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中跨文化沟通的障碍及解决路径

2016-08-18 06:45王其和蒋德洪郭雯霞
河南教育·高教 2016年6期
关键词:解决路径校企合作

王其和+蒋德洪+郭雯霞

摘要:校企文化沟通属于跨文化沟通,这种沟通存在着感知错位、缺乏共鸣、文化优越感和价值观差异等沟通障碍。树立文化兼容意识、实施跨文化培训、利用新媒体进行沟通,是破解沟通障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校企合作:跨文化沟通:解决路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中外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向世人证明了校企合作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现代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校企合作需要跨文化沟通

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们所遵循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总和。高校文化是高校师生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过程中形成的愿景、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校标、校训、校规、校风及主流舆论导向和硬件设施等文化内涵。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运营活动中创造和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企业制度和企业产品等的总和,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校企合作,需要跨文化沟通。

美国学者哈雷斯对“沟通”的界定是:沟通是一个包括信息发出、信息传递和信息接收的相互影响的循环过程,即将意图编译成语言的或非语言的刺激源,再传递给接收者,接收者将收到的刺激源进行解码,最后赋予解码的信息独特的意义,并受其影响做出反应。跨文化沟通是指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来自不同的文化系统,发送者在一种文化类型中对信息进行编码,而接收者要在另一种文化类型中对信息进行解码。校企文化是一种异质文化,这两种文化之间的沟通就属于跨文化沟通。

从组织理论的视角来看,要实现校企合作的目标,高校文化和企业文化要在有效沟通的基础上实现有限融合,以形成一个校企双方认同并遵循的新型组织文化,从而形成校企合作的凝聚力、向心力和价值目标。可以说,校企合作需要校企文化的沟通和融合,校企合作越深入,校企文化沟通就越频繁,融合也就越全面。如果校企之间没有文化层面的沟通与融合,校企合作就会表现出单一化、表层化和短期化的特征,合作就将流于形式、表面,没有现实意义和价值。另外,从传播学的理论出发,有效的跨文化沟通是校企合作管理的出发点。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合作双方面对的是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合作者,管理是在异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的,与同质文化沟通相比,沟通难度更大。有效的沟通能让合作圆满完成,但沟通不当则可能遭遇“文化震撼”或“文化误解”,从而导致校企合作的破裂。

二、校企合作跨文化沟通的障碍

(一)感知错位

感知是个体对外部的刺激进行选择、评价和组织的过程。感知和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文化决定了人们对外部刺激的反应方式以及对外部事物的倾向性选择和评价;另一方面,感知一旦形成,便会对文化及文化沟通产生重要影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沟通时常常习惯于将沟通建立在自我认知的层面上,总是以自己的文化规范和标准作为参照系去评估别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比如,企业非常重视绩效水平,总是以“任务”为中心,对实习生的顶岗实习进行严格考核;而高校很重视校园的稳定与和谐,总是以“人”为中心,要求企业给予实习学生人文关怀。同样一件事,双方的感知不同,所处的位置不同,侧重点也不同,从而会造成校企合作双方的沟通障碍,在校企合作中会出现一些问题。

(二)缺乏共鸣

共鸣是“设身处地地体会别人的情感和际遇,从而产生共同的感情倾向”的一种体验与感悟的过程。在跨文化环境中,沟通双方往往不能全面地了解、理解、接受对方的文化差异。企业文化以产品为核心,文化的表达体现在生产计划、生产实施、生产控制和监督考核等环节,而高校文化则以知识为核心,文化的表达体现在知识传授、科研引导、对话、质疑等环节;企业文化注重经济效益,强调组织和控制,而高校文化注重学生的成长,主张民主和自由;企业文化建设主要依仗严格的制度保障和外在激励,而高校文化建设更加倚重“文化”本身的浸润和内在的激励手段。总的来说,高校文化在本质上属于学术文化的范畴,具有传统与理想、传承与创新、单纯而内敛的特点;企业文化则是一种经营性文化,具有市场性、实践性和功利性的特点。高校文化相对独立和封闭,有意无意地与市场化的经营文化保持着距离。这些差异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两种文化格格不入、互不认可,很难达到文化的共鸣。

(三)文化优越感

文化优越感是指总认为自己的组织文化要优于其他组织文化而表现出的自夸和自大的情绪,它是“一种以自身的文化价值和标准去解释和判断其他文化环境中的群体的一种倾向”。比如,一些高校总以精神文化先锋和传承者自居,轻视和排斥企业文化,而一些企业尤其是一些大型企业又总以物质文化的创造者和光大者自诩,对高校文化不以为然。在校企合作中,之所以“以谁为主”的问题一直在争论不休,就是文化优越感作用在合作主体身上的反映。其实,文化本无高低贵贱之分,不同的文化有各自不同的特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决不能以自己所谓的强势文化强加于人,使跨文化沟通的过程变成单向灌输自身组织文化的过程,这样对双方的合作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四)价值观差异

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高校和企业的价值观具有明显的差异。高校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其文化建设的最高准则,努力营造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是一种“育人”的文化。企业遵循市场规律,科学合理组织生产运营,重视培养员工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质量意识、成本意识、协作意识等,是一种“做事”的文化。企业文化强调经济利益、控制和权威,既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也受到市场经济利润成本的刚性约束,而高校文化注重学生的个人成长和成才,受西方“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思想影响较大,没有明显的外在刚性约束。

三、校企合作跨文化沟通的障碍的解决途径

文化沟通障碍破坏了校企问的相互信任,扩大了校企问的利益分歧,阻碍了校企间的文化融合,不利于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都应该积极探寻有效的途径以解决跨文化沟通的障碍。

(一)树立文化兼容意识

校企文化各具特色、各有优劣,双方要抛弃文化偏见,理解、尊重、包容异质文化,缩短彼此之间的文化距离。高校应主动吸纳企业文化中的有益成分,放下对企业文化的部分偏见。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集体意识,是高校教师必须习惯、入职大学生必须接受的一种异质性文化,高校需要在防范功利主义导向的商业文化侵蚀高校学术传统的前提下,审慎地接纳企业的商业文化。企业也应从校企合作的共同利益角度出发,通过承担部分教育成本和一定社会责任,加大对高校象牙塔文化的改造和吸纳,增强企业商业文化的适应性和生命力。

(二)实施跨文化培训

跨文化培训是解决文化差异、提升沟通绩效的基本手段。当前我国的校企合作中,绝大多数企业偏重对员工的技能培训,绝大多数高校偏重对学生的知识传授,他们都忽略了对双方参与人员的跨文化培训。跨文化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彼此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对文化的敏感性和适应性的培训,语言培训,冲突处理能力的培训等,其目的在于提高双方人员的文化沟通技能和对异质文化的适应和反应能力,建立一支文化管理团队,加强对跨文化冲突的管理。

(三)利用新媒体进行跨文化沟通

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具有创新形态的互动性的传播媒体。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跨文化沟通的深度和频度要求越来越高,新媒体的介入恰逢其时。校企双方可通过门户网站、搜索引擎、SNS、微博、博客、播客、BBS、WIKI、RSS、移动设备、APP等渠道构建沟通平台,使跨文化沟通更方便快捷、更有效顺畅、更开放包容。

四、结语

跨文化沟通,无论是对高校来说,还是对企业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高校和企业都要积极探索跨文化沟通的障碍以及解决路径,为更好地实现跨文化沟通贡献自己的力量。endprint

猜你喜欢
解决路径校企合作
小学数学教学困境及解决路径
数字版权管理与合理使用权利冲突的解决路径
初中生物教学现状及其解决路径研究
高中语文散文审美性阅读的困境及解决路径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