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生态扶贫刍论

2016-06-01 01:44黄金梓
湖南农业科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关系

黄金梓

(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湖南 长沙 410127)



精准生态扶贫刍论

黄金梓

(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湖南 长沙 410127)

摘 要:生态扶贫是精准扶贫战略的具体方式之一,也是国家扶贫任务的组成部分,在扶贫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分别梳理生态扶贫实践的经验与不足,论述在新的历史时期精准扶贫和生态扶贫是有机结合的关系。在此种关系下形成的是生态扶贫的新模式——精准生态扶贫,进一步阐述了精准生态扶贫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生态扶贫;精准扶贫;关系

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人类不断的追求。我国自从1986年扶贫以来,通过近30 a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贫困地区生活水平仍然很低,生活基础设施依然落后,贫困状况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以至于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贫富差距在不断的加大。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过去主要采取粗放扶贫的方式,对于“谁贫困”、“致贫原因”、“如何针对性帮扶”等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2013年11月,习近平对湖南湘西扶贫攻坚工作进行调研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2014年初出台《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2015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提出不能让一个贫困户掉队,2020年达到全面脱贫的目标。随后,习近平、李克强等其他领导人在谈到农村扶贫问题时,反复提到精准扶贫,由此可见,精准扶贫已成为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新思路和新要求,并在我国各地得到广泛的推行。无论是环境脆弱引起的贫困还是人为无节制开发造成的贫困,都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破坏,陷入了生态环境和贫困之间的恶性循环。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利用生态扶贫的方式来解决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以达到预期目标,为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1 生态扶贫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取代了解决温饱这一基本扶贫开发任务。扶贫开发工作的逐年推进,贫困人口的持续减少,反贫困的难度也在不断的加深,这些地区致贫的原因都是复合型的,往往和生态问题、民族问题等联系在一起。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我国的扶贫工作要开拓思路创新扶贫方式,生态扶贫就是其中之一。

1.1生态扶贫的实践经验

我国的扶贫工作进行了将近30 a,1994年国务院制定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其中在形势与任务中提到贫困县共同特征是生态失调,这是国家层面首次将贫困与生态一并提出。2001年《〈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白皮书》中内容与途径中提到“扶贫开发与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内容,再到后来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以及2015年出台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都对在贫困地区出现的生态脆弱和生态破坏问题、如何利用生态补偿制度和生态建设等方式改善生态环境消除贫困做了大量的说明。由此可见,生态脆弱或生态破坏是贫困地区致贫的原因,可利用生态修复或生态开发的手段,实施生态建设项目如退耕还林等,从时间和空间上通盘考虑农民的就业和收入因素,根本上解决农民贫困问题。生态扶贫是指从改变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入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改变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使贫困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扶贫方式[1]。通过改善或修复生态功能,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为扶贫工作提供服务,从而取得扶贫整体成效是生态扶贫的主要作用。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第十条明确指出:国家将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以及罗霄山区等区域的连片特困地区和已明确实施特殊政策的西藏、四川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2012年国务院扶贫办在其官网上也发布了665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集中连片特困区和贫困县都是我国扶贫开发的重要区域,生态扶贫的重点也在此,并在这些贫困地区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甘肃地处西北,贫困面积广,该省58个县市区纳入国家六盘山片区,秦巴山区和藏区三大连片特困区。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敦煌市西边,面积66万hm2,是阻止库姆塔格沙漠东移、保护敦煌和莫高窟的最后一道防线,近年来区内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各类沙生植物迅速成长,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当地人的经济收入也在稳步提升。针对当地的贫困现状,甘肃省还出台了《关于精准扶贫生态环境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这是我国首个将精准扶贫和生态环境充分结合的文件。2004年中央财政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2006年以来, 中央财政又投入4 611亿元构建现代林业发展保障机制;继林业之后,国务院决定从 2011年起中央财政每年安排134亿元资金,在内蒙古、新疆(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和云南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有了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后,牧民可以减少放牧,保护草原,少挣的钱由政府补贴。老百姓的实际收入比过去高,也就不会去大规模放牧破坏草原[2]。碳排放交易是一种新型的生态扶贫方式,就是将贫困地区碳排放看做是商品,在满足本地碳排放的基础上,将多余的碳交换出去,不仅可以改善当地环境,还可以获得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如北京环境交易所在 2010年联合国内国际相关方用自主开发的农林业“熊猫标准”开发了云南版纳地区竹林碳汇项目。这个项目使得云南版纳地区造林5.9万hm2和对部分退化林地进行更新改造之后,还可以将其形成的碳汇通过交易获得一笔款项[3]。

1.2生态扶贫的不足

通过以上生态扶贫的实践经验,生态扶贫在改善环境、消除贫困上已取得一定成绩,但还存在某些不足。

1.2.1生态扶贫主体单一 现阶段中国的生态扶贫由政府扶贫和社会力量扶贫两部分组成,政府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规划者和践行者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职能也在发生变化,从原来的管理型政府走向服务型政府,既然扶贫作为一项公共服务,就应该适当的纳入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扶贫。如生态建设是生态扶贫重要的方式,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薄弱,建设水平滞后,农业部开发的“农业生物质能能源综合利用”项目、国家林业局“天然林保护工程”、环保部生态补偿制度、水利部相关的农业水利设施建设都是以政府为主导的生态扶贫建设项目,社会力量的参与远远不够。不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实践工作中,解决贫困问题的对策往往是政府通过政策的形式调整产业、发展生态旅游等,没有充分利用社会组织的专业优势和企业的市场敏锐等特性,来达到扶贫工作应有的社会关注度。

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内容的第二十七条至三十条涉及到了社会扶贫的方式,国务院扶贫办制定的《创新扶贫开发社会参与机制实施方案》也是针对鼓励社会力量加入到扶贫开发工作中来的文件。社会组织大多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可充分利用其专业优势解决农村生态脆弱、环境污染问题。社会组织的内部架构比起政府更为简单和灵活,能够更快的消除具体某些贫困因素,大大提高扶贫效率。企业作为社会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纳入生态扶贫的主体之一。企业的逐利性使得它们能够充分的掌握市场的脉搏,了解如何获得市场经济价值。在改善贫困地区资源产业结构过程中,就应该让企业积极的参与其中,帮助贫困地区人口脱贫致富。唯有调动社会组织和企业在扶贫开发中的积极作用,才能使生态扶贫做到实处。

1.2.2生态扶贫方式传统 目前,有很多贫困县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一方面十分愿意接受政府的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另一方面又不愿意摘下贫困县的帽子,造成“年年扶贫年年贫”的现象。调研发现,扶贫工作中低质低效的问题普遍存在,当地政府挤掉或占用国家扶贫资金、人情扶贫、关系扶贫,导致很多本应得到扶持的贫困人口仍然贫困,造成了社会的不公,容易滋生腐败。以生态扶贫搬迁工程为例,边远山区、地质灾害隐患区移民搬迁是一条较好的出路,但由于补助资金少,享受扶贫资金补助搬出来的多是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农户,而特别贫困的农户无法实现搬迁[4]。资金能解决贫困问题,但又不能完全解决贫困问题。目前,我国生态扶贫资金的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提供,通过生态扶贫项目下拨到贫困地区的政府或扶贫办,中间不免会有所截留,另外扶贫项目实际执行情况也往往是由当地政府或上级行政部门进行考核,审查过程难免会有包庇的嫌疑,扶贫资金的利用率较低。要想提高财政资金利用率就要避免政府“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现象,通过购买社会第三方服务的方式扶贫,可以利用脱贫措施和发展项目命中贫困靶心,阻断国家扶贫资金层层截留问题,政府部门只负责验收项目、评估项目成效后支付经费。《关于全面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到“支持民间资本在贫困地区优先设立金融机构”、“进一步优化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市场的制度安排,支持符合条件的贫困地区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主导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发展”、把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融资渠道打通。在贫困地区通过生态扶贫的方式,激活民间资本,盘活民间投资,不仅有利于我国生态工作的开展,还可以带动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

2 精准生态扶贫的概念界定

2.1精准扶贫的内涵

目前,人们对精准扶贫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媒体的宣传报道,学术上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就显得乏善可陈,这不免造成精准扶贫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相对脱节。在为数不多的精准扶贫论文中,王思铁[5]认为,“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和贫困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付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孙璐[6]认为精准扶贫就是瞄准每一个贫困人口,然后针对性进行扶贫,即谁贫困就扶持谁,谁的贫困程度深对谁的扶持就应多。黄承伟、覃志敏[7]认为“精准扶贫就是通过系列贫困人口识别机制对具体贫困人口进行有效识别和动态管理,深入分析致贫原因,并对识别出来的贫困人口和贫困农户实施具体、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这些理论都为研究精准扶贫提供了很好的学理依据。根据《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文件,精准扶贫是指通过对贫困户和贫困村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扶贫到村到户,逐步构建扶贫工作长效机制,为科学扶贫奠定坚实基础[8]。精准扶贫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合理利用,有针对性地使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从而达到脱贫致富和生活质量稳步提升。

2.2精准扶贫与生态扶贫的联系

精准扶贫是相对于粗放扶贫而言,精准度体现在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和脱贫成效等六个方面,特别是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也是与过去粗放式扶贫的重大区别。扶贫对象从贫困村,再到贫困户,最后要对贫困人口建档立卡,这样才能保证全民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精准扶贫一定程度上是在扶贫对象的维度进行扶贫开发工作。生态扶贫旨在通过运用退耕还林、治理沙漠化等生态保护的方式和手段,改善或修复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缓解环境恶化对当地经济效益产生的负面影响。生态扶贫是扶贫方式的维度来讨论摆脱贫困,实现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进行扶贫开发工作。

图1 生态扶贫、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的关系

如图1所示,生态扶贫和精准扶贫在各自的轨道为了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直到进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历史时期,两者才有了一次有机联系和统一。所谓有机是指事物构成的各部分互相关联协调,而具有不可分的统一性,就像一个生物体那样[9]。生态扶贫丰富了精准扶贫的内涵,为精准扶贫提供了切实可行且有效的扶贫方式,精准扶贫也完善了过去生态扶贫的不足,以及为新时期下的生态扶贫提供了发展的新契机,因此,精准生态扶贫的概念应运而生,直至达到终极目标精准脱贫。对于处于生态失衡和环境恶劣,但仍有修复可行性的贫困地区,在进行扶贫开发之前,应要先研究科学的修复生态环境的措施。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对精准扶贫提到要实现脱贫的“五个一批”工程,其中“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说到了关于用生态的手段达到脱贫的目的。某些贫困地区存在生态脆弱或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环境破坏无法修复的原因,为了彻底脱贫,他们不得不采取生态搬迁的方式,整体上脱离生态因素对贫困造成的影响。生态补偿更是典型的生态扶贫的手段,它不仅深化了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重点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还需得到加强,政策实施范围也要扩大。在国务院颁布的脱贫攻坚的纲领性文件《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第三部分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加快贫困人口精准脱贫中提到要结合生态保护脱贫,国家要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水生态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精准扶贫与生态扶贫相互取长补短,为今后的脱贫攻坚战役提高了有力的武器。

2.3试论精准生态扶贫

人类的发展,必须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使其协调一致,共同提高,我国农村地区要克服过去依靠改造传统产业,国家大量资金投入的方式反贫困,而是要将农村贫困户的发展纳入自然社会经济大系统的协调中发展[10]。精准生态扶贫作为精准扶贫和生态扶贫的有机结合,为解决“三农”问题中的因环境原因带来的贫困,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笔者将从主体、客体、对象、目的和方式等方面来说明精准生态扶贫的概念。传统粗放式生态扶贫的主体为政府,由政府漫灌式的将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投放于贫困县或集中连片特困区,扶贫成效不高,而精准生态扶贫的主体不仅有政府参与,还积极吸纳社会力量的合作,包括社会组织和企业,扩大生态扶贫主体的范围,有助于促进扶贫的深度。精准生态扶贫的客体为生态系统,只有维护好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才能保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发展。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和周围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个体系[11]。生态系统可基本上划分为城市生态系统、农村生态系统与纯自然生态系统三大类。农业是作用于农村生态系统的产业,农村生态系统出现偏差,势必破坏当地生态环境,从而使得农产品绝收或质量下降带来贫困问题。精准生态扶贫的对象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这是区别于传统粗放式生态扶贫的关键所在,精准识别就是要识别贫困对象。农民占了贫困人口的绝大部分,思想道德素质较差、民主法制意识不强、文化程度不高等导致了农民人均收入不高的后果,农民为了缩小城乡差别,增加收入,不惜牺牲农村生态系统的代价获得经济效益,结果陷入了“贫困陷阱”。农村作为主要的贫困地区,亦是如此。精准生态扶贫在识别出贫困对象后要有差别的找到他们与生态相关的致贫原因,生态脆弱还是生态污染或是对生态保护的忽视等。精准生态扶贫的目的与其他扶贫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要使贫困对象脱贫致富,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完成两个一百年的总目标。精准生态扶贫的方式即利用恰当的生态手段或方法实现脱贫的目的,方式的精准度体现在致贫原因的准确把握,对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准确掌握等,以及坚持以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为出发点,最终实现的是可持续发展。如城市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部分高耗能高污染的工厂便搬迁到农村继续开工,在没有任何治污措施的情况下,造成了“癌症村”的出现,使本来就贫穷的农村家庭更加雪上加霜。因此,改进工业生产方式、资源节约、清洁生产,最重要的是加强农村地区环境管理力度,这些都能帮助贫困地区改善生态,促进发展。由此可得,精准生态扶贫是指政府、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通过对贫困人口或贫困地区进行精准识别,从生态系统发展规律入手,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贫困地区人口生产生活环境,实现脱贫致富的目的。

3 精准生态扶贫的实现途径

3.1构建生态化农业体系

3.1.1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12]。正好可以改变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的农业生产方式,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应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与精准生态扶贫的理念不谋而合。发展循环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每年因农民焚烧秸秆造成的空气污染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须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杜绝了大气污染的同时还有增肥增产的作用。促进低碳农业全面发展,降低化肥量的使用,推广使用有机化肥。要采用高效低毒的农药,农药的毒性残留将破坏生态平衡、污染环境,特别是对土壤造成不可逆的损害。生态农业产业化是生态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围绕贫困地区的支柱产业或区域优势产业,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让各种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形成多元化和多层次的特点,利用区域化布局和企业化管理,逐步走上生态平衡发展之路,形成生态农业产业链。

3.1.2推进生态旅游 精准生态扶贫不仅要精准抓住贫困地区致贫原因,还要精准把握贫困地区的独特的生态特点,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生态文化优势,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针对我国工业发展提出的新的发展思路,但同样可将这一思路用于生态旅游。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成了大家休闲生活方式的首选。人们往往选择出国旅游,看中的就是国外的自然与人文环境,针对游客的需求,具有生态优势的贫困地区可以深度和广度的开发当地的生态旅游。厌倦城市生活的人们想要亲近自然、回归自然,观光旅游农业正好给游客提供了舒适自然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这种开发方式对农村生态环境起到保护作用。同时重视人的参与性,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综合产业。发展都市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可以促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并可以增加就业[13]。

3.2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因为有了“不公平”的出现,才有了补偿的存在。一部分人作出了贡献,而另外一部分人则得到了利益,生态资源在配置中出现了扭曲。要防止和修正这种不公平,就必须建立新的制度,即生态补偿制度。生态补偿,就是应用政府转移支付手段与非市场定价,对遵循宏观生态要求的地方与有关经济主体给予经济补偿[14]。贫困地区的生态补偿比发达地区以发展循环经济等方式实现的生态补偿更具有现实意义,针对性更强。扶贫资金都是针对消除贫困而设立的,绝大多数贫困地区都要建设循环经济为扶贫的基础性工作,两者呈现重合。生态补偿不仅仅是对贫困地区的人口年平均收入低于贫困线以下的一种弥补,更是对贫困地区本应享受到良好的生态环境而遭受的损失的一种补偿,这一部分补偿不能因为地区贫困的消除而减少。为此,要注重与扶贫不重合的补偿,如退耕还林。退耕还林的地方一般都在地势稍陡的坡地,农民在这里种粮几乎不能满足自身需要。由此造成贫困,而且破坏了自然环境,应及时恢复山林,放弃耕地。粮食是贫困群众的必需品,哪怕是不能充分满足自给的需要,但也还是有部分食物。农民一旦退耕还林,选择其他替代物,无论是能维持或恢复生态环境的生态林,还是能在若干年后带来经济效益的经济林,农民都需要得到补偿。对于种植生态林的农民,国家可以通过“生态购买”的方式补贴农民,而种植经济林的农民则可选择购粮补贴或其他资助的形式改善生活,如此才能消除农民因退耕还林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甚至可达到脱贫的目的。

3.3健全公共服务制度

3.3.1社会保障全面覆盖 “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是习近平提出精准扶贫理论中“五个一批”扶贫思路之一,强调健全贫困地区社会保障制度,以此方式帮助一部分无劳动能力或其他不能从事劳动的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贫困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不能照搬城镇的基本社会保险制度,需要应地制宜。通过精准识别确定贫困人口的特殊情况,适用不同的社会保险及国家补助,改善贫困人口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加快完善特殊群体医疗保障制度。目前我国推出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人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对于慢性病或者生大病的人群,这样的医保额度就是杯水车薪了。社会保障的全面的覆盖不仅可以减轻贫困人口对生态环境的依赖,不用以破坏环境的方式来满足基本生存需要,还可以一定程度上杜绝返贫现象的出现,尤其是针对因意外不能从事劳动的人群,社会保障可以提供基本的生活来源,降低社会矛盾的产生。

3.3.2促进农民充分就业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只有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才能扩宽就业道路。交通闭塞,文化程度不高导致贫困人口无法适应现代生活,不得已世世代代以破坏生态环境为生,进行简单的耕作。石漠化、盐碱地等地区的扶贫重在治理,要注重增强扶贫对象生产和发展能力,从以往的“输血型”扶贫向“造血型”扶贫模式靠拢,加大对贫困地区家庭子女的职业教育扶持力度,让其有一技之长,充分保障其就业。对于生态脆弱或生态破坏严重地区当地政府应为贫困人口做好生态迁移工作,其他生态环境尚可修复地区,转变扶贫开发工作发展战略性转变,以保护性为前提的开发自然资源,利用自然资源。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之下,当地政府可对群众进行电商指导与培训,改变发展思路,利用先进的互联网和发达的物流业,让贫困地区的优质原生态农产品可以惠及其他地区,让贫困人口通过电商走上脱贫的道路。

3.4培养生态文明理念

精准生态扶贫就是要准确掌握贫困地区的生态致贫原因,并用生态修复等方式改善当地环境,从而提高贫困人口收入,摆脱贫困。由于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等原因,当地农民对于生态文明的理念模糊,极易陷入“贫困陷阱”。因此,要增加教育的投入,提高居民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节约资源、爱护环境和低碳生活的理念要被教育部编入各年级的教材中,从小培养青少年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的意识。各级政府要广泛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特别是以破坏环境而获取经济效益的地区更要加大宣传和整治力度,并帮助当地居民探索出生态、环保的致富之路。农业生产方面,贫困地区的生态破坏很大一部是因为农民对农业知识缺乏和农业科技技能较低,因此,当地政府或社会组织对农民进行生态耕作种植、护理环保施肥、农药知识等农业基本知识的讲解。农村生活方面,贫困地区的环保生活意识不强,农村生活垃圾长期无人清理或清理不及时现象还很多,农民关于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认识不清,特别是乱倒含磷的洗衣水等,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农村应建立垃圾集中清理区,及时回收生活垃圾;传授农民垃圾分类知识,对垃圾进行有机利用。加大农民对于农村环境治理的参与度,自然村或行政村采取的环保措施要及时公示,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对于贫困人口生态文明理念宣传还需强调,生态环境破坏与贫困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帮助人们摆脱贫困。

参考文献:

[1] 罗 侠,杨 波,庞革平. 新词·新概念:生态扶贫[N]. 人民日报,2002-10-28,(1).

[2] 郭怀成,张振兴,陈 冰. 西部地区反贫困与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研究——以新疆和墨洛地区为例[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144-153.

[3] 李 慧. 我国连片贫困地区生态扶贫的路径选择[J].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3,(4):70-75.

[4] 张笑芸,唐 燕. 创新扶贫方式,实现精准扶贫[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9):1118-1119.

[5] 王思铁. 精准扶贫:改“漫灌”为“滴灌”[J]. 四川党的建设(农村版),2014,(4):14-15.

[6] 孙 璐. 扶贫项目绩效评估研究——基于精准扶贫的视角[D].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5.

[7] 黄承伟,覃志敏. 论精准扶贫与国家扶贫治理体系建构[J].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5,(1):131-136.

[8] 葛志军,邢成举. 精准扶贫:内涵、实践困境及其原因阐述——基于宁夏银川两个村庄的调查[J]. 贵州社会科学,2015,(5):157-163.

[9]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1578.

[10] 杨文举. 西部农村脱贫新思路——生态扶贫[J]. 重庆社会科学,2002,(2):36-38.

[1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1163.

[12] 徐 轶. 谈推动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政策支持[J]. 商业时代,2011,(4):117-118

[13] 田 苗,严立冬,邓远建,等. 湖北大别山区生态扶贫问题探析[J].农业经济与科技,2012,23(12):16-18.

[14] 李欣广. 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看扶贫开发[J]. 创新,2013,7(5):32-35.

(责任编辑:肖彦资)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Precision Ecosystems Services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HUANG Jin-zi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Law,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PRC;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Hunan Biological and Electromechanical Polytechnic, Changsha 410127, PRC)

Abstract:Ecosystems services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ask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t's not only the one of specific form of the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y, but also a part of the nat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 mission. 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experience and disadvantage of ecosystems services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After that, it expounde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systems services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was an organic combination. This combination generated new pattern-precision ecosystems services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its realization path.

Key words:ecosystems services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relationship

基金项目:民政部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委托课题(2016MZRL010205)

作者简介:黄金梓(1986-),女,湖南武冈市人,讲师,主要从事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2016-01-18

DOI:10.16498/j.cnki.hnnykx.2016.04.030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0X(2016)04-0103-05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关系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