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击问题之石 激发思维火花

2016-10-17 23:02陈辉盘南光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小数点道题漏洞

陈辉 盘南光

一、巧设陷阱,开启思维闸门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要环节,是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与掌握创造方法和策略的推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设置问题陷阱,把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激发出来。

如,笔者在教学《分米的认识》时,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课桌大约是8( )(从米、厘米和毫米中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填入括号中)。有的学生选择了厘米,由此引发了争辩声,“不可能这么矮吧,我的一拃都大约有15厘米了”,“8毫米更矮,那就更不可能了”, “这些都不对的话,那只能是8米了。”其余学生都大笑。笔者赶紧说:“看来是老师出错题了,这道题没有正确答案啊!那这里应该填什么单位才合适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新课伊始,笔者针对教学中的难点,巧妙设置了“陷阱”,诱使学生“上当”,然后再引导他们根据在现实生活中积累的知识经验去分析结果的可信度和准确度,最后总结经验教训,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同时让他们明白“实践是检验知识的唯一标准”的道理。这种方式能有效促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上,让他们带着一探究竟的欲望去学习新知识,从而收获较好成效。

二、精心设疑,激活思维方法

怀疑是创造的前提,敢于质疑、善于发现是发明创造的开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恰到好处地设置疑问,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如人教版四年级配套练习册中有这样一道题:0.5小时=( )分钟。在我们看来,这道题思路很清晰:从高级单位降为低级单位要乘上它们之间的进率,时和分之间的进率是60,所以0.5小时=0.5×60=30(分钟)。但问题是,小数乘整数是五年级学习内容,四年级学生还不会处理这样的算式。因此,笔者故意对学生说:“虽然我们学习了乘法运算定律,但这道题不能用移动小数点的方法来做,这是小数乘整数的问题,超过了大家目前的学习范围,现在肯定解决不了……”这时,有个学生一脸不服地站起来说:“我能利用小数点的移动和乘法运算定律来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把60看成是10×6,所以0.5×60=0.5×10×6。先计算前面两个乘数,再乘6就等于30。”笔者表扬了这个学生,继续设疑,是否还可以用学过的其他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另外一个学生说:“我还可运用积变化的规律来解决这个问题。0.5乘60,如果改为5乘60,就相当于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另一个因数不变,此时积也会相应地扩大为原结果的10倍。反过来,原算式的计算结果应该是扩大后的十分之一,因此只需将扩大后的计算结果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即可得到答案。”其他学生听后受到启发,又提出了新的方法。学生的表现让笔者感到震撼,通过精心设疑,有效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或解决方法,以此为中心发散思维,便能突破局限,领略别样风景。

三、妙留漏洞,拓展思维空间

在教学中,教师可有的放矢地选编一些带有迷惑性的题目,布设“漏洞”,借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学生主动参与创设条件,以达到激活学生思维的目的。

如,在教学一节有关行程问题的课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小华和小亮的家相距38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在同一条笔直的路上行走,小华每分钟走65米,小亮每分钟走55米。3分钟后两人可能相距多少米?有的学生不假思索就算了起来,而有些学生眉头紧锁,无从下手。于是,笔者问:“为什么有的同学不做题目呢?”他们回答:“这道题没法做,因为不知道两人的运动方向。”此话一出,课堂上顿时炸开了锅,学生恍然大悟:“对啊,题目确实没说明两人的行走方向啊!”笔者故意留下漏洞,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笔者顺势引导他们将题目补充完整,学生一边补充运动方式,一边计算不同方向时题目的运算情况。在这次练习中,笔者故意漏掉运动方向,目的是考查学生思维的缜密性,使之学会细心思考问题。“补”的过程能让学生彻底明白运动方向在解决行程问题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通过补漏洞,学生也变得更加细心、严谨,思维能力也更上了一层楼。

(作者单位:枣阳市太平镇清凉小学)

责任编辑 严 芳

猜你喜欢
小数点道题漏洞
小数点添在哪儿
漏洞
误会
三明:“两票制”堵住加价漏洞
高铁急救应补齐三漏洞
小数点移到哪去了
Q博士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