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研究
——以济南市为例

2016-07-21 07:50王战友
山东工会论坛 2016年3期
关键词:评价体系信息化

王战友

(山东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7)



信息化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研究
——以济南市为例

王战友

(山东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7)

[摘要]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过分重视城镇发展速度,忽略城镇发展质量提升等一些困难和问题。为提升济南市城镇发展质量,形成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市域城乡一体化健康发展新格局,进而实现济南都市圈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联动发展,需要从构建城镇化发展质量框架、设计信息化在城镇化发展质量中的定位模型、完善信息化推进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信息化;城镇化发展质量;框架体系;评价体系

城镇化从初期到中期再到后期,都需要信息化的支撑,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使城镇内部网络化、一体化,离开了信息化,城镇化很难摆脱孤立的境地。城市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其信息技术和信息化的发展程度。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智慧城市引领新型城镇化、促进城镇化、智能化、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日益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在最新发布的《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及《济南市城镇化发展纲要》(2014-2020)中,政府一再强调要以信息化、智能化助推城镇化,加快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推动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共建共享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强化信息资源社会化开发利用,实现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全面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

一、济南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标志着城镇化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截至2013年,山东省城镇化率为53.75%,而济南市城镇化率达到66%,远远高于全省城镇化平均值。济南作为山东省会城市,在以信息化助推城镇化发展质量方面理应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但通过实地调研,2013年济南市城镇化质量指数在全省17个区市中排名第五,低于威海、青岛、烟台和东营。这与济南市的城市地位极其不符,需要进一步加强济南市城镇化的发展质量。因此迫切需要对济南市城镇化发展的质量进行深入研究,并且对发展中的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则是进一步提升济南市城镇化建设质量的关键。

国内许多学者从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等多个维度对城镇化质量进行了研究,部分学者对城镇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探究[1],王剑峰[2]、葛金田[3]、周艳妮[4]等学者对山东省、济南市、东营市等地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探索。但从信息化视角推进城镇化发展质量专门研究尚未见报道。

在信息化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分析和利用包括污水处理、交通设施、空气质量监测、水电气供应、轨道运输、公共安全、社会保障、金融以及城市管理等城市基础数据和运营数据,将信息化、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进行融合发展,已成为制约城镇化健康、稳定、有序发展的关键问题。

二、济南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城镇化建设主要致力于农村向城市的过渡和转移,更加注重道路、楼房、桥梁等为主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信息化观念薄弱,城镇基础设施规划不合理,信息网络基础设施远远落后于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而城镇化发展质量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它涉及到居住人口、经济社会、环境资源、教育资源、医疗体系、就业状况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因此要对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评价就需要获取上述各要素的详细信息,而这些信息则通过各类数据进行体现。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在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过分重视城镇发展速度,忽略城镇发展质量提升,致使城镇发展呈现非均衡性增长等一些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济南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这不仅得益于廉价的土地及劳动力等要素的贡献,还得益于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这种片面追求城市发展速度、过度追求城镇化率的发展方式所带来的弊端已开始显现。

一是对城镇化发展内涵把握不准确。对内涵理解的不同,直接决定了对城镇化质量的比较与评判及提出的矫正对策的差异。尤其是在当前科技日新月异、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变化的背景下所提到的新型城镇化,所研究的主要是人口城镇化,而目前,济南市存在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不协调现状。济南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所表现出来的是土地城市化,在这个过程中,各类产业由边缘地区向城市中心及其附近移动,导致城市的土地继续向外扩大。但是人口数量并没有跟随产业的移动而大量向城区移动,而由此导致人口数量和产业集聚不协调[5]。

二是“大城市病”问题日益严重。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不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以及监管机制,导致济南市城镇化过程中“大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即使政府不断采取各种措施构建立体交通体系,但济南城区仍长期陷入交通拥堵状态,尤其是周日及重大节假日,拥堵现象更为突出;生态环境压力持续增大,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城区小清河水质污染严重;外来务工子女教育、医疗问题等社会矛盾凸显。

三是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济南作为山东省省会,在全国污染排行榜中位居前十名,每年冬天,市民深受雾霾影响,雾霾天数远远高于全国平均雾霾日数。除此之外,水资源短缺、可用耕地逐渐减少、噪声污染、生活垃圾处置不合理等等,这些问题不但影响着济南人文自然环境,而且还制约着新型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济南又名“泉城”,最近几年由于环境恶化以及水资源匮乏,致使许多泉水出现停喷、断流现象。总之,当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济南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

四是信息化在城镇与城市教育过程中差别明显。济南市区教育信息化手段及设施非常完善,电子资源丰富,而新型中小城镇教育信息化异常落后,由于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不尽完善,很难投入大量资金强化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这也不利于高新技术企业在中小城镇的普及与推广,因此现代科技产业园区很难在城镇投产建设,这样信息技术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便不能很好地为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提供良好地支撑服务。

在信息时代,我们基于建立在全面样本空间上的数据可以准确预测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传统的逻辑思维方式将被颠覆,在传统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政府常采用行政手段进行干预,强调从思想层面上开展工作,而信息化的思维将注重的是“村”、“镇”、“乡”、“城”的产业功能、规模、保障等方面的数据基础,它强调以“数据”为根据,以此引导城市建设和人们的行为方式。因为这些数据不仅是当前状态,更是过去和未来状态的间接反映。

三、信息化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研究对策

本文基于济南市城镇化发展质量现状及城镇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从构建城镇化发展质量框架、设计信息化在城镇化发展质量中的定位模型、完善信息化推进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合理规划城镇布局,促进协调发展。在推进济南市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首先要基于全局理念确立科学合理的发展体系,以“突出抓好中心城区、次中心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四个节点”的空间发展战略为指导,合并中心镇和一般镇,重新规划新型城镇化体系,按照科学布局、统筹城乡、有序推进、功能配套、以大带小的原则,统筹规划城乡空间布局,推动主城区与次中心城市、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四个层次等级结构,形成中心城市辐射周边城市,中心城镇辐射周边乡村的发展体系格局。

(二)城镇化质量内涵是研究城镇化质量的起点,对内涵理解的不同,直接决定了对城镇化质量的比较与评判及提出的矫正对策的差异。本文在梳理归纳城镇化发展质量内涵的基础上,尤其是在当前科技日新月异、经济和社会快速变化发展的背景下,基于信息化的思维明确界定城镇化质量的本质,分析城镇化发展质量的构成要素,识别影响城镇化发展质量动态变化的元素和因子,基于城市运行基础数据的角度,从人口、经济、空间及社会几个维度构建城镇化发展质量架构体系。

图1信息化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框架

(三)城镇的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从网络上建立虚拟城市,再现城市的各种资源分布状态;更为重要的是,能促进城市不同部门、不同层次之间的信息共享、交流和运用,减少城市资源浪费和功能重叠,加强对城镇发展的宏观管理。本文深入剖析大数据、城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基于信息化共享、交换、协同、系统、控制、智能等内在要求,从采集数据、服务平台、应用系统、安全体系、标准协议五个方面设计信息化在城镇化发展质量中的定位模型。

可通过制定行业标准数据规范及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搭建济南市城镇化发展质量集中监控平台,实现全市城镇建设的全覆盖、全采集和全监控,克服各区县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遗留的数据孤岛,实现全市各层面城镇化建设数据资源共享。

(四)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强化其示范作用。创新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城市群发展的核心动力。核心城市的创新能力大小,是决定整个城市群是否可以持续发展的关键,产业协调发展的城市创新体系,对于带动城市群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6]。作为山东省省会,济南市应注重创新能力,保持城市活力与特色,培养创新人才,积极引进创新人才,利用周边高校的优势,建立起创新人才储备库并积极进行创新人才的培养与选拔。给周边其他地区以示范作用。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政府工作部门要大力支持并给以政策等方面的方便。从而快速提高整个地区的城镇化水平。

(五)遵循代表性、系统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原则,从担当城镇化建设发动引擎的“动力因子”、表征区域建设差异的“公平因子”、度量城镇化建设实效的“质量因子”、反应城镇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智能因子”等多个方面构建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区位商法优化城镇化质量评价模型。动力因子主要考虑城镇综合经济实力、产业结构、社会设施规模、人口集聚程度、就业比重等总量指标;公平因子主要是对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以及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在获取设施以及服务等方面公平性的测度;质量因子是对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居民生活、城市生态环境、城市面貌等的概括;智能因子主要是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智能化、信息系统智能化、城市管理精细化等内容。

(六)强化城乡生态保护,构建绿色城市。加强城乡生态建设,保护当地水源,及时治理污染,积极推进生态保护,当前济南的环保压力巨大,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我们要积极顺应形势,放弃城镇、各县区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及时紧随时代脚步,做出调整,不能仅仅口头喊喊口号,而要真正将生态保护的观点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如同信仰一般的坚守。

同时,还要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大力开发可持续性能源,减少一次性能源的应用,积极利用高科技、先进科学技术加快推进公共建筑节能。减少高能耗产品生产,降低资源消耗。

除此以外,还要加强对环境的整治,遵循“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快绿色出行,积极建设“绿色泉城”、“美丽泉城”。

参考文献:

[1]郭理桥.加快城镇化发展的信息化工作思路初探[J].城市发展研究,2013.(10).

[2]王剑峰.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镇化发展质量测度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4.(6).

[3]葛金田.基于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视角的济南特色新型城镇化研究[J].山东经济研究,2013.(12).

[4]周艳妮.东营市城镇化发展质量测度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3).

[5]李慧.基于转型期我国城市化视阈下的政府改革[J].学理论,2012,(13):33-34.

[6]刘传江.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制度创新[J].理论与改革,2001,(5).

(责任编辑:赵扬)

[基金项目]本文是山东省统计科研重点课题“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研究”(课题编号:KT15167)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99.21;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416(2016)03—0069—03

收稿日期:2016-06-01

作者简介:王战友(1982-),男,山东菏泽人,工学硕士,山东管理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评价体系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应用分析
论述金融管理信息化的创新与应用实践
《UG NX机械产品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改革研究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以心育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