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秆蝇重发原因及关键防控技术

2016-06-01 01:44刘成书
湖南农业科学 2016年4期

刘成书

(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沱江分站,湖南 江华 425500)



稻秆蝇重发原因及关键防控技术

刘成书

(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沱江分站,湖南 江华 425500)

摘 要:稻秆蝇主要分布在山区、半山区,是水稻的主要害虫。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适宜该虫发生,近年来发生普遍,为害严重。通过采用消灭越冬虫源,选用抗虫品种,适时安排播期,黄板诱杀,加强测报和药剂防治等关键防控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稻秆蝇的发生与扩展为害。

关键词:稻秆蝇;关键防控技术;湖南江华

稻秆蝇(Chlorops oryzae Matsumura),又名稻秆潜蝇,稻黄秆蝇,稻钻心蝇,双尾虫,属双翅目,秆蝇科,是中国、越南、日本、朝鲜和韩国等山区半山区水稻的主要害虫。稻秆蝇主要为害水稻,并取食大麦、小麦、游草、稗草、看麦娘、大看麦娘、日本看麦娘、棒头草、剪股颖、华北剪股颖、李氏禾、早熟禾和鹅冠草等禾本科杂草[1-3]。近年来湖南省北到宁乡沩山、中到邵阳邵东、南到永州江华的大部分山区丘陵区都发生过稻秆蝇为害。江华瑶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最南端,为湘、粤、桂三省(区)的结合部,山林面积占90%以上,是典型的山区县。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逐渐减少,中稻和一季晚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现已达到4 670 hm2。稻秆蝇在江华县历年均有发生,发生较轻,但由于中稻和一季稻种植面积的扩大,稻秆蝇发生逐年加重,已成为中稻和一季晚稻苗期的主要害虫。损失稻谷一般在10%~20%,严重丘块达30%。2013~2015年笔者对该虫在江华县发生与为害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现总结如下。

1 生物学特性

1.1形态特征[4]

1.1.1成虫 体长2.3~3 mm,翅展5~6 mm,身体鲜黄色。头部、胸部等宽,头部背面有1个钻石形黑色大班;复眼大,暗褐色;触角3节,基节黄褐色,第2节暗褐色,第3节黑色膨大呈圆板形,触角芒黄褐色,与触角近等长,触角基部上方颜面显著向前突出。胸部背面有3条黑色大纵斑,它的两侧还有短而细的黑色纵斑。双翅透明,翅脉褐色。足黄褐色,跗节末端暗黑色。腹部纺锤形,各节背面前缘具黑褐色横带,第1节背面两侧各生1黑色小点。身体腹面浅黄色。

1.1.2卵 长椭圆形,长约0.7~l mm,白色,表面有纵向排列的细凹纹,呈现出波状柳条纹。孵化前变为淡黄色。

1.1.3幼虫 蛆型,末龄幼虫体长约6 mm,近纺锤形,浅白色或黄白色,11节,体壁坚韧具光泽,前端略尖,口钩浅黑色。尾端分两叉,各叉末端尖,开有气孔。

1.1.4围蛹 体长约6 mm,浅黄褐色至黄褐色,体形稍扁,上具黑斑,羽化前变深黄褐色,可透见内部蛹体轮廓,尾端分两叉与幼虫相。

2 为害症状

稻秆蝇在稻株从苗期至孕穗期均可受害,以幼虫为害水稻心叶、生长点和幼穗。水稻苗期受害后,心叶有椭圆形或长条形小孔洞,后发展为纵裂长条状,叶片破碎。受害轻的生长势弱而且较矮,受害严重的田块心叶抽出极为缓慢,似僵苗或抽出的心叶扭曲,叶片枯萎,组织被破坏,有腐臭味,植株矮化,分蘖增多。孕穗期被害,表现为穗形不正常弯弯扭扭,部分穗不实,严重时穗子短籽粒少,穗尖退化像胡须状,抽穗后直立不钩头,与螟害白穗相似。

3 发生规律

3.1生活习性

成虫多在上午羽化,以7:00~10:00最盛,白天活动,羽化后1~3 d交尾,雌雄均可多次交尾,以上午交尾居多;羽化后2~5 d开始产卵,叶色浓绿的稻田,能引诱成虫产卵,卵散产于叶背和叶鞘上,多一叶一卵。幼虫多在天亮前后孵化,幼虫孵化后,借露水湿润由叶枕经叶鞘侵入,为害心叶、生长点和幼穗,钻入5~7 d心叶上就可以出现为害症状,一般不转株为害。幼虫老熟后,在叶鞘内侧靠近叶耳处化蛹,幼虫的预蛹期较长,一般不少于4~5 d。

3.2发生世代

稻秆蝇在我国每年发生1~3代[5-7],在湖南省江华县每年发生3代,两个世代为害水稻,一个世代为害越冬寄主。以幼虫越冬,越冬代成虫于4月中下旬始见,飞至早稻秧田和本田产卵,幼虫孵化后为害心叶;第一代成虫6月中下旬出现,产卵在中稻、晚稻秧田和单季中晚稻本田,幼虫为害心叶或幼穗;第二代成虫8月下旬羽化,并在越冬寄主产卵,幼虫孵化后钻入心叶过冬,产生为害症状。据梁梅新研究[8],第一代卵8.2 d,幼虫30.6 d,蛹11.5 d,成虫产卵前期4.1 d;第二代分别为6.3、63.0、17.8和4.0 d;第三代分别为8.8、177.0、20.2和4.0 d。根据调查,江华县稻秆蝇越冬寄主有游草、看麦娘和马鞭草,以游草居多,各越冬寄主越冬基数调查情况见表1。

表1 稻秆蝇越冬基数调查 (头/10m2)

3.3为害特点

稻秆蝇在江华县发生为害表现为中稻、一季晚稻重于早稻,早稻重于晚稻,苗期为害重于穗期。靠近山边、小溪沟边的田块发生重。第一代幼虫孵化后为害早稻,但发生量小,为害较轻。第二代幼虫孵化时正值中稻和一季晚稻秧苗期,温湿度适宜,禾苗长势嫩绿,有利于稻秆蝇发生,发生量大,为害重,是主害代。同时,二代幼虫为害迟熟早稻分蘖末期,对禾苗生长带来一定的影响。早稻进入抽穗期后,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稻秆蝇进入滞育或半滞育状态,为害减轻,故穗期为害轻于苗期。晚稻受害较轻。2013~2015年稻秆蝇为害中稻和一季晚稻情况调查数据见表2;为害早稻情况调查数据见表3。

表2 稻秆蝇为害中稻、一季晚稻情况调查 (%)

表3 稻秆蝇为害早稻情况调查 (%)

调查结果表明,稻秆蝇发生轻重与品种抗性也有一定的关系,杂交稻比常规稻较抗虫,两系杂交比三系杂交抗虫,粳稻比糯稻抗性好,如天龙一号、天优华占,新软粘十三号等品种比较感虫。

4 致灾原因分析

4.1越冬后稻秆蝇基数

据调查稻秆蝇在游草、看麦娘和马鞭草上越冬的基数较大。2003年以前,江华县稻瘿蚊暴发,入冬后农民有铲除游草的习惯,可以有效地减少稻秆蝇越冬基数,2003年后稻瘿蚊的为害基本得到控制,沟边、田边、塘边、井边等处的游草、看麦娘和马鞭草等越冬寄主也就没有人再铲除清理了,稻秆蝇的有效越冬虫源逐年明显增加,越冬幼虫基数迅速上升,成为稻秆蝇为害逐年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4.2气候条件

随着全球气候变暧,江华县无霜期长,近几年每年只有2~3个有霜日,无霜期也不断延长,加上江华县山区小气候非常适宜稻秆蝇发生,冬季气温偏高,有利于幼虫越冬,冬后有效虫源基数大;夏季不热,不必滞育,为害逐步加重;山区昼夜温差大,特别是山间溪水温度保持在22~25℃,常年相对湿度均在80%以上,田水温度低,光照不足,这些都有利于幼虫的生长发育,有利于稻秆蝇的发生为害。

4.3耕作制度

中稻和一季晚稻种植面积不断增大是稻秆蝇重发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江华县稻秆蝇第二代幼虫孵化时正值中稻和一季晚稻秧苗期,中稻和一季晚稻均为湿润育秧,有利于稻秆蝇产卵,秧苗嫩绿,营养丰富,加之温湿度适宜,秧田相对比较集中,有利于卵的孵化和幼虫的发育,尤其适宜稻秆蝇在江华县的发生与为害。

4.4发生为害隐蔽性

稻秆蝇是一种为害隐蔽性大的害虫,以幼虫取食为害生长点、心叶和幼穗,为害后症状不易直接表现出来,农民不易觉察,待农民发现禾苗来势缓慢,甚至象僵苗不长时,已是为害后期,贻误了最佳防治时期,也造成了为害程度的加重。

4.5栽培方式

多年来,江华县绝大部分地方均为抛秧,秧苗期短,生长嫩绿。抛到大田后,分蘖节位低,早生快发,同时,田间密度偏大,通透性差,导致田间湿度大,均有利于稻秆蝇卵的孵化和幼虫生长发育。

4.6栽培品种

江华县中稻种植品种以优质的天龙一号居多,而天龙一号抗虫性差,有利于稻秆蝇发生为害。

5 关键防治技术

5.1消灭越冬虫源

入春后,3月以前及时将沟边、田边、井边、塘边等地看麦娘、游草、马鞭草等禾本科杂草铲除,减少越冬虫口基数,对空闲田、绿肥作物田在稻秆蝇化蛹前,结合春耕备耕及时灌水或翻耕能起到很好的灭蛹灭虫作用。

5.2选种抗虫品种

常规稻被害率明显高于杂交稻,糯稻被害率高于粳稻。如金优T36、准两优527、黔优88和中优608、y两优1号比较抗虫[9],天优华占、天龙1号等品种比较感虫。中稻区适当选用早熟品种,使之提早抽穗,避开第二代幼虫对幼穗的为害。这是最直接、最经济、最有效的防治措施。

5.3因地制宜安排播插期

并用锐胜等种衣剂处理种子,及时覆盖尼龙纱网,培育壮秧。另外,在江华县中稻和一季稻种植区,可以适当提早播种期,以5月上中旬为宜,避开秧田期与第二代产卵重叠期。

5.4黄板诱虫

稻秆蝇成虫对黄色有较强的趋性,可采用在稻田挂插黄色粘板进行诱杀成虫,经多年观察,江华县宜在6月上旬开始挂插黄板,挂插25~30块/667m2可有效杀灭成虫。黄板以性诱剂黄板为佳,黄板挂插高度以离水面20~30 cm为宜。

5.5科学管理水肥

不要偏施氮肥,合理搭配磷钾肥。偏施N肥的水稻受害重,主要原因是偏施N肥的田块,稻苗嫩绿,诱发成虫集中产卵危害。增施硅肥也能有效地增强水稻植株的抗虫性。

5.6搞好预测预报

在3月下旬~4月上旬,越冬寄主田系统调查化蛹进度,推算第一代卵孵盛期;当长出第一片正常新叶的被害稻株占全部被害株约1/3时,系统调查稻田化蛹进度,推算第二代卵盛孵期,及时提出防治适期。

5.7选用高效低毒农药

当秧田期平均每百株有卵10粒,株为害率1%以上;大田期平均每丛水稻有卵1粒,株为害率3%~5% 时[10],应当及时选用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狠治第二代,如18%杀虫双、氯虫苯甲酰胺、福戈、乙酰甲胺磷等。

参考文献:

[1] 孙正明. 稻秆潜蝇的发生及防治[J]. 中国农学通报,1987,(3):45.

[2] 彭传华,向正友. 稻秆蝇的发生与防治[J]. 湖北农业科学,1991,(4):21-22.

[3] 罗 挺,况敬梅. 稻秆潜蝇在水稻制种上的危害与防治[J]. 农技服务,2007,24(6):72,74.

[4] 华南农学院. 农业昆虫学[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242-244.

[5] 廖华明,涂建华,王 胜,等. 应用生态学方法控制稻秆潜蝇为害研究初报[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3,21(2):145-146.

[6] 何忠全,涂建华,廖华明,等. 四川稻秆潜蝇的发生规律、危害特点及防治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2003,16(4):73-76.

[7] 申成初,彭美文,周检军,等. 2012年邵东县稻秆潜蝇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J]. 湖南农业科学,2013,(3):75-77.

[8] 梁梅新. 稻秆潜蝇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J]. 昆虫知识,1990,27 (2):72-73.

[9] 雷邦海,罗安龙,周年标,等. 凯里市稻秆潜蝇发生特点及防控对策[J]. 耕作与栽培,2011,(4):53-54.

[10] 王华弟,徐志宏,陈银方,等. 浙江稻田稻秆潜蝇为害损失与防治指标研究[J]. 昆虫学报,2007,50(4):383-388.

(责任编辑:肖彦资)

Cause of Chlorops oryzae Matsumura Seriously Occurrence and Major Control Techniques

LIU Cheng-shu
(Tuojiang Station Center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of Jianghua County, Jianghua 425500, PRC)

Abstract:Chlorops oryzae Matsumura,a major pest of rice,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mountainous and semi mountainous areas. In recent years, Chlorops oryzae Matsumura occurred seriously in Jianghua Yao Autonomous County, Hunan province. Some suggestion were proposed to control Chlorops oryzae occurrence and expansion as follows: eliminating the overwintering insect source, Selecting resistant varieties, timing of sowing date, designing yellow sticky traps, strengthen the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 chemical control effectively.

Key words:Chlorops oryzae Matsumura; key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Jianghua County Hunan Province

作者简介:刘成书(1976-),男,瑶族,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人,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工作。

收稿日期:2016-01-14

DOI:10.16498/j.cnki.hnnykx.2016.04.019

中图分类号:S435.1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0X(2016)04-006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