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手初一语文教学面临的问题及思考

2016-06-18 19:09王洪
考试周刊 2016年43期
关键词:教学思考问题

王洪

摘 要: 接手初一,作者遇到很多问题:学生错字连篇,不会点标点,不会大问题,等等;静心思考,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无关系,值得教育同仁反思。

关键词: 初一语文 问题 教学思考

几年任教初四级部语文,2016年能接手初一级部,我感觉很高兴。望着初一小孩子稚嫩的小脸,单纯的笑容,听着他们还带着点童音的高高的一声“老师好”,心情一下子开朗起来,嘴角也不觉上翘。

然而,接手后的这一段时间以来,我却有些笑不出来了。一个个问题摆在了我的面前:

一、错字、别字遍地开花

这主要体现在作业、作文上。批阅作业、作文时,随处可见学生写错的字,错字、别字简直可说是“家常便饭”。比如:“已经”学生写成“以经”,“武”多加一个撇,“处处闻啼鸟”,学生把“啼”写成“提”,“说着话”写成“说这话”,“的”“地”“得”三个字更是不会用,大多数学生一律就是“的”全代替了……总之,一些很平常的字,学生就会写错,让你看着哭笑不得,不知说什么好。

二、标点符号不知从何点起

任教两个班的语文,近百名学生,就有二十几名学生不会点标点。读着这些学生的作文,得边读变为他们加标点,否则,会憋着,上不来气。某班主任见到我,皱着眉头笑着对我说:“我现在真同情你,我让学生写考试总结,我直接读不下去了,一大长串,不知他们写些什么,看不下去了!真头疼!”听着这话,我遇到知音了,忙诉苦:“知道我有多痛苦了吧。”就是成绩在前面的学生标点也不会用。不会用引号,前加后不加,或者干脆不加,只有一个冒号孤零零放在那,引号不见踪影。就这最基本的标点都不会加,更别说其他复杂的。

每次作文都要纠正,近半学期时间,部分学生还是如此。

三、现代文阅读题,不知从何答起

回答问题,要么是一两个词语放在那,要么是一句半句,不能叫“句”,只能说是短语,因为没有标点。只是句号学生也是吝啬地不点的。现代文阅读是考试重头戏,在平时教学中比较重视,但学生却是不感兴趣,每每阅读文段时,学生都是心不在焉,在下面或东张张,西望望;或在那里走神;或在那里乱凃乱画……好像这事与他们无关似的。经过再三的强调督促,情况稍有好转,部分学生能够写成行,加个标点。至于理解是否正确一致,还在其次。

面对这种种情况,我禁不住感慨: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不禁问:孩子为什么基础这么差了?为什么上课这样的状态?

反思语文教学,在注重“双基”的年代,语文教学注重字词教学,易错字、多音字、形似字,反复练习,学生很少会写错、念错字,现在呢?随着考试指挥棒的转移,这些不再是教学的重点,练习自然减少,学生的错字、别字屡见不鲜。再看看我们周围,读错字,写错字不也是常见的现象了吗?那些电视等媒体上,一些主持人不也偶尔读错字音吗?这样想想,好像我有些大惊小怪,可再想,语言如果这样传承下去,那么将来会怎样呢?何谈汉语言规范呢?

近些年来,越来越重视阅读教学,重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与欣赏运用的能力。这出发点是好的,但怎样考查却是一个问题。我们的考试,用一篇篇的文章,一个个试题考查学生。按照《课程标准》从几个方面命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结合语境,体会句子的含义或作用;结合语境,说说词语的含义或表达效果;说说某段或某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包括修辞),并说说其作用;结合自身体验,说说你对某句话或某段或文章哲理的理解。(根据近年来的语文试题类型,我大致归纳,不够全面,但大致如此)

针对这些试题,老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答题规律,如某个句子、段落在结构上的作用,再如对修辞手法的判断,它的作用等,这些有规律性的东西是好把握的。但最难的还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主题的把握,这是老师无法掌控的。每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不同,所含深意不尽相同。每个学生的经历体验也不尽相同。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自然就不同。答案却几乎是唯一的,有的答案还比较宽容,给出几种理解。有的答案却极其苛刻,不答出某个词就不给分,这实在太过严苛——汉语言如此丰富,同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的,怎就非那个词了。扪心自问,老师做答案能和参考答案(其实几乎等同标准答案)一致吗?所以,学生对阅读教学越来越失去兴趣,因为他的答案很少能和答案一致,或少一两点,或完全不一致。那做题有何意义。

静下心来想想,孩子基础不好,孩子厌学,原因很多,但与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有很大关系。

猜你喜欢
教学思考问题
民歌融入音乐课的教学思考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