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临床效果观察

2016-09-07 04:29陈丽虹王健华李春明
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6年3期
关键词:性肝炎甘草酸谷胱甘肽

陈丽虹,王健华,李春明



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临床效果观察

陈丽虹,王健华,李春明

目的探讨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的效果及外周血指标的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10月的98例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还原型谷胱甘肽组)和观察组(异甘草酸镁组)。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肝功能及外周血生化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转肽酶和碱性磷酸酶明显优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且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效果更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2周,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后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应用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可以改善患者因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有效降酶护肝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药物性肝炎;异甘草酸镁;肝功能;外周血指标

药物性肝损伤是一种由药物或其相关代谢产物引起的肝组织损害而引起的肝炎[1]。目前,可以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有上百种,抗结核药为其中一类。其临床表现为胆汁淤积、肝细胞坏死、慢性肝炎等。本研究通过对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的效果观察,评价异甘草酸镁的护肝、降酶的作用,降低抗结核药对肝功能的进一步损害以及对外周血指标的影响,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减轻药物不良反应,同时尽量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98例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患者进行分析,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结核病诊断和治疗指南》关于肺结核的诊断标准及药物性肝炎的诊断标准[2]。常用抗结核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等。排除:①治疗前肝功能异常者;②肝脏结核者;③其他病毒性肝炎者;④妊娠或者哺乳期患者。对入选病例进行临床分组,对照组(还原性谷胱甘肽组)和观察组(异甘草酸镁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方案上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所有患者治疗前停止使用抗结核药。对照组患者采用还原型谷胱甘肽(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 20050667)治疗,剂量为1200 mg/d,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治疗2周。观察组患者采用异甘草酸镁(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 20051942)治疗,剂量为100 mg/d,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治疗2周。治疗结束后再次进行抗结核治疗,同时两组注意进行护肝治疗,口服护肝药物。

1.3观察指标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记录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和碱性磷酸酶(ALP)的变化情况,同时记录所有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并分析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

疗效评定标准[3]: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转氨酶恢复正常;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转氨酶较治疗前下降>50%;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或加重,转氨酶较治疗前下降<50%。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治疗2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9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67%;两组临床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1,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见表2。治疗前两组患者ALT、AST、γ-GT和AL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有明显下降(P<0.01);观察组上述指标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s,U/L)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

2.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2例(4.08%),包括面部水肿1例、血糖升高1例;对照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6例(12.24%),包括面部水肿2例、血糖升高1例、头晕1例、低血钾2例;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3,P>0.05)。

3 讨 论

药物性肝炎的主要成因之一就是抗结核药的毒素和代谢产物所导致的肝损害,同时也是抗结核治疗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一旦患者出现该并发症,不仅影响患者治疗情绪,加重其精神和经济负担;而且影响患者后期治疗,一旦患者由于个人情绪而出现不规则服药,也易导致耐药情况发生。相关研究证实,目前全球所有使用药物中约有600多种可对肝脏造成损害,在全球范围内的药物肝炎的发病率约为3%~9%[4]。临床上药物性肝炎的发病机制多与免疫介导反应、认为抗结核药可使体内组胺蓄积引发I型变态反应,也可作为半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引发Ⅱ、Ⅲ、Ⅳ型变态反应而致肝损伤。药物代谢反应主要涉及药物在肝内代谢,肝损伤的发生与用药剂量密切相关,如异烟肼、利福平等有明显的量效关系,这些药物及代谢产物可造成肝细胞直接和间接损害。特发性肝毒素损伤等有密切关系,同时,药物性肝炎的相关影响因素可能与药物的剂量、种类、使用时间以及患者自身等因素有关。

近年来,临床上治疗药物性肝炎的主要方法是进行保肝治疗,应用保肝药物促进患者肝功能恢复。甘草酸苷是第二代甘草酸制剂,在临床上属于保护肝脏的经典药物之一,其主要成分为甘草酸、甘氨酸和半肌氨酸,主要作用有调节免疫、预防纤维化、抗炎症介质,能够降低转氨酶浓度,从而达到保护肝脏的作用。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应用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且无任何明显不良反应[5]。异甘草酸镁属于第四代甘草酸制剂,其结构为单一反式旋光异构体,因此其抗炎和保护细胞膜的作用较前几代甘草酸制剂更强,可以抗氧化、纤维化、稳定细胞膜以及保护线粒体。本研究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和异甘草酸镁两种药物进行保肝治疗,其结果显示应用异甘草酸镁治疗2周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的患者。相关研究结果发现,应用异甘草酸镁治疗药物性肝炎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转氨酶[6]。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患者应用异甘草酸镁治疗后,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转肽酶和碱性磷酸酶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且较还原型谷胱甘肽组患者下降更为明显。证实了异甘草酸镁在治疗药物性肝炎时保护肝脏的临床效果更佳。同时,两组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均出现面部水肿、血糖升高、头晕、低血钾等不良反应,但是两种方法的不良反应率没有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异甘草酸镁具有显著护肝、降酶的作用,在临床治疗中能够有效降低抗结核药对肝功能的进一步损害以及对外周血指标的影响,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无任何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沈忱.抗结核治疗致重症药物性肝炎的护理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0):4547-4548,4644.

[2]何勇,徐秀云.184例急性药物性肝损害临床病历回顾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3(16):1376-1377.

[3]王崇慧,郑三菊,占国清.异甘草酸镁与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肝炎的疗效比较[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3,25(4):203-205.

[4]安鼎伟,李静,金丽君,等.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房,2011,28(22):2642-2643.

[5]张学苗,赵欣,任秀华.异甘草酸镁注射液防治化疗药物所致急性肝损伤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11,22(34):3218-3220.

[6]胡红锋.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药物性肝炎后患者的临床效果及血液生化指标变化[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5,23(1):125-128.

(2016-03-23收稿2016-05-24修回)

(本文编辑刘喜元)

528100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感染内科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 969B

10.16485/j.issn.2095-7858.2016.03.024

猜你喜欢
性肝炎甘草酸谷胱甘肽
某院甘草酸制剂的临床应用及合理性评价
芪胶升白胶囊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白癜风的效果分析
鸡弧菌性肝炎流行趋势与防控要点
谷胱甘肽:防治中风改善帕金森症状
哺乳动物GSTP1 基因研究进展
铁氰化钾比色法检测黄瓜中谷胱甘肽
中医适宜技术治疗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合并糖尿病1例
甘草酸单铵异构体探索性研究
药物与肝脏的不良邂逅
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