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教学设计

2016-07-01 12:43戴杨钒
关键词:三峡

戴杨钒

【设计缘起】

无意中看到张斗和老师的《三峡〈五问〉》一文,对《三峡》有恍然大悟之感,再次反复阅读文本,并尝试着让学生对文本提出疑问,结果发现学生对“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结尾引用民谣、春冬之时“清荣峻茂”、晴初霜旦“林寒涧肃”等内容存在诸多不解,故采用“以学定教”的方式,在区教研员韩翔老师的帮助下重新设计了教学,并进行了课堂实践。以下是实践后形成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自主质疑理解,完成对文本字面含义的理解。

2.通过探讨“本文写作是侧重于山还是水”这一问题,掌握文本写作的重点及原著《水经注》“记录河道水系的地理著作”这一特征。

3.通过质疑,分析第一及第四自然段的写作目的,理解“因水记山”的创作出发点。

二、教学难点

理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在文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三峡”的“峡”是一种怎样的地貌?(“两山夹着水道”)

引入:“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郦道元的文字走进这美丽了千年的水道。”

(二)文言文字面意思理解过关

1.请一学生朗读,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纠正其读错的字音。

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跟读,明确朗读节奏。

学生齐读。

2.请学生提出自己在理解课文字面意思时不懂的字词。

3.给出示例:根据“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是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的意思,可以知道三峡的山连绵高大。

请学生根据示例,理解全文字面意思,并归纳文中所写景物的特点;教师板书特点。(同时解决学生“既然已是‘乘奔御风,为何又‘不以疾也”这一问题)

4.请学生归纳: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写了三峡的山和水)

(三)进一步分析文本,理解文本的内在含义

1.提问:作者在写的时候是更侧重写山还是更侧重写水?

出示学生预习单中的答案:

①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写那里的水急、水中的景色和水的奇特,虽写了山,但没有写水那么多。(姚剑)

②作者在二、三自然段都描写了水,特别是第三自然段。(陈俊杰)

分析学生的答案。从学生的答案中可以看出文章第一和第四自然段不是写水,引出另一学生(吴秋霞)的提问:“为什么作者先写三峡的(山)高,后写三峡的(水)美?”据此引出对课文第一段的解读分析。

首先,分析写作的视角:是平视、仰视还是俯视?

[设计意图]学生发现作者应该是从坐船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由此可引出“因为特殊的创作视角使得作者在描写时不仅写了山,还写了行船的水道”。

接着提问:读作者写山这段,同学们有没有疑问?

[设计意图]引出学生对“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不是太夸张的质疑。

最后,将前一问的分析和后一问的质疑结合起来,可以发现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要突显三峡水道的狭窄。再出示学生(姚剑)的提问:“三峡的水有这么急吗?”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这个问题,让学生发现三峡的水急除了因为水多,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是道窄,让学生意识到作者写第一段的目的是:因水记山。

2.提问:作者为何要如此侧重写水呢?

以提问引出《水经注》介绍,给学生展示《水经注》的目录及相关介绍:

《水经注》是公元6世纪北魏时郦道元所著,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加明确,这是一篇写水的文章。

3.以“讲到这里,有些同学更加疑惑了”过渡,出示学生对第四自然段的疑惑:

①为什么文章结尾要写猿和它的叫声?(杨心怡、沈云、蒋海斌、柴颖琪、田丰)

②为什么生活在这么美丽的三峡的猿会哀伤?(杨颖、吴秋霞)

③最后一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作用是什么?(张思贤、温婷婷、徐易鸿)

以学生提问引出对文章第四自然段的理解。

首先,提问:猿的叫声为何哀伤?是不是环境等客观原因,使叫声听起来比较哀伤?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想到三峡的地形:山高又连绵且空旷的山谷,使得猿声回音不断,听起来令人哀伤。

然后,读第二和第四自然段的民谣,提问:巫峡到底长不长?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白此时对巫峡长短的感受不是客观的实际距离,而是人身处期间的主观感受,由于夏季水流速度快,所以巫峡很快通过,而第四自然段描写的季节,巫峡的水流速度不快,所以感觉到巫峡比较长。

最后,引用张斗和老师的论点加以论证:第一,与峡谷的特征有关,巫峡谷深峡长,日照时短,让人感觉时间过得快,从而主观上感受巫峡长;第二,因为此时三峡是枯水期,所以舟行缓慢,才会感到巫峡特别长。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借歌谣,从另一个侧面使人进一步体会到此时的三峡山高岭连、水瘦峡空的特征。郦道元的这段文字,并非着意写三峡的四季景色,而是实实在在地围绕‘江水来写的。”

4.以提问“作者写水的顺序是什么呢?(学生一般认为是四季)”引出学生的质疑:

①作者在文中刻画了四季,这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但作者并未提到一个“秋”字,这该如何理解?(张圆圆)

②为什么到“晴初霜旦”,树林和山涧里会一片清凉和寂静?(石佳雯)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意识到“作者按四季的思路写水”这种观点还值得探讨。

出示《水经注》原文,让学生发现原文是没有分段的,提示学生换一个角度去看文章,从写水的角度为全文再分分段。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使学生发现文章是按照先写水路再写水势的顺序写的,水势又分为水流湍急和水流平缓两部分。

5.请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介绍了三峡的水道特点及不同时节的水势)

(四)全面理解课文

首先,引导学生得出:“前面的归纳‘写了三峡的山和水是不是完全不对呢?其实也不是。”出示清代学者的观点:

清人刘献庭说: 郦道元博极群书,识周天壤,其注《水经》也,……数千年之往迹故渎,如观掌纹而数家宝,更有余力辅写景物,片语只字,妙绝千古。

接着,让学生“找找文中写景写得最好的一段,一起读一读,并简单说说写得好的地方”,然后引出对《水经注》的全面评价:

《水经注》采撷了魏晋南北朝的地理著作中的精华,承扬了谢灵运、谢月兆为代表的山水诗的优良传统,自觉汲取了南朝骈文“谐音以成韵,修辞以达远”的长处,因此被称为综合性的地理著作。故而其作者郦道元被一些学者赞为“中世纪时代世界上最伟大的地理学家”。

最后,再读(或者背诵)全文。

【名师点评】

初中生对文言文缺乏兴趣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普遍现象,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有文字障碍;二是文章内容和学生生活有距离。所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理解课文是放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串讲弄懂课文,同时积累词汇通常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程式,但是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戴老师的教学方法避免了这种传统串讲方式,但是又不同于现在流行的满堂串问做法。她的课堂设计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是根据文章特点抓朗读。《三峡》是南北朝时期的作品,它带有六朝小赋的特点:文字优美骈散结合,且多为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背诵。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有助于理解,学生也容易感到有兴趣。

二是抓关键词语,如“乘奔御风”“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把文章内的词语搞清楚了,对文章也就理解了。

三是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结合现代化手段——利用课件印证自己的想象。

四是能够适当向课外延伸,引入张斗和老师的论点以及清人对郦道元的评价,可以使学生了解作者,为他们进一步阅读《水经注》打下坚实的基础。

孟子说:教亦多术。所谓模式的好处是有一定程式,但是如果凝固化了,也就容易使学生厌烦。所以这一次使用的方法,下次容或又有变动。关键要视学生情况而定。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赵志伟)

附:《三峡》预习单

一、熟读课文(至少自读三遍)

二、字词理解

1.解释带横线词语。(略)

2.用现代汉语写出课文全文的意思。

3.在完成第2小题的过程中,你发现哪些字词是你无法理解的,请写下来。

三、内容理解

1.老师的疑惑:这篇课文重点描写的是三峡的 和 ,你觉得课文更侧重对 的描写,理由是 。

2.你自己的疑惑:在通读课文后,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请写下来。

(责任编辑:陈玉赛)

猜你喜欢
三峡
三峡大学
三峡电站再创新高
三峡电站再创新高
原来你是李白的三峡
Sinocyclocheilus sanxiaensis,a new blind fish from the Three Gorges of Yangtze River provides insights into speciation of Chinese cavefish
三峡大学
三峡留下我多少梦
傅抱石画三峡
白居易西去三峡
春到三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