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2016-09-07 04:29陈业倩
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6年3期
关键词:稳定型氯吡辛伐他汀

陈业倩



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陈业倩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方法将1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给予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方案,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50%;心电图评定方面,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3.75%,对照组为48.75%。两项指标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均明显减少,但观察组发作次数更少,发作时间更短,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甘油三脂、总胆固醇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观察组甘油三脂、总胆固醇指标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有效降低血脂水平,改善预后,治疗效果显著。

辛伐他汀;氯吡格雷;不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急性冠脉综合征[1],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暂时缺血与缺氧引起的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病情极不稳定,可能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等严重不良心血管事件[2,3]。他汀类药物作为一种降低血胆固醇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而氯吡格雷是一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制,可有效抑制血栓形成,而抑制血栓形成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手段。本文对我院2014~2015年收治的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4~2015年收治的UA患者160例,均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中有关UA的诊断标准[4]。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男52例,女28例;年龄39~75 (58.25±7.36)岁;病程6个月~5(3.31±1.55)年;患病类型:初发劳力型心绞痛24例,恶化劳力型心绞痛26例,静息型心绞痛20例,混合型心绞痛10例;对照组男58例,女22例;年龄41~75 (57.38±6.95)岁;病程6个月~6 (3.29±1.37)年;患病类型:初发劳力型心绞痛26例,恶化劳力型心绞痛27例,自发型心绞痛17例,混合型心绞痛10例。排除标准:①严重肝肾功能障碍。②精神疾病者。③近期使用过与速效救心丸功效相似药物。④恶性肿瘤者。⑤孕期及哺乳妇女。⑥对本研究中所使药物过敏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患病类型等资料具有可比性。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两组均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睡眠,可多进食一些水果、蔬菜,少吃脂肪含量高,胆固醇高的食物。控制情绪,不要过分激动,戒烟禁酒,避免各类诱因,降低发病危险因素。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综合治疗。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生产单位:华北制药,国药准字:H 20073693)40 mg加入0.9%氯化钠稀释后静脉泵入,1次/d;肠溶阿司匹林100 mg,口服,1次/d;美托洛尔30 mg,口服,2次/d。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辛伐他汀片20 mg,晚间顿服,1次/晚;氯吡格雷口服,首次顿服300 mg,之后75 mg/次,1次/d,晨起餐后服用;两组均治疗14 d。

1.3判定标准[5]心绞痛评定。显效:心绞痛消失或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有效:心绞痛持续时间明显缩短,发作时间减少50%~80%;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发作次数无明显下降。

心电图评定。显效:ST-T恢复或基本恢复;有效:ST段压低减少0.1 mV以上,经治疗回升0.5 mV以上,但未达正常;无效:心电图ST-T无明显改善或降低明显,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观察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67.50%(χ2=15.63,P<0.01);观察组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73.75%,高于对照组的48.75%(χ2=10.53,P<0.0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和心电图改善情况比较 [例(%)]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比较见表2。治疗前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但观察组减少幅度更大。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比较±s)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比较见表3。治疗前两组患者甘油三脂和总胆固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甘油三脂和总胆固醇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比较

3 讨 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继发于冠状动脉脉阻塞的急性加重,后者是由于粥样瘤表面的纤维斑块破裂,导致血小板粘附引起的[6]。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于内科急、重症,与稳定性心绞痛相比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疼痛程度更强。西医临床上通常使用钙离子拮抗剂、硝酸盐制剂等来治疗,目的是为了改善冠状动脉狭窄阻塞,扩充心肌血容量,但长期使用硝酸酯类不但易产生耐药性,还会产生严重的低血压,影响临床疗效,故探索安全而有效的治疗不稳型心绞痛的方法是非常有意义的。

本研究中,两组治疗后甘油三脂、总胆固醇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观察组甘油三脂、总胆固醇指标下降要好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比较,P<0.05。甘油三脂和总胆固醇升高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辛代他汀是HMG-CoA还原酶选择性、竞争性抑制剂,可以有效减少胆固醇的合成,降低血脂,发挥其调脂作用,依靠抑制HMG-CoA还原酶减少肝细胞胆固醇的合成和储存,使LDL受体上调,有效的降低了血液中的甘油三脂和总胆固醇含量,对动脉粥样硬化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作有积极的防治作用[7]。

氯吡格雷为新一代的噻吩并吡啶衍生物,是新型抗血小板凝集类药物,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选择性、不可逆地与血小板膜表面受体P2Y12结合,阻滞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的活化,使释放二磷酸腺苷导致的血小板活化扩增得到抑制,进而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聚集[8]。研究表明[9],氯吡格雷还可通过抑制CD40-CD40L系统,减少炎性介质及活性因子的释放,抑制巨噬细胞活化和增值,有效减少血栓形成。

本研究中,临床治疗方面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50%,心电图评定方面,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3.75%,对照组为48.75%,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改善更为显著,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不仅可减轻炎症反应,降低血脂,起到抗氧化、减轻组织损伤,稳定动脉硬化斑块的作用,还能够有效缓解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心肌供血,降低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治疗手段。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79.

[2]赵新杰,普永军,宋毅.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老年心绞痛45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9):1965-1966.

[3]杨洪江,黄中红,那开宪.比索洛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4):402-403.

[4]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6):409-412.

[5]于旋.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12):1866-1868.

[6]黄祖荣.低分子肝素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分析[J].河北医学,2011,17(12):1636-1640.

[7]康蓉.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1,22(5):28-30.

[8]孙魁,史沛霞,张培培,等.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0):1081-1082.

[9]王兆翔,高翔,张宇,等.应用血栓弹力图比较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对PCI术后患者的血小板抑制效果及疗效[J].实用医学杂志,2015,31(16):2709-2711.

(2016-03-18收稿2016-05-17修回)

(本文编辑刘喜元)

511400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医院内科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 541.4B

10.16485/j.issn.2095-7858.2016.03.029

猜你喜欢
稳定型氯吡辛伐他汀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型与血脂和炎症指标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基于miR-181/NF-κB通路的辛伐他汀对结直肠癌小鼠血液高凝状态的改善研究Δ
曲美他嗪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
辛伐他汀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观察
吃氯吡格雷最好测下基因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
32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慢性稳定型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
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观察及机制分析
1例氢氯吡格雷致糖尿病肾病患者球结膜出血报告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