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016-06-12 23:24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2016年3期
关键词:玉溪市学区统一

均衡教育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法的方向性要求,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内核,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推进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和维护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玉溪市共有8县1区,截至目前,共有小学537所,初中90所;小学在校生162 104人,初中在校生91 102人;小学专任教师10 771人,学历合格率达99.27%;初中专任教师6 545人,学历合格率达99.62%;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93%,巩固率为99.3%,辍学率为0.23%;初中学龄人口毛入学率为112.44%,巩固率为97.47%,辍学率为1.5%;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8.54%。

多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特别是县区、城乡之间的梯度发展还有差距,反映到教育投入上,虽然各级教育投入总量都在逐年增加,但县域之间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学校办学条件依然不均衡,教育投入的增幅与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矛盾。教育投入、办学条件和学校区位的差距,引发教育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区域结构失衡,城区与农村、中心小学与完小之间在办学条件、社会资源、教师队伍、生源素质、管理水平、科研能力、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差距逐步拉大,县域、校际之间办学效益的不平衡,形成了一些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严重制约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玉溪市从2004年起,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实施“送研下乡”“送教下乡”“1+1”教学结对帮扶、学校对口支援等活动,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初步形成了名优学校与薄弱学校、城乡之间互助对口支援网络,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大幅提升。但随着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受体制、机制的限制,对口支援和结对帮扶工作模式的局限性不断凸显,以单向输出为特征的“资源共享”不能充分利用不同学校的个性化资源,限制了资源共享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帮扶工作成效不断减弱,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再次陷入新的困境。

为此,玉溪市在认真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和学习发达地区先进经验,从2011年起,在红塔区率先推行学区建设试点,努力探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从2014年起,深入总结红塔区学区建设试点经验,进一步深化学前教育联片教研制度,对18所公办普通高中实行学区捆绑考核。成立了“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玉溪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了市、县(区)、乡(镇、街道)定期研究教育工作制度和领导联系学校制度,形成了市级宏观指导,以县(区)为主,乡(镇、街道)、村(社区)各负其责,各部门协调配合的义务教育管理和责任落实机制。本着“体制不变、机制创新”的原则和“中心拉动、以强带弱、共同发展、整体推进”的发展策略,出台了《玉溪市教育局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学区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实施学区建设。

学区建设根据县域、区位、资源、规模和教育教学质量不同,分别以城区优质中小学为牵头学校,山区、坝区中小学为参与学校,把每个县(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组建为一定数量的学区。在各个学区建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学区工作计划,协调安排工作经费,统筹推进学区建设工作。同时,不断建立完善以考核评价促学区建设的管理机制,将学区内学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捆绑考核,对各个学区的学区管理、学区资源、学区交流、成效成果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县(区)成立学区建设工作督查组,定期不定期对各学区、学校进行督导检查。市教育局定期派出调研指导组,及时帮助、解决学区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通过一年多的尝试,玉溪市多数县(区)学区建设工作稳步推进,红塔区学区建设得到进一步深化,各学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初步探索出“一盘棋”“二兼顾”“三补齐”“四交流”“五统一”“六共享”“七提升”的学区建设工作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盘棋”让学区工作更加通畅高效

“一盘棋”即学区建设的统一规划。各学区以牵头学校为主,用“一盘棋”的理念,规划、设计、反思、改进学校管理、教学、队伍建设、德育等工作,促进学区内各个方面的均衡发展。尝试成立学区管理委员会,建立了“学区内各校联合办公”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了学区学校校长、副校长、教务主任、教科室主任、德育主任例会制度,及时研究、发现、解决工作问题。以学区为单位,组织全体教师积极参与考前、考后专题研究分析会和教育科学研究、班级文化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养成教育等专题研究会,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二兼顾”让学校文化建设更具特色

倡导学校文化建设“优势互补”,探索出“二兼顾”的学区和学校文化特色建设模式。学校文化建设中,强调学区统一规划和学校自主建设,通过学区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的研讨,互相学习,互帮互助,努力建设富有各自特色的校园环境文化,做到了兼顾“共性”的过程中不失“个性”,在“共享”学区文化的基础上“独创”学校文化。打造出了玉溪六中“悟”文化、李棋中学“孝”文化、高仓中学“和谐、儒雅”文化、小石桥中心小学“礼”文化、春和中心小学“和”文化等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富有代表性的学区和学校文化主题,育人环境大幅改善。

“三补齐”让薄弱学校和薄弱学科“短板”变“跳板”

针对学校管理和学科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深入调研,找准症结,综合“用药”,使薄弱学校和薄弱学科的“短板”变“跳板”,推动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是通过多维度、多学科的教研活动,补齐薄弱学校教研短板。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许多农村学校都不同程度存在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心理健康教育、“三生教育”、书法等薄弱学科。玉溪市充分利用城区学校的优质师资及教学资源,全面带动和促进薄弱学校、薄弱学科发展建设。如:玉溪一小利用现有学科资源和网络系统开展学区心理健康教育、“三生教育”、书法、英语、品德等学科教学研究及教师培训活动,通过信息化手段开发了学区作业管理系统。二是通过多层级、多形式的研训活动,补齐教师成长及学校发展中的短板。名校和名师有许多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反之,薄弱学校和教师没有优势,就会越来越缺少发展和成功的机会,这就是学校和教师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马太效应”。玉溪市在学区建设实行统一研训,为薄弱学校和教师搭建平台,让他们有机会和名校、名师同步成长。三是通过多样化、同平台的学生活动,补齐乡村“活动育人”短板。在学区建设的过程中,各个学区把社团活动的开展及研究作为学区建设的一项重点,积极开展优质主题队会比赛、文艺汇演、书画展出等活动。如:部分学区统一开展学区文艺汇演,让城乡孩子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表演,同时让学区内山区孩子到城区学校跟班学习,住到结对学生家中,同吃同住、同学习、同玩耍。学区建设让城乡孩子有机会在同一画布上作画,同一块球场上竞技,同一个舞台上演出,让在“同一蓝天下孩子享受、感受到一样的教育”成为现实。

“四交流”促使“学校人”变“学区人”“教育人”

本着“关系不动,人员流动”的原则,每年按照一定的比例在学区内进行交流,交流期限为2~3年。学区内实现“校长、中层干部、骨干教师、普通教师”四个层面的交流,打破了学校间行政、教师固定的管理模式,初步形成了“区管校用”的教师人事管理机制,实现了学区内行政、名师、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等优秀师资共享。

“五统一”促进教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全市各学区教科研工作正逐步做到“五统一”,即:“统一计划”“统一研训”“统一检测”“统一考评”“统一反思”。一是统一制定学区研训工作计划。各学区统一制定工作计划,统一规划和安排研训活动。各学校在学区整体计划下制定学校计划,对学区计划进行细化,在学区同一方向、统一主题下开展学校多元活动。统一对整个学区教学过程进行监控,按照各年级各学科进度统一教学,积极开展学区校际间听、评课制度,及时跟进和调整进度,做到教学教研进度统一。二是统一开展研训活动。对学区内各个学校的教学、教研和师训过程统一管理,以学区为单位联合开展区域课题研究,深入推进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活动。在学区活动中,对教学问题、教师需求等进行统一问诊,找出原因,统一研训,实现共赢,促进均衡。三是统一质量检测。学区内统一命题、统一时间进行质量检测,对学区、学校、学科、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测评估,及时掌握学区内教育教学质量动态,并及时进行指导调整。四是统一工作评估。由县(区)教育局派出检查组,对学区教科研工作进行统一评估,对各项指标量化打分后实施学区捆绑考核,促使学区内学校在教科研中达到“发展自我,照顾彼此”的要求,有力地促进了学区内学校的均衡发展。五是统一分析反思。质量检测和捆绑考评后,由县(区)教育局统一召开各学区质量分析会,各学区统一召开学区内质量分析反思会,对各学区、各学校教科研工作、教育教学质量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的梳理、研讨,及时查找存在问题,研究对策,调整学区计划,初步形成了用“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调整计划”等多个循环反复的行动研究推动工作的新模式。

“六共享”搭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平台

城乡之间、校际之间资源的不均衡,是制约义务教育均衡的关键因素之一。玉溪市从六个方面着手,全面推进学区内各种资源的共建共享,积极搭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平台。一是硬件资源共享。每个学区在制定工作计划的同时,就把学区内资源进行统一摸底和管理,哪个学校有什么资源,哪个学校能开展什么活动,提前进行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实现学区内操场、实验室、电教室、计算机教室、多功能教室及其他功能教室和专用教室的共建共享,使学区内硬件资源“物尽其用”。如:玉溪四小有较好的足球场,红塔区第四学区的足球训练和比赛就安排在四小。二是教育资源共享。学区内学校将本校的学科课程资源、校本教研成果等上传到教学资源库中,在学区内通过“校校通”“班班通”教学平台实现共享。学区内推行集体备课制度,各学科推举一位名师(骨干教师)牵头,集聚学区内教研组资源,实施学区内学科联片教研和专题活动。三是教育理念和信息共享。办学的差异首先是理念的差异,玉溪市通过学区建设,经常性开展办学理念研讨交流会,实现了学区内教育理念和信息的共享。四是人才共享。统一整合教师资源,学区内实现教师的灵活调派使用,打破了“学校人”固有机制的禁锢,让各种人才资源得到了共享。五是教科研成果共享。统一开展教科研活动,学校教科研成果归学区共同分享。六是考评成果共享。县(区)教育局对学区进行捆绑考核,教师的成绩、学校的成绩都是学区共同的成绩,学区内所有学校和教师共同分享学区建设的成果,让大家的心更近了、更齐了,让学区建设形成更强合力。

“七提升”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

一是教师专业素养得到提升。以学区为单位开展教师培训,初步构建了“国培”与“省培”相结合、全员培训与骨干教师培训相结合、校本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的师训体系,全市教师特别是广大农村、山区教师的专业化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升。一年来,共培训市级骨干教师500人,考评认定市级学科带头人125人。二是家长家庭教育意识得到提升。各学区从家长、家庭教育意识培养为突破口,邀请国家、省、市教育专家定期举办学区家长教育大会,对学区内家长进行统一培训,让广大农村家长也学习到先进的家教理念,和城区家长一起交流分享家教心得,进一步强化家长教育意识,提升家长素养,从一个维度上有力地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三是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得到提升。大力实施教师安居住房和教师廉租房建设,进一步解决了农村、山区教师的后顾之忧,缩小了城乡教师待遇差距。积极推进中小学职称改革试点工作,职称比例向一线教师和边远山区、条件艰苦地区教师倾斜。同时,通过学区建设弱化学校边界,强化学区概念,促进区域内教师资源活性流动,让农村、山区教师和城区教师享受同等的研训活动,在同一个平台展示,一定程度上消除部分教师的职业倦怠,提升了农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四是社会资源整合度得到提升。在学区建设中,各学区积极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实现校际间互帮互助。城区学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共协调资金200余万元支持农村、山区学校建设。五是薄弱学校整体实力得到提升。通过学区建设,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科研能力,薄弱学校整体实力大幅提高,山区、坝区、城区学校间差距逐渐缩小,择校现象得到缓解,中心城区大班额数量逐年下降。六是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全市各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在小学教学质量监测中,农村学校优秀比例逐年提升,山区学校排名逐年提高;全市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不断提升,农村、山区初中升入优质普通高中的比例逐年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育人质量的提升,有力地促进了普通高中的快速发展,全市高考上线率、本科率、重点率均有所提升。七是玉溪教育美誉度得到提升。截至目前,玉溪市特别是红塔区的学区建设工作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和认可,省教育厅专门要求上报了学区建设经验材料,省内外多家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

下一步,玉溪市将认真分析总结学区建设的经验和存在问题,抓住玉溪作为全国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和全市教育信息化的契机,充分利用玉溪教育“云平台”和信息化手段,尽快建立统一的学区管理系统,进一步提升学区管理水平,强化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加大学区建设考评力度,扎实推进学区建设向纵深开展。

猜你喜欢
玉溪市学区统一
中考省级统一命题意味着什么?
13城整顿学区房炒作
淝水之战
学区房还能买吗
春忙
学区房就是一面照妖镜
学区房就是一面照妖镜
基于SPSS的玉溪市经济增长模型分析
统一方向 瞄准目标
自然界中相互作用的大统一理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