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卑文化与小说《斗祠》

2016-07-14 20:38杨玉祥
北京文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韩家先祖儒家思想

杨玉祥

在一家少年文学杂志社工作,常遇到向我推荐小说、诗歌、散文的人。上至七十岁老翁,下到十几岁孩童。阅后,十之八九令我失望。构思不巧、语言平庸、寓意肤浅。我一般会对老人说:您都古稀之年了,我劝您别写了,有时间带上孙子泡泡温泉,悠哉游哉!孩子我会诚恳地说:还是专心读书,等考上大学,再写小说不迟。

这天,爱人向我推荐一位年轻作者,说,这个孩子酷爱文学,你看看是不是这块料。

我说,稿子发我邮箱吧!

第二天我打开电脑,看见了一篇小说:《斗祠》。作者:龙小九。

我带着平静的心态看稿,第一章看完,我的心情就不再平静了。读完,我在心里大声说:好!

我几乎不相信小说是出自27岁小伙子的文笔,像一位白发苍苍老者所写,语言带有明清小说的风范。我又读了第二遍,想找出这篇东西冗长或者个别地方要增加笔墨的地方。可是我没有找到。小说近乎完美,像一件精雕细刻的艺术品。

小说写的是偏僻的两个小村:上赵村和韩家沟。“似乎从定下名字开始,两个村子就暗暗较劲,谁也看不上谁。那个村收的庄稼多,那个村织的麻布好;大到生娃子,小到补鞋子,比来比去,终于比到祖宗祠堂上。”韩家沟立“尊先祖淮阴侯韩信”,上赵村想压韩家沟一头,立了“尊先祖安武侯赵高之位”。却因为缺少文化,不知赵高是阉割之人,不仅折了面子,还搭上上赵村里正赵眼的性命。

小说通过人物命运,想反映或者批判的尊卑文化。儒家思想的核心,有人认为是仁爱,但也有人认为是尊卑,即等级。儒家思想经过两千多年,已经渗透进中国人的血液之中,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表现在普通村民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这种生活是荒唐的,但又是真实的。

掌握叙述语言的节奏,是考验写作者功力的标准之一。《斗祠》的叙述语言,看来不动声色、不急不缓,只是当平平常常事情叙述一回,但从字里行间,看到作者对这种愚昧的生活和言行,既没有戏谑,也没有装饰,只是不露声色地如实描写,把思想蕴含在具体描写之中,这是这篇小说没有说教,吸引人看的精彩之处。

语言上有明清小说的风格,也是这篇小说的特色。村长不叫村长,叫里正。老赵家盘不出个好祖宗,一个“盘”字,使平淡的字眼有了韵味。脚程慢,假如改成“脚步慢”,就没有了味道。我曾动笔想把“说三分”改成“说三国”,后一琢磨,改成“说三国”,倒是老幼皆知了,可是俗了。

生活中真实的事件,在作者心中长时间腌制,随着岁月的推移,在心中发酵。像米酒,是米做的,但品起来,令人飘飘欲仙;像腐乳,是豆腐做的,但吃到嘴里又不全是豆腐的滋味。这个过程,有点像小说的创作,在心中孕育时间越长,就越醇、越香。

龙小九还年轻,我们期待他写出更多的作品。

责任编辑 黑 丰

猜你喜欢
韩家先祖儒家思想
互联网使用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研究
儒家思想是否扭曲了人性
大河村奇遇记
八仙的手持
搭桥者韩家寰
怀念亲人,不忘先祖
一对一家,“精韩家访”开幕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静寂的故宫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