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五求

2016-08-23 21:23许晓芬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6年8期
关键词:古诗词教材教师

许晓芬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的文化瑰宝,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掌握自学古诗词的方法呢?笔者认为,把握教学尺度,巧用教学策略尤为重要。

一、研读教材求细

教材中精心筛选出的每一篇诗文,都有其典型性。编者的意图是要我们准确、精心解读教材,运用教师的智慧做到深入浅出。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若要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就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

钻研教材不能浮于表面,古诗产生的年代、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都不一样,作者的社会经历、文化教养、情趣爱好,也不同于现代人。教师要准确把握作品情感,必须对写作背景等有一定的了解,不能只抱着一本教参上课,要广采博览。

教师要经常阅读古诗词,增强国学文化素养,做到厚积薄发,有量的积累就会有质的飞跃。从小学教材和课标推荐的古诗词入手,由作者、主题、体裁向广度延伸,构建自己的古诗词文化场。

二、教学设计求巧

纯粹的讲解会将古诗词分析得支离破碎,单纯的认知目标定位会使学生完全丧失对古诗词的审美兴趣,扼杀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所以,一堂四十分钟的课堂应用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达到真正的高效,考验着每个教师的智慧。

1.巧抓主线

一堂四十分钟的课并不是教师讲得越多越好,而是要抓准点,以此作为突破口,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于永正老师的《杨氏之子》中理解“甚聪惠”的片段:

师:“惠”和“慧”相同,意思是聪明。仁慈、柔顺什么意思?就是有教养、有礼貌,和蔼慈善。刚才我们讨论了这个小孩的聪明。那么,我们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孩不但聪明,而且很有教养、有礼貌呢?请你轻声读,细细读,每句话都要注意思考。

(生轻声细读)

生:“为设果,果有杨梅”,从这里可看出杨氏之子很有礼貌,给孔君平准备了水果。

师:从哪儿还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非常懂礼貌的孩子?

生:我还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中的“夫子”两个字里看出来。

师:对,夫子是尊称,说话很得体,真的很有教养。还可以从哪个词看出来?

生:我从“未闻”这个词可以看出他很有礼貌。因为他没有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用了否定句进行回答。

师:如果这个孩子直接这样回答就不得体。前面加一个“未闻”是什么意思?

生:没有听说。

师: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你们家的鸟啊。这样既不动声色地反驳了对方,又不让对方难堪。是不是很有教养啊?

师:读书就要逐字逐句地体会,就要细细地品赏。就要咬文嚼字,这样才能把话中话都读出来。

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所以古诗词教学课堂教师以教材为例子,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有所选择地从文本的一个“点”切入指导学生在40分钟的课堂有重点地研习,提高理解和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才是切实可行的。切不可贪多求全,面面俱到。

2.巧授学法

教学中,教师往往偏重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而将学法的指导被置于其次。实际上“学”是“教”的基础,“教”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会学”。教师不要吝啬于学法的总结与渗透,匆匆走过场,应该教给学生学诗的方法,实现学法的迁移,这才是古诗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资料引用求简

所谓的补充教材就是指课外资料,即诗人的生平、诗歌写作的社会背景、同一题材的诗作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古诗词文化的概貌,教师要注重课外教材的补充。因为教材只是个凭借,给的参考注释也就文本的下方寥寥几个词解,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课前布置学生通过查资料、上网搜索等方式将古诗词相关的材料准备充分,带着问题、带着资料来上课。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学生往往是一大段一大段地下载资料,不加删筛选,以至课上资料的利用价值低,有时甚至是喧宾夺主。所以,补充材料精简程度,就关系到课堂能否省时高效。

四、拓展训练求精

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填补诗词的空白。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利用古诗词作为一个载体,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教师所要做的就是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握教材自身的特点,切合学生学习水平,设计每一课诗词的语文训练点,留足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空间。

比如,张小黎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一课设计了表演的环节,将文本与生活连为一体,不仅激起学生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作古诗文的能力,同时检测学习的效果。

五、媒体运用求准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建构意义就是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比较深刻的理解。多媒体技术创设的文字、图片、声音、视频融为一体的生动形象的情景,能够把学生引入古诗渲染的诗文意境中去。

1.用在难点突破处

应该说,适当地使用多媒体,用到刀口上,在关键时候突破难点,往往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比如:柯晓明老师教《七律·长征》时,遇到“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寒”字怎么让学生理解,又如何引导学生明白表现作者怎样的感情?老师智慧地处理,先呈现视频《飞夺泸定桥》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已经将学生的情绪带到制高点,有的同学眉头都揪在了一起,有的紧握拳头……教师抓准时机抛出问题:同学们看到了怎样的场面?如此悲壮,战士们奋勇杀敌,毫不退缩的大无畏精神,真是可歌可泣,学生领悟到诗人用“寒”来高度概括了这样的感受。

教师不费多少口舌,作者的情感也就随之被揭示了,难点的突破全依仗视频的画龙点睛之功效。

2.用在情感激发处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无论是视频,还是音效,目的都是要刺激视觉感官,拉近诗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带进诗的意境中去。在古诗教学过程中抓准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

比如:窦桂梅老师教《清平乐·村居》时超越教材的处理,巧妙地把辛弃疾的另一首词《破阵子》引入课堂,此处就借助两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到了两个不同的词牌的风格,感受到了诗人不同的心境,为后面学文铺路。

师(引读《破阵子》,播放一段描绘古战场的音乐,让学生说一说从音乐声中听到了什么?谈谈感受。)

生:听到了战场上的声音,听到了金戈铁马。

师(再放一段舒缓的江南丝竹,让学生谈谈听后感受。)

生:舒缓的感觉。

师:可以是哪一个词牌名呢?

生:清平乐

音乐的出场,形式独特,轻松化解了学生对两种词风的模糊理解。教师减少了很多解释,借助音乐两种截然不同的词牌风格顿时明晰起来,学生学得轻松,记忆深刻。

3.用在意境还原处

比如,《望庐山瀑布》,写的是诗人远望瀑布时所见的壮丽景象,歌颂了祖国的河山,把美好的想象与现实的景物极其自然地交融在一起。教学时,让学生观看视频,瀑布从山顶飞流而下,水花四溅,水雾蒸腾,阳光一照,呈现出一派迷迷蒙蒙的紫色。陡峭的山崖、长垂的瀑布、飞溅的水珠,庐山瀑布的全貌便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至此学生对“紫烟、挂、飞”等词的意思有了感性的理解。

多媒体的架设不能只是做样子,摆花架子,无论借用任何媒介,都必须针对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充分发挥它的辅助力度,才能真正让学生体悟诗中有声有色、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

把握古诗文教学的几个度,合理运用教学策略,非一日之功。这需要教师不断地揣摩教材,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提升语文整体素养,提升专业水平,借他山之石,助教学之长。如此,我们才能把古诗文教学尺度把握得更准确,更灵活,引导学生走进诗境,感悟诗情,陶然诗意。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市民立小学)

猜你喜欢
古诗词教材教师
踏青古诗词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最美教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