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恩怨五百年

2016-06-14 02:08本刊编辑部
新传奇 2016年15期
关键词:李鸿章朝鲜日本



中朝恩怨五百年

18世纪的中国,正值康乾盛世。同一时期,朝鲜在中国的影响下,也迎来了一个文化最灿烂的时期。

三月份,朝鲜接连“核试验”,一时间,朝鲜半岛局势剑拔弩张,充满火药味。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朝鲜的动向牵动着国人的心。回溯历史也许有助于我们理解今天的朝鲜,以及中朝关系的走向。在中国的隋唐时期,朝鲜半岛分为高句丽、百济、新罗等三国。此后,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后再次分裂,又由高丽统一。1392年,李氏王朝取代高丽,成为朝鲜半岛最后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在李氏王朝存续的500余年里,中朝关系经历了巨大的起伏变化——有朝贡,有蜜月,也有风雨飘摇。

朝贡,朱元璋定国号“朝鲜”

1388年,已经称帝20年的明朝皇帝朱元璋,第一次听说了李成桂的名字。那时,统治朝鲜半岛的还是高丽王朝;那年,身为高丽大将的李成桂被派来攻打辽东地区。结果他非但没打,反而举军回城废掉了高丽国王禑(韩音为吴)王,并于1392年,经过高丽的最高行政机构都评议使司推荐合法登上王位,史称“朝鲜太祖”。朱元璋看到李成桂已受国内拥戴,且没有疏离明朝的倾向,便认可了这个篡权上台的国王,并定国号“朝鲜”——朝鲜半岛上第一个古代国家的名字。

此后,朝鲜每年定期向明朝派使朝贡,朝鲜国王驾崩、新国王继位时,明朝也会派使予以册封。从表面上看,这种关系并不对等。但从本质上说,这不过是一种礼制体系,朝鲜只在礼节上对明朝表示恭顺,其内政并不受干涉,新国王的任命也由朝鲜决定,明朝皇帝最后的批准基本是走过场。对李成桂而言,他利用朱元璋的认可压制了国内反对势力,巩固了王权。同时,这种宗藩关系并不是单方面的,而是“事大字小”——小国对大国表示恭顺,定期朝贡;大国也有保护小国的责任和义务。

1635年,皇太极平定察哈尔,获得了元朝的传国玉玺,第二年改国号为清。清向朝鲜派出使节,希望朝鲜同蒙古、满洲诸贝勒一道,参与劝进,为皇太极尊上皇帝号。不想朝鲜朝野哗然,大臣们慷慨陈词,要求斩虏使,函其首,奏闻于明朝,“责其背兄弟之约,僭天子之号”。在如此激烈的氛围中,朝鲜第十六代国王仁祖李倧拒不见清使,不接受其国书。

于是皇太极大怒,1636年12月,亲率12万八旗劲旅进攻朝鲜,史称“丙子之役”,朝鲜史称为“丙子胡乱”。力所不及,仁祖万般无奈,只得向皇太极俯首称臣,缔结城下之盟。由于是在军事威胁下缔结的宗藩关系,所以朝鲜与清的关系,远不如与明的关系友好。很长一段时间里,朝鲜对清都充满了鄙视和仇恨,同时也阻碍了朝鲜客观认识清朝,以及学习清朝的先进文化和技术。

正祖李祘

蜜月,与乾隆同迎盛世

“丙子之役”后,朝鲜上下暗自称清帝为“胡皇”、清使为“虏使”,对清朝的朝贡和蔑视奇怪地共存着。朝鲜知识分子还一度极力主张复仇雪耻的“北伐论”。甚至在明朝灭亡60周年时,朝鲜国王还修建了一座名为“大报坛”的祭坛,专门祭祀明朝皇帝。这种敌视清朝、排斥清朝一切文物制度的“华夷观”持续了100多年。直到正祖李祘(音同算)上台后,朝鲜对清朝的态度才焕然一新。

正祖表面上仍强调尊明大义,但实际上已认识到清朝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和朝鲜的相对落后。他开始主张吸收学习清朝文化和制度。而他最关心的是“利用厚生”之制,即如何利用技术,使民众富裕起来。得益于正祖对清朝文物制度和先进技术的开放态度,“北学(主张向清朝学习的思潮或流派)运动”在18世纪后期的朝鲜蓬勃兴起。

朝鲜能克服对清朝的敌意,除了正祖本人的开明,还因为随着时间流逝,丁卯、丙子之役所造成的仇恨和耻辱感逐渐淡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康乾时期对朝鲜的政策逐渐转为宽容。“三藩之乱”是检验朝鲜忠诚度的试金石。三藩之乱历经8年,中国的南方、西南及西北众多省份卷入,对于入关不久的清朝来说无疑是个重大考验。虽然朝鲜国内反清势力蠢蠢欲动,民心汹汹不安,但是朝鲜始终没有任何反清动作。当清朝度过这一重大危机,平定三藩,在中原的统治愈加稳固时,清朝对朝鲜的信任度增强了。康熙年间,清朝永久免除了朝鲜白金、豹皮两种贡品,朝鲜进贡的很多“谢恩”特产还被发回,充当第二年的贡物。

在边务问题上,清朝几位皇帝都采取了宽容的政策。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朝鲜要求撤回在图们江以北建屋、垦田的清朝兵民,得到允准。雍正、乾隆年间,朝鲜又要求撤回清朝在鸭绿江边设汛的计划,也得到允准。从清朝的角度看,这样做是出于怀柔朝鲜边疆的目的。但朝鲜也因此在鸭、图二江以北地区构筑了一个缓冲区,这对巩固朝鲜边疆十分有利。

值得一提的是,乾隆帝对朝鲜的宽容尤甚。无论是在北京、盛京(今沈阳),还是在热河行宫,乾隆帝接见朝鲜使臣时,都会问候国王是否平安,还特别礼遇朝鲜使臣。1794年,在北京皇宫举行的年终宴和年初宴上,乾隆帝不但召见朝鲜使臣,还亲自赐酒给使臣喝。

与之相呼应,正祖对清朝的事大礼节也尽心尽意。他曾亲自动手检查使行的贡包,查看贡品有无质量问题。而向来被朝鲜视为边防重地、与清朝接壤的地方,在正祖时期也得到了开发。如一直作为天险处于未开发状态的“废四郡”地区(鸭绿江上游边境),于1793年开始允许百姓开垦入住。

这一时期,朝鲜一方面“北学”于清朝,一方面产生了文化自信,渐渐发展出自己的固有文化,并且空前繁荣。

风雨,动摇中走向末路

19世纪中期,清朝开始衰落,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对长期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中国来说,对长期奉中国为至尊的朝鲜来说,都是强烈的冲击。1870年,李鸿章被任命为直隶总督,不久之后又兼任北洋大臣,直接主导对朝政策。几乎与此同时,1864年,12岁的王室旁支李熙(朝鲜高宗)登上王位。但李熙生性懦弱,亲政后对闵妃(后来的明成皇后)言听计从。

19世纪60年代,日本开始明治维新,迅速走上强国之路。清朝衰落使日本感到染指朝鲜的机会来了。明治维新之初,日本就派特使抵朝,但遭到冷遇。不过,短短3年后,日本出兵台湾,最终以清朝支付赔款收场。看到清朝软弱,日本于第二年派军舰前往朝鲜挑衅。闵妃迫于日本的压力,便准备与日本议和。

日本深知要解决与朝鲜的问题,绕不开清朝。1876年初,日本派特使拜会李鸿章。李鸿章说明了朝鲜在内治外交上的自主,但又强调朝鲜是中国的藩属国。得到李鸿章的答复后,日本与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第一款就写道:“朝鲜国乃自主之邦,保有与日本国平等之权。”这实际上是告诉清朝,在日本眼中,清朝与朝鲜的宗藩关系已经作废。但李鸿章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仍认为清朝的宗主国地位不可动摇。梁启超后来在《李鸿章传》中提到此事时,痛心疾首地说:“中日之战,起于朝鲜,推原祸始,不得不谓李鸿章外交遗恨也。”

李鸿章疏忽了,李熙和闵妃也没有想到《江华条约》包藏的隐患。日本进入朝鲜后势力发展很快,北方的沙俄更对朝鲜抱有极大野心,这引起了李熙的恐慌。从1876年开始,朝鲜元老李裕元多次向李鸿章呈递信函,寻求指点。然而李鸿章接连失算,最终清军、日军均留驻朝鲜。1885年,清朝与日本签订协议,相约各自撤回驻朝军队,日后朝鲜有变,一方派兵要先通知对方。这等于确认了日本和清朝在朝鲜有同等地位,中朝宗藩关系彻底动摇了。

甲午战争爆发,清朝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清朝势力完全退出朝鲜,中朝延续几个世纪的宗藩关系正式终结。甲午战争之后,中国跌入谷底,李熙沦为日本的傀儡。1897年,李熙改国号为“大韩帝国”,自己称帝,同时追谥闵妃为明成皇后。1907年,日本逼迫李熙退位,3年后,日本吞并朝鲜,朝鲜亡国。

日本吞并朝鲜后,朝鲜独立运动从未间断,中国成了朝鲜独立运动的大本营。他们或在国民政府的支持下,成立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光复军;或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的一部分,金日成便是其中一员。全面抗战爆发后,朝鲜义勇军活跃在八路军、新四军中,与中国军民共同战斗。最终,抗战结束,朝鲜迎来光复,却被一条“三八线”分隔成了两个国家。

(朱权利荐自《环球人物》2016年第8期)

猜你喜欢
李鸿章朝鲜日本
李鸿章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黄金时代》日本版
朝鲜国庆"轻松"阅兵显自信
李鸿章集外文补遗
李鸿章挨一枪,中国少赔一亿两
朝鲜试爆氢弹,中方坚决反对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朝鲜平静度过“金正恩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