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多种史观在高考试题中的体现及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2016-06-18 18:58王庭婷
考试周刊 2016年43期
关键词:史观高中历史教学高考

王庭婷

摘 要: 近年来,随着史学研究前沿成果的增加,高考试题中对多元史观的考查力度在不断加大。但是,多元史观的研究成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教师比较重视对教学理论的学习运用,但史学理论的成果却容易被忽视,史学观念比较陈旧,对历史前沿知识缺乏系统学习。多元史观的运用,既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以高考试题为例,分析多元史观在试题中的体现,并研究其在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史观 高考 高中历史教学

史观是学习、理解、研究历史的范型和理论模式,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的集中体现。在新课改的新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学正确引导、启发学生给历史以恰当的诠释,“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多种史观的运用,既能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又有利于使学生形成历史思维能力,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结构。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多元史观的现状

现行四种版本的高中历史教材没有直接讲解史观的内容,但并非说史观的学习没有必要。高中教学的要求和高中生对理论的接受能力与专门的史学理论学术研究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史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效果不尽如人意,教师比较重视对教学理论的学习运用,转变新课程观,但史学理论的成果却容易被忽视,史学观念比较陈旧,对历史前沿知识缺乏系统学习。

伴随新一轮课改的不断发展,具有“风向标”作用的高考也在不断改革。对史学理论尤其是对史观的考查,在全国卷和新课标省份历史试卷中多次出现。高考试题对史学理论的要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中历史教学。国家历史考试大纲明确要求考生应“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从高考试题历史学科的考查结果看,理论性要求较高的试题,学生都不容易得分。这一现象说明当前学生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和发展。这其中的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中缺少对史学理论的讲解和对问题的理性阐释。因此,在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多种史观相关知识的适度介绍、灵活运用都是当前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多元史观在高考试题中的考查情况

1.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阶级斗争史观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正统自居,然而,它在实际中却背离了唯物史观。革命本身并不等同于社会变革,革命只是社会变革的一个方面,所以仅仅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无法使人正确解决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多线性,无法使人正确了解社会演变的其他侧面,无法使人正确解释各历史因素的合力如何发挥作用。

阶级斗争史(革命史)试题。过去曾长期是历史高考中的主导题型,现在虽已不占主导地位,但是,它研究的内容、视角、方法对高考命题仍有一定影响。

例(2009·广东卷,32)根据材料评价孔子题,考查学生两个材料采用的方法是阶级分析法、辩证分析法,而从结论看材料一中的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政治上是落后的;材料二的孔子代表地主阶级,政治上是进步的。

2.整体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认为,人类的活动虽然都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中展开,但不同地域人类的活动并不是孤立的,以生产力为基础的人类横向交往,使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联系逐步加强。人类历史的发展,在横向上呈现出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趋势。交往是使世界普遍联系、科技和生产力在世界范围得以传播、保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交往到处都打破封闭的民族和国家的壁垒,使世界联结为一个整体,造就世界市场、世界民族和工业文明。整体史观近年在高考题中体现得较多。

例(2003·上海卷,36)以世界眼光观察与理解下列材料(图略)(分别是签订《南京条约》、洋务运动、签订《马关条约》、新文化运动、中美建交、十一届三中全会),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本题体现了整体史观研究的方法对高考试题的影响。六幅图中均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整体史观认为,中国近现代史是世界近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题要求考生作答的视角是“必须联系世界史”,史实的举例,实际上是考查整体史范式的研究方法(重点研究“影响整个世界的历史力量和历史运动”)。①《南京条约》和洋务运动必须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和扩展、资本主义列强的全球扩张,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的传播;②《马关条约》和新文化运动必须举: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及扩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瓜分中国,民族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空前觉醒;③尼克松访华、十一届三中全会必须举:第三次科技革命、美苏冷战、经济全球化与世界格局多样化趋势。

3.现代化史观。现代化,是指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它包括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等各个方面的转变。时间上,它包括产业革命的准备阶段和向工业化发展的过渡阶段。根据领域不同,现代化可以分为经济现代、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个人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等。

例(2011·四川卷,39)以“科学地开发和利用能源才能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根据本特利《新全球史》中关于煤在工业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的材料,要求学分析煤炭在英国工业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具体体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煤炭在同一时期的中国没能扮演类似角色的主要原因。

4.文明史观。文明,指人类创造的全部成果,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文明史既是人类的创造史,又是人类社会的演进史,其基本内容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成果。

文明史观在高考试题中重点考查对人类文明具有长效影响的重要文明成果,例如科技文明、制度文明方面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等,总结人类文明成果百科全书式的科技和文化巨著,社会转型时期的思想理论水果(如先秦诸子百家、明末清初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人文主义,理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等)。重点考查主流文明的产生、发展,演变和扩展,例如古代中华文明,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兴起和扩展,以及他们作为强势文明对次生文明(或弱势文明)的影响,如作为强势文明的古代中华文明对其次生文明日本、朝鲜、越南等的影响。重点考查同一时期不同文明的接触与交流,冲突与融合。人类文明是在不同文明的接触与交流、冲突与融合中发展进步的。因此,文明(文化)的交流史是历史复习的一个重点。

5.社会史观。社会史观,是以普通人为立足点的历史研究的新方法、新视角。研究的重点方向是从少数政治精英人物向各阶层大众的转移,研究的主要内容(领域)包括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社会变迁史、社会组织发展史、人口流动史、城市演化史、社会问题史、社会政策史、社会保障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例(2011·江苏卷,22)以“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要求学生根据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方鸿铠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所记相关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经济因素,指出在近代变迁过程中乡民们“迷惘和阵痛”的表现。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历史题,在命题立意上都充分体现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的新理念,因此关注这些史学观念并渗透到教学和高考复习中,将会有效地把脉高考导向,提高复习效率。历史老师要不断学习,更新史学观念,调整教学策略,以新的史学观念统领历史教学和高考复习的始终,学会用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分析历史事物,总结历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三、多元史观在教学中的运用

过去阶级斗争史观是教材中的主线,充斥着教学内容。现在我们同样要重视阶段斗争史观在教学中的运用,如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观点不同:中国社会的变革方式和国家政体的分歧。观点相同:都是为了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独立发展开辟道路。

整体史观在教学中的运用。如世界市场形成的五个阶段:①开始形成:14~17世纪,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为标志。②初步形成: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完成,中国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殖民地为标志。③完全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瓜分世界的狂潮为标志。④制度化、体系化: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为标志。⑤升华: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为标志。再如麦哲伦之死。引入材料:菲律宾的麦克坦岛上有一块双面碑,正面写着:“菲律宾土著人抵抗欧洲人入侵,在此击毙其统帅麦哲伦。”背面写着:“麦哲伦与菲律宾土著人激战,受伤后身亡于此。后来,其部下继续西航,完成了第一次环球旅行。”问题:这块双面碑正反两面碑文的不同说明了什么?

文明史观在教学中的运用。重视对文明进程起长远作用的文明成果的辩证评价。如英国的圈地运动、法国的小农经济、美国的西进运动、殖民主义的双重作用、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制度的演变对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重视同时段同一文明内部物质、政治、精神、社会四个文明之间的内在联系,物质文明是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赖以存在的基础,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又反过来推动或阻碍物质文明的进步。以文明史观指导教学时应特别重视:各历史要素的合力产生了文明的整体效应。如为什么说君主立宪制是英国创造的伟大政治文明成果?它在经济上既是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展的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经济尚未充分发展的结果;它在政治上是辉格党与托利党在面临天主教复辟威胁下发动的“光荣革命”的继续,也是资产阶级与新、旧贵族妥协的产物;它在文化上既是宗教改革斗争的继续,又是对英国中世纪议会传统的扬弃。

社会史观在教学中的运用。如美国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以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的空前繁荣引起的社会价值观的变化为切入点,分析价值观的这些变化对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爆发产生的影响,意在引导学生从多远视角分析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

总之,高中历史教学是以历史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教学,史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情况对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及时反映史学理论成果,如何把多元史观灵活运用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一直是高中历史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史学理论中新史观的研究对历史教师的教学有多方面的指导意义,能够帮助教师更深入地理解课标,帮助教师科学会整合教材组织教学,变单一的知识传授教学方式为自主构建为主的多样化教学。多元史观与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机结合、科学运用,是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从事历史教学工作的教师们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王旭东.史学理论与方法[M].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黄牧航.史学观念的转变与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3、4).

[4]何兆武.对历史学的若干反思[J].史学理论研究,1996(2).

[5]王生.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近代化史观考查的新变化[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7).

[6]周明,陈虹.从四种历史观共舞探究高考历史复习的有效性:兼评2008年高考历史江苏卷[J].历史教学问题,2008(6).

[7]杨志才.运用新史观应对新高考[J].历史教学,2010(10).

[8]孙文芹.高中历史新史观教学探究[J].文教资料,2014(8).

猜你喜欢
史观高中历史教学高考
一个不容忽视的高考考察维度——比较史观
教材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全球史观在初三历史复习中的运用
和而不同 学以致用——近两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多元史观刍议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
日本“大东亚战争史观”阴魂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