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2016-07-04 07:53李克华郭麦成卢亚东
学园 2016年3期
关键词:应用能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李克华 郭麦成 卢亚东

【摘 要】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全方位落实因材施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1234”人才培养模式,并在育人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校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形成了一定的人才培养特色。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 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3-0024-03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是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层次学历教育的独立学院。学院所设专业以工科为主,是目前湖北省唯一一所以石油主干学科为主要特色,兼具文管的多学科性独立学院。学院始终把培养人才作为最根本的任务,以“一切为了学生”为办学理念,精心谋划,大胆实践,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1234”人才培养模式,按适应社会需要、适应学生特点的规律办学,培养适应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创业能力强的特色实用人才,在育人理念、课程建设、师资建设、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校企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形成了一定的专业优势与特色。

一 “1234”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实施的“1234”人才培养模式,其内涵是:一核二合三强四分,“一核” 即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二合”是教书育人与岗位育人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生产(社会)实际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三强”指加强职业发展指导,加强职业素养教育,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四分”即分级教学、分层考核、分流培养、分类成才。

1.坚持“一核”: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

高等教育大众化,必须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第一,坚持基础能力、基本素质培养与应用素质培养相结合的育才理念;第二,坚持知识传承教学与自主创新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理念;第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学生主体观,积极开辟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新途径。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由三个模块组成。一是基础能力训练模块:面向全体学生,切实加强公共基础能力培养;二是专业知识运用模块:注重对已学知识的运用、注重在实践中的运用、注重在社会发展中的运用;三是创新创业探索模块:培育创新意识、培育创业能力、培育创造能力的“三个培育”。通过相关课程群的设置,使学生掌握社会知识、专业知识、岗位群知识、创新思维知识、认知自己和他人情绪的知识、情绪调控的知识、良好沟通的知识,提高情绪调控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协调组织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对未来岗位的适应与拓展能力。在培养方案的制(修)订中,结合学生入校年限,加强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形成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

2.贯彻“二合”:教书育人与岗位育人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生产(社会)实际相结合

教书育人和岗位育人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方法。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要坚持教书育人是教学规律的客观要求,是学生成长过程的客观要求,是培养21世纪建设人才的客观要求,而良好的教学方法则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是成功实现教书育人的重要途径。

岗位育人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坚持岗位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岗位实践教育,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磨炼意志、提升能力。

大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场所,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地。让学校的课堂与企业(社会)的生产、技术和文化融于一体,从而开展以产品或项目任务为导向的教学,进而实现课堂教学与生产(社会)实践同步、学校教学与职业生活联系的目标。

“課堂教学与生产(社会)实际相结合”教学模式,就是依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将校内以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与使学生直接获得实际工作经验与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式教学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模式有以下特点:一是激发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如果一味追求理论讲述,效果往往不好。要不断地自始至终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是有用的,是实际生活中需要的。首先从实际案例出发,然后再在理论上给予阐述,最后再回到实例中,这样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采取项目导向教学和案例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落实生产项目教学方案,将理论知识、应用技能和产品生产有机组合起来,学以致用,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有机统一。

3.实施“三强”:加强职业发展指导,加强职业素养教育,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组织或者个人把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进行分析,制订有关个人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与计划安排。

大学生职业发展目标可分为提升自我、考研究生、就业、创业等类型。学生可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情况,早定目标,早做规划,并提前准备,做到有的放矢。在制订和实施职业发展规划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题或困惑,既定的规划也需要根据环境和自身的变化不断修正。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只有早规划、早实施才能早成功。

职业素养就是劳动者在职业生活领域表现出来的与职业相关的品质。其中,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属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产物,是职业素养最核心的部分;而职业行为、职业技能是职业素质的表象特征。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大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职业要求,但是各个行业对求职者的基本职业素养要求是一致的。因此,高校不仅要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培养他们的爱岗敬业精神和无私奉献意识,要使广大的学生具备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从而明白职业的实质,懂得职场的意义,进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及创业理念。只有不断完善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才能使他们在职场上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速,我国高校招生总体规模一直在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大学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通过采取各种方式,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高校全面开展切实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和帮助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创新创业队伍中,不仅能有效缓解不断扩大的就业压力,还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于单纯的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它更加注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对创造性意识观念的培养。因此,培育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他们实现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在创业活动中,他们通过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领域,以自己独特的思想和优势去突破和创新,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4.践行“四分”:分级教学、分层考核、分流培养、分类成才

分级教学是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原则的具体体现,是以学生发展存在的差异为前提,以因材施教、分组教学、自主学习等理论为指导,分别对待,逐级递进,能发挥最大的教育效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我校根据全校生源的差异和各专业对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课程知识水平的不同要求,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专业要求和学生学习潜力以及学生进一步提高的需求,构建适合专业要求和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教学体系,对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课程实施分级教学。

考试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方面是评价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科学合理的考试模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新的本科生专业课考试观念是进行专业课考试革新的前提。以人为本,着重强调大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全面协调发展,通过改进专业课考试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增强学生自我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必须树立科学的专业课考试观念,为打造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创新型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思想环境。为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充分论证并经系(部)讨论后,在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及分析化学等课程考试中试行分层考试:在一份考试试卷中含不同难度的两套试题。对于想彻底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学生,他们可以选择难度较高的试题;对于只是想通过考试的同学,他们可以选择难度较低的试题(主要为基础题),并且选题具有自主性,可交叉选择难度较高的试题和难度较低的试题。当然课程考试成绩涉及学生的评优、奖学金评定等问题,在实行分层考试后,为了保证公平性,试卷的总分数会按照试卷难度的不同进行分数折合。难度较高的试题总分为100分,难度较低的试题总分为80分左右。实践证明,这种改革受到学生欢迎,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由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生源特点和思想特点不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学过程必须顾及社会需要和学生学习能力,加强针对性和适用性。为了实现多元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进行分流培养,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培养过程中应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人人是才”的原则,按照学生的成才规律,积极构建以“四模块”,即基础教学模块、考研教学模块、就业教学模块和创新创业教学模块为框架的课程教学体系;在培养过程中,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意愿各有侧重,各有特色。如有的学生注重公共课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而考研,有的注重专业操作技能或某个专业方向上的行业认证而能顺利就业,有的注重个人兴趣与创业愿望结合起来直接创业等,从而使不同学生偏重不同的教学模块,达到个人发展目标与培养过程的完美统一。

从古至今,因材施教一直是人们所倡导的教育方式,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倡导“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分层分类教学模式就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实施有差别、有层次的教学,宗旨是使学生获得最适合、最佳的学习机会。在分流培养的基础上,达到分类成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力求“人人发展,个个成才”。

二 取得的初步成效

通过实施“1234”人才培养新模式,全方位落實因材施教,让学生真正得到实惠。近年来,学生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每年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00多项(人次);近几年本科毕业生考研录取率位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2011~2015年考取率分别为13.0%、18.40%、15.28%、12.23%、12.43%。根据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的调查,《湖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预警与重点产业供需2014年度报告》显示,我校多项重要指标名列前茅。

湖北省本科生毕业一年后月收入最高的前20个专业中,我校的石油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城市规划、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榜上有名。

在被跟踪调查的全省32所三本院校中,我校本科生毕业一年后就业率95.4%,月收入3936元,排名第二,专科生毕业一年后就业率92.3%,月收入3493元,排名第四;专科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6.6%,排名第二。

未来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将依照既定的办学理念与发展规划稳步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规模,坚持走“质量与特色立校”的发展道路,不断拓宽办学思路,丰富办学理念,强化办学特色,将我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专业优势突出、在省内外享有良好社会声誉的大学。

参考文献

[1]陈汉英、徐冬英、薛德黔.地方高校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铜仁学院学报,2012(3):109~111

[2]高友君、陈政、罗杨合等.地方院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中校企联合探讨[J].轻工科技,2014(11):131~132

[3]任雁敏.大学生职业素养重要性及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7):79~80

[4]杨安良、张秀丽、田少华.我国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理据、现状和问题[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11(3):78~81

[5]冉庆鹏、王安平.探索《高等数学》分级考试模式及教学改革——以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为例[J].河南科技,2014(7):249~250

[6]刘颖.按层次分流培养,构建和谐课堂[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7(6):101~103

〔责任编辑:庞远燕、汪二款〕

猜你喜欢
应用能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程序设计课程中计算思维和应用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