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2016-08-18 06:52王玲
河南教育·高教 2016年6期
关键词:日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王玲

摘要;教育部新出版的日语教学大纲增加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内容,预示着日语教学的指导方针发生了变化。日语口语跨文化交际能力除了强调语言运用能力,还对中国学生对中日两国的社会文化的理解能力提出了特别的要求。顺应形势发展,寻求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是当前日语教学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日语教学;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2001年教育部出版了《日语基础阶段教学大纲》,该教学大纲与原有教学大纲的最大不同是把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日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学生要进行跨文化交际,必须具备两方面的能力,其一为运用语言或非语言行为传递信息和接受信息的能力,其二为对两种文化的理解能力。这两种能力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

在我国,日语专业的特点是学生基本都是零基础,学习动机和目标多样化,学时非常有限。尤其是因为学时紧张,教师为了赶进度,在词汇、语法方面投入过多的精力,而在口语教学和对日本文化的介绍方面缺乏力度,这显然和新的教学大纲的要求是相悖的。

针对日语专业的特点,教师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时应该扬长避短,培养他们扎实的语言基本功,确保他们传达的语言符号是有效的。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不厌其烦地用科学的教学理论、生动的教学形式,结合日语本身的发音和语法特点,使学生彻底掌握语言基础,这将为学生以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并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除了语言这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日常交往中,人们还使用许多其他手段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传递各种信息。这些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统称为非语言交际,包括眼神、表情、肢体语言、服饰、身体接触距离的界定、讲话的音量、时间观和空间意识等。非语言交际通常与语言交际结合进行,起着补充、否定、重复、调节、替代或强调的作用。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相互配合,缺一不可,尽管二者表现形式各异,却共同担负着传达信息、交流思想的功能。

日本人的鞠躬礼在日本很常见,是一项基本的社交礼节,它表达的意义很多;感谢、道歉、拜托等。对方的身份和个人要表达的感情程度不同,鞠躬的程度和时间也会有相应的变化,初学日语的学习者往往顾此失彼,难以恰当应用。这需要教师配合影像资料给学生做深入的讲解,并让他们细心揣摩,以发现鞠躬礼节背后的深层内涵。日本文化中有一种重要特征,即“体察”式文化,也就是不仅仅依靠对方的话语,更重要的是依靠对方的细微表情变化来推测其真实的想法。因为日本人崇尚“沉默是金”,所以日本人在国际会议中的表现被西方人戏称为“3s”,即保持沉默的“silence”,窘于应对、以微笑回应对方的“smiling”和回避交流时的“sleeping”。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历史上有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形成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语言交际风格。当然与西方突出个人意识的会话风格相比,中日两国都是以群体为主要价值取向的社会,因此,中日两国在语言行为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此次研究将重点介绍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要想让学生具备跨文化的理解能力,教师必须要在日语教学中大力介绍日本文化,尤其是启发学生对日本人的思维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思考。

文化的定义有很多,到目前为止人们以不同的范畴和视角来对其进行了各种定义,笔者采用其中的一个文化定义。第一个层次是物质文化,它是经过人的主观意志加工改造过的。第二个层次是制度文化,主要包括政治及经济制度、法律、文艺作品、人际关系、习惯行为等。第三个层次是心理层次,或称观念文化,包括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宗教感情和民族心理等。第一、第二层次呈显性特征,容易被人们辨识,第三个层次呈隐形特征,较难把握。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内在生命力,研究文化对了解一个民族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很大,这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假象,即中日文化同根同源,是同质文化,这种认识其实是非常片面的。日本文化的确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大,但日本文化在近代又接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具有多元、混合的特征,正如日本著名的文化学者加藤周一在《日本文学史序说》中一再提示的那样;所有的异质文化在日本都经历了“全面接受——消化反刍——本土化”这一发展模式,异质文化在日本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呈现出表象化的特征,底层涌动的是一成不变的日本民族的传统意识和精神,有日本本民族的特点,这应该是对日本文化的很中肯的评价。

“集团意识”是日本人心理层面的一个重要特征。很多人感叹;有日本人的地方就会有集团,每个人在这个集团中总能找到准确的自我定位,并恪守本分,主动向集团靠拢,一举一动都视集团整体动向来进行自我调整,不会擅自越位,乱了规矩。能顺势而为者会被集团接纳,成为其组成部分,不守规则者被视为“读不懂空气”,会被嫌弃甚至被抛弃,成为游离于集团之外的一个失败者或孤独者,即使勉强留在集团内部,也会被无视、被欺负。

“不给别人添麻烦”是日本人的另一条重要的处世原则,这显示出其强烈的自律意识与独立意识。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人情往来,把互帮互助作为一种美德,比如,别人有求于自己,即使再麻烦也要尽力周全。而日本人在这一点上则更为矜持,他们的烦恼总是尽可能地内化,他们以麻烦别人为道德禁区。日本3·12大地震后,很多失去家园的日本人住在临时住所里,压抑自己又不愿向他人倾诉或与他人交流,以致于很多人患上了抑郁症,甚至走上了自杀的不归路。另一个例子也能说明这种情况;IS极端组织把日本人汤川遥菜作为人质绑架,在要挟日本政府支付2亿美元赎金未果后将其残忍杀害。此事一出,举世震惊,日本人在谴责极端恐怖行为的同时,更对因受害者本人的莽撞行为给整个社会造成的“麻烦”大加抨击,最后受害者的父亲不得不亲自出来向公众鞠躬道歉,此事才得以渐渐平息。

“道歉文化”是日本文化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日本电车偶尔晚点会反复道歉;如果走路不小心碰到别人,双方都会相互致歉;商品缺货商家会写上道歉的牌子;学校临时调整学生食谱会给家长写道歉信;食品安全出了问题更是要道歉,甚至有人用自杀这种极端方式向公众谢罪。有人认为,日本人热衷于道歉更多的是一种日本式的处世哲学,是日本人的自我保护意识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实际上也是集团文化的一种生存策略;尽可能地减少低端摩擦,实现人际关系的融洽化。

要想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也要求增加对学生中国国情知识、语言文化知识的培养,让学生学会用日语介绍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核心动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基石,是构成我们自身文化的原点,对其他文化的正确理解必须借助我们自身雄厚的文化积淀才能成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中、在数次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中形成了多元包容的文化特质,站在一个国际化的视野下审视的话,这一点不难发现。这种文化特点有助于我们了解异质文化,并给予相对深刻的理解。日本历史上通过对中国文化的积极摄取,完成了自身的飞跃式发展,可以说,日本的发展史是借助中国文化的支点才得以顺利推进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有助于理解日本文化中的中国文化因素,更有助于对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日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大致上有以下四种;

第一,强化信息输入;比如,就日本的历史和文化习俗等情况作演讲、放录像、提供阅读材料、组织学生讨论等。这是目前教学中采用较多的一种方法。

第二,提高文化敏感度;学生通过阅读或者其他活动对自己的文化有所了解,从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了解文化的共性与特性,进而了解日本的文化。

第三,培养分析能力;可以先叙述在日本发生的一件反映文化冲突的事件(注意其真实性),和学生共同分析造成这些冲突的原因,也可以人为地设计一个与日本人的思想和性格完全相反的模式,由一个学生扮演,让他与日本人交往,从矛盾中体会到日本文化的某些特点。

第四,加强互动频率;高校或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多与日本人进行交流或交往,在交往中学习他们的文化。endprint

猜你喜欢
日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日语借词对汉语及日语教学的影响分析
浅析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高校日语教学中的应用
浅论日语教学中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体系
渗透式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运用
比较法在日语教学应用中的误区浅析
浅谈体验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高中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