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类型角度分析人物与情节

2016-07-01 12:36高利
关键词:瑞拉后母超能力

高利

一、任务说明

(一)活动目标

1.以夏尔·佩罗与格林兄弟的两个版本的《灰姑娘》为参照,认真阅读《叶限》,感受文中女主人公及“后母”的艺术形象,通过对比这些形象的异同点,尝试理解作者塑造这类形象的意图和背景。

2.探究《叶限》及两个版本《灰姑娘》故事中借助“超能力”改变命运(情节发展)的情节与结构,体会作者的艺术创造,联系现实及阅读写作经验,激活想象,提升个人的文学欣赏与审美鉴赏能力。

3.基于以上活动体验,引导学生尝试创作一篇借助“超能力”改变故事情节的科幻小说,或撰写相关文学评论片段,提高其艺术鉴赏及表达能力。

(二)活动要求

1.需要认识到感受人物形象要从语言、行为、心理、环境等细节入手,尝试将小说鉴赏时分析人物、情节、结构等语文核心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2.了解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保持阅读兴趣,形成自主探究、分享交流的良好习惯。

3.养成与他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素养,亦能以合适的方式,按要求独立完成阅读与写作成果的撰写与展示。

(三)学习准备

1.教师准备。

(1)《叶限》及两个版本《灰姑娘》的中译本。

(2)分析三个故事中涉及人物形象及情节结构的主要细节点(见表1)。

(3)收集“原型批评”“超能力改变命运”等相关资料。

(4)设计问题,设计组织问题讨论的方案,以此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支架。

2.学生准备(预学)。

(1)完成《叶限》(自主扫清文言障碍)与《灰姑娘》(统一译本)的预学,初步感知人物形象,理清小说情节,列出至少三个亟须解决或分享的关键词,并提前交给教师。

(2)以大组为单位,一组简单演绎小说《叶限》(默剧配画外音),另外三组分别备齐三篇文章中出现的所有物品(可实物,可图片)。

(四)评价量规

1.默剧演绎大组得分评价方式:另外三组打分,采用100分制,课堂现场完成(结果见表2)。

2.另外三组“道具”准备得分评价方式:默剧演绎组打分,采用100分制,上课前完成(结果见表3)。

3.课后小说创作或文学评论写作评价标准及方式:采用100分制,由教师完成。对小说创作,要求有想象力,结构情节安排合理,人物形象较丰满;所有小说结集,择优推荐发表。对文学评论,要求就人物形象、情节与结构两个要点进行评论,亦可作原型批评、东西方文学文化对比的尝试;所有文章结集,择优推荐发表。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活动设计

在阅读小说时,让学生在感受人物形象、激活想象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通过使用学习到的相关知识尝试创作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是“文学鉴赏与创作”这个学习任务群的核心知识素养之一。因此,在《叶限》这篇小说的活动设计上,笔者围绕这个中心点做足功课。

首先,基于《叶限》这篇小说的特殊题材,笔者确定了比较阅读的方式,选取学生耳熟能详的、和这个文本有着密切关系的两个版本的童话《灰姑娘》,让学生以高效的方式理解小说,并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灰姑娘”“后母”等)、主旨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为了让《叶限》的情节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笔者还专门让学生表演默剧,其他学生边欣赏边打分,以活泼轻松的方式完成对文本的梳理。

其次,为保证学生对文本阅读最原初的审美观感,不以教师先入为主的东西束缚住学生的审美体验与判断,在活动的第二环节中,笔者拿出学生事先提供的几个关键问题来推动课堂的讨论。因为三个文本的雷同特点,“抄袭”“灰姑娘”“后母”等几个词是学生关注最多的。其中课堂讨论的核心问题有两个:相似人物形象中找细节的不同,不同细节中概括情节的相同——详见下文课堂案例片段。

再次,基于学生的“抄袭”论断,笔者设计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作为有效的学习支架:“大家都觉得叶限和灰姑娘以及她们的后母很像,故事也雷同,她们真的完全像吗?”设计这个问题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回到文本,对照着手头准备好的“道具”,慢慢深入到文本的细节,让心中本来只是概念化的看似雷同的“后母”及“灰姑娘”的形象逐渐丰满、细腻起来,看出他们更多的不同来——那么感知小说形象的活动目标就圆满达成了。

完成以上活动目标后,小说的情节和结构的关键点也浮出水面:主人公通过各自获得的“超能力”解决了矛盾,作者也随之完成了小说情节的推进。笔者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点,并为课下尝试小说创作和文学评论做好引导。

当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文本的兴趣点还是非常多的,学生比较容易走到其他话题的探讨中,比如东西方文化的比较、原型批评问题等。教师需要因势利导之。

三、课堂案例片段

【片段一】细节中找不同——“她们”真的雷同吗?

[默剧表演,学生打分。……进入活动第二环节]

师 (拿出学生之前交上来的最关心的三个关键词的统计数据)大家猜猜看,你觉得哪个词是关注人数最多的?

生 我猜是“后妈”!(众笑)

生 当然是“灰姑娘”了!(众笑)

生 (反驳)为什么不是“叶限”?

师 嗯,“后妈”——包括“后母”,和“灰姑娘”的得票率都很高,基本上大家都写到了。看来这是一台女人的戏。男角色大家似乎都没当回事儿(笑)。关于为什么“叶限”得票较少,这个问题很复杂,等我们解决好前面几个问题,有时间再谈好不?[相关内容可参见后文“课下延伸交流”]

生 好。

师 排在“后妈”和“灰姑娘”之后的词是“抄袭”,共有33票。当然也把它的同义词统计进去了,比如“抄”“像”“太像了”“神同步”“雷同”。(大笑,因为隔壁班有个叫“雷同”的同学)

师 (稍停顿,示意静下来)显然,《叶限》这篇小说和两篇童话长得很像。大家都觉得叶限和灰姑娘,还有她们的后母,都很像,故事也雷同,但她们真的完全像吗?

生 (翻看讲义找,并与同桌谈论)嗯,有不像的地方。叶限是中国人,灰姑娘肯定不是中国人。(众笑)

师 呵呵,是的,还有吗?

……

生 她们的帮手不一样:叶限的是鱼骨(指着手里的道具),辛德瑞拉(灰姑娘)的是各种小鸟或仙女(指着其他组的道具)。

师 很好,还有吗?

生 虽然都嫁得不错,但叶限最后似乎没有辛德瑞拉幸福。

生 她们的后妈、姊妹结局不一样。

生 叶限的老爸死了,辛德瑞拉的父亲还在。

生 叶限只有一个姐妹,灰姑娘有两个。(笑)

生 老师,有一点很奇怪,《格林童话》中的灰姑娘和叶限穿的都是金鞋,法国的灰姑娘穿的是水晶鞋,这个差距有点大。

师 你跑题了,没按要求对比(笑)。不过确实如此。法国的灰姑娘是夏尔·佩罗17世纪改写、塑造的,比《格林童话》早。既然有人问了,就多透露一点:法国版灰姑娘一开始穿的也不是水晶鞋,而是松鼠毛皮鞋——似乎两种鞋夏尔都写过。但大家都觉得穿水晶鞋更贵高更有气质,对脚合适不合适的要求更高(学生笑),所以最流行的法国版灰姑娘基本穿着水晶鞋。

……

师 是的,同学们很细心。叶限和灰姑娘看似很像,但也有这么多不同。她们的后妈折磨她们的方法,也有细节上的差异。比如,叶限主要是被要求“樵险汲深”,而灰姑娘主要承担厨房里的活计。这就是小说中典型形象的塑造,要通过语言、动作、衣着等细节体现她们各自的特点,以后大家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时候要注意。那么,相比较而言,你认为叶限和两个灰姑娘的形象,哪个最丰满哪个最有“脸盲”(最不丰满)的感觉?

生 叶限似乎个性上不鲜明,格林兄弟的灰姑娘形象最清晰。

师 判断很准。格林兄弟塑造的灰姑娘细节更多,更生动。她诞生也最晚,而叶限则诞生于9世纪,最早。

生 明显格林童话最长啊。(众笑)

师 确实如此。你看,三个姑娘,只有格林童话的灰姑娘在寻求帮忙的时候念“咒语”(笑)。这就是生动而具体的细节啊。所以,格林童话最长,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也更丰富。而另外两个,尤其是叶限,故事脉络是清晰的,细节上不够具体——虽不具体,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情节结构上一点没偷工减料。是不是?

师 其实,这些故事最早的雏形可能相差不大,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故事传到的地区不同,以及讲述者的目的不同,故事涉及的人物细节都会有这样那样的变化。因为时间关系,课上我们就不展开了,课下大家可找一处或几处这种细微的不同点略加分析,写一篇简短的文学评论。

【片段二】不同中找相同——不同细节下的“神同步”

师 我们刚才找了不同,现在来找相同。哪位同学能概括一下这三个故事相同的故事脉络?

生 一个女孩备受其后母的虐待,在一种超自然力的帮助下,因为一场晚会而改变了命运。

师 总结得不错。

生 还可以更简单:一个人通过超能力改变命运。

师 单从情节结构的角度来讲,非常好,凝练。如果联系到本文的主旨,除此之外,还涉及一个家庭伦理的问题。这三个雷同的故事跨越千载,跨越万里,看着似乎不可思议,但也有其必然性。即他们都表明探究家庭伦理困境、追求真善美是人类发展到一定文明阶段必然要面对的大问题,每个民族都不可避免,甚至他们想出的解决方法也是大体一致,这反映在文学上就是这样神奇的“巧合”——“神同步”,同时夹带着作者符合时代的道德评判。所以,虽然大家一开始觉得他们是互相抄袭,但事实上远非如此简单。如果同学们感兴趣,可以看得更深入一点。这对你感受人物形象、激活文学想象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生 老师,可不可以这样讲,虽然大体结构相同,但依然可以看出细微的差别:可看作不同民族在不同时代对这个问题的探索。比如叶限的父亲能起到保护她的作用,不仅是因为她父亲爱她,也可看作她父亲在家里的权力大,一旦去世,叶限的命运就很糟糕——这明显是中国封建时代家庭关系的写照。而两个版本的灰姑娘,尤其是格林童话中的,父亲应该也很爱辛德瑞拉,比如给她带礼物什么的,但似乎又不能很好地保护她,应该也是那个时代欧洲的家庭关系的反映吧。

师 非常好。说得不好听,辛德瑞拉的父亲没有足够的能力保护好她。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可以理解为,他们家庭内部互相之间的关系比较独立,辛德瑞拉更需要独自面对后母的压力。这可能和欧洲男女都享有较为平等的财产权有关,在家庭里经济实力决定家庭地位。后母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实力,可能比辛德瑞拉父亲的钱还多,所以,她的决定和行为——包括对待辛德瑞拉的方式——有自主性和优先性。而叶限在父亲在世时享受到父亲全方位的保护,也是由父亲在家庭的地位决定的,但父亲一去世,叶限家没有其他男性做家长,主动权就全到后母手中了。其实不仅在这一点上有差别,地域上、风土人情上都有细节的差别。比如辛德瑞拉种的是榛树,叶限守的是果树;辛德瑞拉参加王子的舞会,而叶限参加的是洞节。这些都带着鲜明的地域、时代文化烙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相同的故事情节,却有着不同的味道在里面。

生 (插言)这也是美国电影的法宝。(众笑)

师 太到位了。美国大片——如果大家仔细想想,就是这么回事,故事脉络大体一致,只是人物身份、故事细节和背景、超能力道具有差别而已。刚才同学们也说了,她们改变命运时所用的超能力不一样——如果这个故事发生在当下,他们还会用这些道具吗?如果发生在将来呢?

生 (学生显得很有兴趣,七嘴八舌)现在会用动感光波……(众大笑)钢铁侠、月光宝盒……

师 既然大家这么有兴趣,课下的作业你可选择写一篇通过超能力改变命运的科幻小说。这个超能力要设计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要抄袭别人的……

四、课下延伸交流

课后,有学生和同桌一起找到笔者,就“为什么是‘灰姑娘而非‘叶限”这一问题进行了交流。

生 老师,我们来问课上那个“为什么不是叶限”的问题。

师 嗯,这个问题说来话长,也很简单。先问你一个问题:你先知道“灰姑娘”还是先知道“叶限”?

生 当然是灰姑娘了,叶限是现在上语文课才知道。(笑)

师 为什么是“当然”?

生 (一愣)小时候童话就看过啊。

师 你小时候看的是中国童话多,还是外国童话多?

生 这个……数不清楚。似乎印象深刻的是外国的多。

师 这就是问题的所在,先被人熟知就是“第一”。不管这一事物产生年代的早晚,就像现在申请专利一样。当然,归根结底还是现在西方文化强势的问题,一个文化话语权的问题,比如这类故事所有人都习惯称作灰姑娘类型,而非叶限类型;汤显祖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而莎士比亚不叫西方的汤显祖;浙大叫东方的剑桥,而剑桥不叫西方的浙大。这就显示了西方文化与文学的强势,及话语权的强势。当然一方面因为西方研究得早、发现得早,理论体系是他们用自己的文学作品为例搭建的,但也要看到东方文化在当今社会的弱势,虽然我们的传统文学也有很好的作品,当前的文学创作也有了不小的成绩,但在理论建构方面依然没有话语权,很少有被世界广泛认可的观点。

生 哦,这么深奥……

师 其实也不深奥啦。再简单一点说,就是我们近代以来因为经济等方面的落后导致了文化的不自信。西方的东西当然要学习,但自己的东西不能丢。可惜近代以来,我们恰恰学了西方丢了自己,老是跟在人家后面跑。让你们都变成了不折不扣的“banana”。

生 (疑惑)banana?

师 就是皮肤虽然是黄色的,而人文基础和思想已经是白人的。不信?我来问问你——太阳神叫什么?

生 阿波罗。

师 海神呢?

生 (和同桌异口同声)波塞冬。

师 (笑)承认了吧,阿波罗、波塞冬是哪里的神仙?你怎么说不出中国本土的太阳神和海神?

生 (恍然大悟状)噢,海神好像《秋水》里面那个……(同桌补充)若!对,是“望洋向若”的“若”。

师 还不错嘛。太阳神呢?

生 (笑)……

师 所以,这就是最简单的文化话语权的基础——为什么是“灰姑娘”你知道了吧?所以想要是“叶限”,你首先得了解、熟悉才行啊。

五、学生成果展示

【成果一】

叶限是壮族姑娘?

不得不说,《叶限》把我震撼了。

刚开始看小说的时候,看到高老师没有给出作者,看到这么雷同的人物和故事情节,还以为高老师自己把《灰姑娘》换了个名字,翻译成文言文逗我们玩呢(我向上帝——不对,向列祖列宗——保证,他这种事情没少干……orz)。

当得知了真相,我真真切切被震撼了。

一是因为,原来“雷同”的故事可以跨越民族和时代,这究竟是为什么?看来,一个“无巧不成书”绝对解决不了这个悬疑。我觉得只有像高老师给我们准备的那个“原型理论”所说:所有的故事和人物都有原型,只不过因为人们的迁徙、时代的变迁而显现出不同外在的表现而已,而内涵却是一样的。

查资料得知,有学者认为,从《叶限》故事看,有些习俗是壮族的,如歌圩(洞节)、以鞋定情、神鱼等,都带着桂南地区壮族民间的文化元素。并且流传于壮族民间的《达加和达伦》《以佳和以冷》等,都与古代“叶限”故事有着生生不息的传承关系。这就是壮族版“灰姑娘”的独特之处吧。

二是从材料中得知,灰姑娘的原型最早可以追溯到斯特拉波曾在公元前1世纪记叙的一位嫁到埃及的希腊少女洛多庇斯的故事,这被认为是《灰姑娘》故事的最早版本。我就在想,《叶限》是这类人物中国版的最早原型吗?如果不是,怎样才能找到真正的原型?

三是再次膜拜段成式,《叶限》这个故事前半截是《灰姑娘》,仔细想想,后半截是《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不要说我是唯一看出这一点的人!

【成果二】

悲催的“后母”

初读《叶限》,再温《灰姑娘》,“后母”的残暴形象让我印象深刻。记得格林童话中“后母”几乎都是这样的,如《小弟弟和小姐姐》《白雪公主》《杜松子树》中的“后母”。而中国最早的坏“后母”可以追溯到舜的“后母”——这就是所谓的原型人物吧。

有一首民间小调《小白菜》也这个题材:

小白菜

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三两岁上,没了娘呀。

跟着爹爹,还好过呀。就怕爹爹,娶后娘呀。

娶了后娘,三年半呀。生了个弟弟,比我强呀。

亲娘呀,桃花开呀,杏花红呀。

我想亲娘,谁知道呀。亲娘想我,一阵风呀。

我想亲娘,在梦中呀。弟弟吃面,我喝汤呀。

端起碗来,泪汪汪呀。亲娘呀。

“后母”在这些故事中起到的作用主要是虐待非亲生子女,助推悲情、助推故事主人公经历磨难后的成长。其实,我发现,这些“后母”还是蛮可怜的——因为除了个别的,大多数“后母”虐待主人公的手段也谈不上异常残忍,只是爱得不平等而已,但她们最后都遭到异常悲惨的结果,虽有着恶有恶报的宿命在里面,但公平性上还是有问题的。

除了残暴,“后母”在西方文学里似乎又具有乱伦的黑色符号作用。

哎,“后母”怎么这么悲催呢?

六、资料链接

1.《酉阳杂俎》:[唐]段成式著,曹中孚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7月版。

2.《灰姑娘——夏尔·佩罗童话集》:[法]夏尔·佩罗著,张磊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年1月版。

3.《格林童话》:[德]格林兄弟著, 潘子立译,商务印书馆2015年6月版。

4.《原型与集体无意识》:[瑞士]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5月版。

5.《批评的剖析》:[加拿大]诺斯洛普·弗莱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年8月版。

6.Yeh-Shen: A Cinderella Story From China:[美]Aai-Ling Louie著,paperstar出版社1996年5月版。

7.美国CBS动画Yeh-Shen: A Cinderella Story From China(据Aai-Ling Louie所著的Yeh-Shen: A Cinderella Story From China改编)

8.《从〈灰姑娘〉和〈叶限〉比较中看“灰姑娘”型故事的东西方文化差异》: 郜洪琨著,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3年第11期。

(责任编辑:方龙云)

猜你喜欢
瑞拉后母超能力
环保超能力
所有的好终将被看见
捅破那层窗户纸
捅破那层窗户纸
我想拥有超能力
Pick a Super Power你想拥有哪种超能力?
我的超能力
捅破那层窗户纸
翡翠面具④
镇上最漂亮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