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介入在颅内动脉瘤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6-07-15 09:00虞德明白亚强刘文晶
重庆医学 2016年18期
关键词:治疗结果颅内动脉瘤

虞德明,白亚强,刘文晶

(1.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644000;2.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644000)



血管内介入在颅内动脉瘤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虞德明1,白亚强2,刘文晶2

(1.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外科644000;2.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644000)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回顾性方法,对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到的80例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80例患者中瘤腔完全栓塞60例,次全栓塞18例,不完全栓塞2例。其中,瘤颈小于4.0 mm中完全栓塞率明显高于瘤颈大于或等于4.0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4.1±0.9)分,治疗后为(1.1±0.2)分,治疗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治疗中1例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脑血栓形成,均得到控制。术后随访1年,1例脑积水,1例动脉瘤复发,无其他的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颅内动脉瘤患者应用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可行,且效果显著、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值得临床中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血管内介入;颅内动脉瘤;治疗结果

颅内动脉瘤在临床中属于常见疾病之一,是诱导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主要原因,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与病死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1]。临床中常常采取开颅手术进行夹闭动脉瘤,达到治疗的目的。但是,这种治疗方法创伤大,且不宜应用于动脉瘤位置深或者重要功能区患者。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和影像学的应用,血管内介入疗法在临床中得到应用[2-3]。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实施血管内介入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到的颅内动脉瘤患者80例(90个动脉瘤),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22~78岁,平均(49.3±4.5)岁。动脉瘤Hunt-Hess分级:0级4例,Ⅰ级40例,Ⅱ级16例,Ⅲ级10例,Ⅳ级6例,Ⅴ级4例。动脉瘤分布:颈内动脉-后交通支与颈内动脉40个,前交通动脉25个,大脑中动脉10个,大脑前动脉8个,椎-基底动脉7个。瘤颈长度:<4.0 mm动脉瘤44个(<4.0 mm组),≥4.0 mm动脉瘤46个(≥4.0 mm组)。纳入标准:(1)经过DSA检查,且确诊为动脉瘤;(2)所有的对象均接受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治疗;(3)伴有DSA造影随访资料;(4)知情同意此次的研究。排除标准:(1)临床中确诊动脉瘤之后进行手术夹闭治疗对象;(2)经过本院诊断动脉瘤未接受治疗,或者转其他医院治疗;(3)合并有其他的血管疾病;(4)临床资料不完全的对象;(5)不同意此次的临床研究对象。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80例患者均采取全身麻醉,并给予全身的肝素化处理,持续低流量的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导管,预防血栓的形成。麻醉之后采取股动脉置管,进行全脑血管造影处理,全面的了解颅内循环状态,进一步了解动脉瘤大小和位置以及形态与周围血管的相关关系。然后,依据颅内血管的病变情况,经过颈内动脉置入6F导引管,合理选择微导管与微导丝,塑型之后应依据路图由导丝导引,且将微导管送到动脉瘤近瘤颈的1/3位置。最后,合理选择比较适宜的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DC)送入到动脉瘤内部,且保持载动脉瘤的通畅,之后解除GDC进行反复的上述操作,并进行DSA造影检查确保手术的治疗效果[4]。

1.2.2观察指标及效果评定(1)栓塞效果。栓塞效果主要依据Congard标准进行评估[5],将其分为3个等级:①完全栓塞,检查瘤腔和瘤颈无造影剂充盈;②次全栓塞,部分瘤颈出现造影剂充盈,或者瘤颈残留;③不完全栓塞,瘤腔内填充疏松,且瘤颈或者瘤腔出现有造影剂充盈。(2)生活质量。主要依据改良的Rankin评分标准进行评估患者日常的生活质量[6]:0分为无任何的临床症状,生活正常;1分为出现部分的症状,但是并不影响日常的生活;2分为出现有改变患者生活状况的症状,但是其生活能够完全自理;3分为出现明显的改变生活的症状,且影响其正常的生活,需要一些帮助;4分为出现严重的症状,且患者需要他人照顾,但是并不需要日夜陪护;5分为患者出现严重的症状,且需要接受日夜陪护;6分为死亡,无生命特征。(3)并发症。

2结果

2.1栓塞效果观察本组80例患者中瘤腔完全栓塞60例(75.0%),次全栓塞18例(22.5%),不完全栓塞2例(2.5%)。其中,瘤颈小于4.0 mm患者中完全栓塞率明显高于瘤颈大于或等于4.0 mm的患者,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瘤腔栓塞效果观察[n(%)]

2.2生活质量评分观察治疗前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4.1±0.9)分,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1.1±0.2)分,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54,P<0.05)。

2.3并发症观察80例患者手术治疗中1例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脑血栓形成,均得到控制。术后随访1年,1例脑积水,1例动脉瘤复发,无其他的并发症发生。

3讨论

颅内动脉瘤在临床中属于常见疾病,其发病可能与患者的先天性因素和动脉粥样硬化以及感染与血流动力学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临床资料显示,动脉瘤主要是多发于大血管的交叉位置,以颈内动脉-后交通支和前交通支为主[7]。颅内动脉瘤常常伴有出血的临床症状,且多数的患者伴有不明原因的诱因,比如情绪波动、排便及咳嗽等[8]。因此,加强该病的诊断与治疗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血管内介入治疗得到临床中应用,尤其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应用效果显著。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于颅内动脉瘤患者实施血管内栓塞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提高整体效果,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的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临床中应用血管内介入疗法是可行的,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临床中应用血管内介入疗法还应该充分的掌握适应证,从而更好地提高治疗的效果。血管内介入治疗适应证[9]:(1)出现多次蛛网膜下腔出血,且瘤周粘连也比较明显,实施开颅手术风险较大;(2)全身情况不允许实施开颅手术治疗;(3)多数插管可到位颅内动脉瘤患者;(4)实施手术夹闭困难,或者夹闭失败;(5)后循环动脉瘤,且手术不易到达。同时,手术的过程中应加强手术的操作,提高整体效果。介入治疗中可以依据造影所显示的瘤体和载瘤动脉的夹角,且对微导管和微导丝实施高温塑型,采取盐水进行冷却和定型,从而有效地减少手术中微导管和微导丝反复刺激[10]。同时,手术中对于动脉瘤外壁比较脆弱的假性动脉瘤,应该选择可行的弹簧圈疏松进行填塞,且长度应尽可能的短,从而有效地的预防假破裂[11]。本组患者手术过程中,有少数的患者出现动脉瘤破裂和脑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可能是由于治疗过程中弹簧圈填塞过程中,遇到的阻力比较大,且强行推进不调整其微导管管头,很容易使得弹簧圈对动脉瘤壁张力增加,最终倒是破裂出血[12]。血栓是血管内介入治疗过程中比较常见的并发症,血管介入操作的过程中血栓形成或者血管壁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形成栓子,或者手术后抗纤维蛋白溶解治疗引起脑栓塞的可能[13]。因此,手术治疗的过程中,给予患者全身肝素化治疗,能够较好的预防脑栓塞发生。另外,本文结果显示,瘤颈小于4.0 mm中完全栓塞率明显高于瘤颈大于或等于4.0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说明,在充分的掌握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之后,对于瘤颈小于4.0 mm的动脉瘤患者实施该方法治疗效果明显的优于瘤颈大于或等于4.0 mm的患者。

综上所述,临床中对于颅内动脉瘤患者应用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是可行的,效果显著,并发症少。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术者在充分掌握介入治疗的方法和适应证,对于瘤颈小于4.0 mm的动脉瘤患者实施该方法治疗效果明显的优于瘤颈大于或等于4.0 mm的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操作简单,值得临床中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小霞,曹作为,夏鹰,等.颅内动脉瘤破裂经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护理[J].海南医学,2014,25(3):465-466.

[2]冯大勤.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4,14(2):173-175,179.

[3]高振文,吴国红,曹明志,等.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末梢型动脉瘤临床观察[J/CD].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4,23(11):2175-2178.

[4]赵峰.46例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临床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4,23(4):403-405.

[5]张育菘.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中动脉瘤破裂处理方法[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14.

[6]何晓飞,徐文俊,王荣,等.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治疗疗效比较[J].武警医学,2014,25(8):765-767.

[7]Tan LA,Keigher KM,Lopes DK.Symptomatic cerebral air embolism during stent-assisted coiling of an unruptured middle cerebral artery aneurysm:intraoperativ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 rare complication[J].J Cerebrovasc Endovasc Neurosurg,2014,16(2):93-97.

[8]杜向阳,桂明,韩飞,等.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22例[J].安徽医学,2010,31(10):1161-1163.

[9]王国伟,高建忠,郑虎林,等.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介入治疗后早期持续腰大池引流对脑血管痉挛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3,24(14):2050-2052.

[10]Tidake A,Gangurde P,Mahajan A.Congenital left atrial appendage aneurysm associated with a systemic embolism[J].Cardiol Young,2015,25(3):597-599.

[11]王永祥,罗俊生,霍小川,等.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进展[J].解剖科学进展,2010,16(4):377-379,381.

[12]顾大群.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临床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3.

[13]王建飞.颅内动脉瘤40例介入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6):封3.

作者简介:虞德明(1973-),副主任医师,本科,主要从事神经血管病介入、颅内肿瘤开颅手术及重症颅脑外伤治疗研究。

doi:·经验交流·10.3969/j.issn.1671-8348.2016.18.034

[中图分类号]R743.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348(2016)18-2552-03

(收稿日期:2015-12-05修回日期:2016-03-12)

猜你喜欢
治疗结果颅内动脉瘤
侧柱稳定性对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术后疗效的影响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微创治疗胸腰椎骨折的观察
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护理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效果初步观察及评估
感染性眼内炎病因及治疗效果分析
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技术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观察
夹闭和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影响
剖宫产瘢痕妊娠不同临床类型治疗结果的回顾性研究
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烷吸入麻醉在颅内动脉瘤介入
颅内动脉瘤急诊手术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