成员对文章的掌握程度。检测内容应该为全体成员能够完成,展示任务应该交给学习能力较弱的成员进行课堂展示。

四、英语阅读设计有效的小组活动应该注意的事项

以展示话题为主的阅读课教学非常有效,它能给学生思想自由驰骋提供一个空间,能够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让课堂变得异彩纷呈。但在具体的实践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在此予以提醒,希望得到重视并予以继续研究。

1.要仔细斟酌话题的切入点,细化对展示内容的评价方式

教师要认真备课,熟悉阅读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充分挖掘教材和学生的潜在因素,设计出适合学生讨论的话题;并且要细化话题,把总话题分为一个个小话题,使每个小组尽可能接触不同的话题,每个小话题应该简洁明了,易操作,控制好话题的难度,尽可能保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拓展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教师要及时关注并且参与学生展示前的准备工作

学生刚开始阅读时,特别是小组成员在做集体展示话题时,容易出现责任不清,一人单干,或者部分组员参与的情况,这样就需要教师明察并及时纠正,让所有的组员都参与进来。Self-check的阅读每单元出现一次,每次小组的合作学习有一星期多时间可以准备,但这并不意味一切都是一帆风顺的,中间会出现各种困难,组员可能沮丧退缩,探究活动停滞不前,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给予帮助,有时不一定是具体的帮助,哪怕是信任的眼神都会让学生重新鼓起信心。

3.在话题展示多给些时间和空间

学生辛勤的付出,必然希望能在课堂上给他们展示的平台,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多挤出课堂宝贵时间,让每个孩子都能展示他们的成果,和同学分享收获的快乐,教师要即时肯定他们的成绩,让学生感受成功。如果实在是课堂时间不允许,也应该利用班级后的黑板把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贴出来,供学生课后空闲时间相互学习。

阅读的目的在于获取信息,利用相关信息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合适的展示话题能够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如何有效地进行阅读教学,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从展示话题的入手无疑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途径。

猜你喜欢
课堂展示活动设计英语阅读
小学英语听力教学活动设计
探究性阅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技工院校英语思维创新型阅读教学的探讨
初探利用讲故事的方式激发低年级小学生英语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