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初尝试

2016-10-21 18:08郭岩丽
科教导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课堂观察

摘 要 教研方式从经验转向实证,尝试利用课堂观察法进行观课议课,关注青年教师培养,并利用课堂观察法进行视导总结,从效果看比传统的听课评课更加有说服力,而我们在观察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也更容易看出课堂教学中的精彩之处和存在问题,数据也让授课教师更容易发现自己平时注意不到的弱点,有利于青年老师成长。

关键词 课堂观察 观课 议课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3.048

Attempt of Classroom Observation

GUO Yanli

(Daqing Teachers College High School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Daqing, Heilongjiang 163311)

Abstract Research from experience to empirical and try to take advantage of classroom observation method carries on the class discussion in class, attention to the training of young teachers, and the use of classroom observation as the guide to summarize, from the effects of watching than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evaluation is more convincing, and we at the time of the observ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ata are more likely to see the wonderful place in classroom teaching and existing problems, the data also allow teachers to more easily find their usual attention to weaknesses and be conducive to the growth of young teachers.

Key words classroom observation; view class; discussion of class

新學期教研方式逐步从经验向实证转变,尝试利用课堂观察法进行观课议课,并继续关注青年教师培养的教研主题,因此,我们确定今天观课对象是毕业一年的莫老师和刚刚走上讲台一个月的吴老师。

参与者:学科中心组成员共5人。

程序:课前会议—— 课堂观察—— 课后会议(数据统计与分析和反馈交流)

下面分别对两位教师的课堂观察过程进行简要总结。

1 莫老师

简介:一年教龄,中教二级;观察小组:郭岩丽等5人;授课内容: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生长素的发现;程序:

(1)课前会议:①莫老师谈教学设计 ②观察小组成员围绕教学设计讨论观察维度、落实观察点,分工。据莫老师的教学设计及个性特征,我们选择重点观察教师教学这一要素,从教学环节和师生对话两个视角中选择教学环节是否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及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提问的次数、认知难度、候答时间和是否有效几个点进行观察。

(2)课堂观察。

(3)课后会议:①数据整理及分析。②与莫老师的反馈交流总结。

《生长素的发现》课后交流简述——观察教师的教学环节是否围绕教学目标。观察班级:高二(12)班;观察时间:2014年10月9日第4节;教学内容:生长素的发现;上课人:莫老师;观察人:郭老师等2人;观察维度:教师教学;视角:教学环节;观察点:各环节是否围绕教学目标(定性观察);研究问题:①教学目标制定是否符合课标及学情。②各教学环节是否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③兼顾教学行为、教学内容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

角度1:教学目标:概述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知识目标),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能力目标),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能力目标)。评价:本班为该校三类班,学生基础薄弱兴趣较浓厚,课堂表现相对活跃,因此,本节课教学目标较合理;课前会议中莫老师强调体验发现生长素的方法即假说演绎法,应是本课在学科思维能力培养及科学研究方法养成方面的亮点,课堂上无体现,交流中得知,因莫老师精神紧张造成的。角度2:各教学环节是否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教学环节1:导课:教师行为:利用宋代叶绍翁的【游园不值】,通过“一枝红杏出墙来”引出植物普遍具有的特性——向光性,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同时教师点评:是因为植物受到环境中的单侧光刺激而引起的。学生表现:全班同学很兴奋的跟着老师一起背诵,兴趣盎然,参与度极高,有学习下去的愿望和热情。反思与分析:了解学情,找到了很恰当的切入点,并同时点燃学生学习热情,很好的设计。

教学环节2:本课重点内容:生长素发现过程。教师行为:通过PPT对发现过程涉及的科学史详尽介绍,篇幅大,语速快,迅速展示研究背景,给出原始材料,抛出让学生探究的问题,但每个问题都迅速由老师收回,让学生迅速跟着老师思路转换并进阶所要思考的问题,面面甚至点点俱到。学生表现:开始兴致很高,思考积极,回答踊跃,渐渐出现掉队现象,部分学生放弃思考及回答,部分学生思维转换速度下降,思考变为等待。反思与分析:按照课前说课,此部分为学生(小组)探究,由学生在老师设置的问题引领下逐步分析并推理达尔文等科学家的发现实验,梳理出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假说演绎法的过程(回扣必修二中科学实验方法),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科学的一般研究过程并初步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应为亮点,但课堂上却没有关于实验研究方法的梳理、归纳和总结,成为一大缺憾。莫老师在讲解发现过程的每个实验时都均衡发力,造成对每个实验的分析和探究都不深不透,老师讲得面面俱到,学生的思维浅尝辄止,抓不住实验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无法在发现史中找到学科特有的思维发展路径,表现在课后练习中错误率较高。

教学环节3:理论应用:对植物向光性成因的解释。教师行为:用PPT呈现单侧光下生长素分布图,提问学生解释原因,但没有及时引导和评价,似乎忘记刚刚提出的这个问题,迅速进入下一环节。学生行为:被提问学生未能及时回答出该问题,说明前面的环节没有在学生思维上留下印迹。反思与分析:课到此时不到30分钟,老师却有明显的慌乱,没有注意到学生回答得不清楚,也没有给予及时的补充和纠正,使问题不了了之,没有及时抓住这个本节课最后一个弥补之前探究不充分而导致学生思维欠缺的机会。

教学环节4:小结。教师行为:提问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学生行为:在老师引导下进行小结。达成效果:较好。

教学环节5:巩固检测。教师行为:利用PPT给出经过老师改编整合后的习题,题目如莫老师课前说课所说:不难。学生行为:学生回答情况不好,错误率较高。反思与分析:第2环节问题的隐患,本节课就已经表现出来,所以,下次课时要注意将发现史中的相关实验重新梳理,有侧重的引导学生探究一到两个,其余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并与科学史上相关实验对比,学生不仅从中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也掌握了科学研究方法,同时也形成了基本的学科思维,达成教学目标。

《生长素的发现》课后交流简述——观察教师的提问类型、次数、候答时间。观察班级:高二(12)班;观察时间:2014年10月9日第4节;教学内容:生长素的发现;上课人:莫老师;观察人:魏老师等3人;观察维度:教师教学;视角:课堂师生对话;观察点:提问类型、次数、候答时间(定量观察);观察记录:齐答:17次;个别回答:14次(不包括连续追问及巩固检测环节);设问:5次;候答时间:平均5秒左右。反思与分析:教师提出的绝大多数问题都有价值,有对探究过程的引领作用,但学生要在40分钟内回答这么多问题,显然没有深度思考,不能理解发现过程,也无法掌握科学方法。一个成熟的老师,不仅能够整合资源组织并服务于教学,更要有对已有资源进行大胆剪裁、合理开发利用学生思考过程中的生成资源的能力。

2 吳老师

简介:教龄一个月;观察小组:郭老师等5人;授课内容: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程序:

(1)课前会议: ①吴老师谈教学设计;②观察小组的老师围绕教学设计讨论观察维度、落实观察点,分工。根据吴老师的教学设计及个性特征,我们选择重点观察学生学习这一要素,从准备和互动两个视角中选择课前准备得怎么样及有多少学生做了准备、参与提问/回答的人数、次数、对象、质量等几个点进行观察。

(2)课堂观察。

(3)课后会议:①数据整理及分析(略);②与吴老师反馈交流总结。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课后交流简述——观察学生课前准备情况。观察班级:高一(4)班;观察时间:2014年10月9日第5节;教学内容: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上课人:吴老师;观察人:郭老师等2人;观察维度:学生学习;视角:课前准备;观察点:准备得怎么样、有多少学生做了准备(定性观察);观察记录:抽样调查结果:约1/4的学生进行了课前准备(填写学案),从抽样学案的回答情况看,凡是进行准备的学生都十分认真地填写了学案,准确率较高。反思与分析:本班为该校最末等级班级,学生入学分数极低,学习习惯不好,缺少学习动力,知识基础薄弱,学能低,但是仍然有喜欢学习并能够投入到学习中的学生,而这样的学生是会尽力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的,抽样显示的结果符合我们预想。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课后交流简述——观察师生互动情况。观察班级:高一(4)班;观察时间:2014年10月9日第5节;教学内容: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上课人:吴老师;观察人:魏老师等3人;观察维度:学生学习;视角:互动。观察点:参与提问/回答的人数、次数、对象、质量(定量观察);观察记录:几乎没有学生间的互动,师生互动情况如下:学生齐答:20次;个别回答:7次,其中5次为让学生读课前填写的学案内容。教师自问自答:15次;学生提问:0次。反思与分析:吴老师性格较内向,刚刚执教月余,对学情缺少了解,因此在与学生互动方面缺少自信,不善于搭建与学生互动的平台,已经建议吴老师多听组内其他教师的课,同时多多与学生交流,每次课前抽样批改学案(详批、详改)并归纳总结出本节课学生可能存在的理解上的难点和易错点,备课一定要准备详案,并在课前多次修改以减少课堂上思维不顺畅的情况(统计上课过程中“那么”一词出现105次)。

吴老师的优点是逻辑思维能力强,理、化基础好,对资源的采集并整合能力强,因此建议吴老师教学设计时尽量扬长避短,更多进行问题引领式教学设计或探究式教学设计,问题可以少设置,但抛出的问题一定要有思考价值,用逻辑思维的魔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利用课堂观察法进行视导总结的效果比传统听评课更有说服力,观察后的数据分析更容易看出课堂教学中精彩之处及存在问题,数据让授课教师清楚自己忽视的弱点,初次尝试虽觉很好,但操作上会有不妥之处,期望今后能在使用过程中不断修正提升。

L芸翁猓?

1.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大课题《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实验研究》子课题《高中生物教师专业发展有效途径研究》(编号:GDT002)

2.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黑龙江省教育发展研究》子课题《高中生物青年教师有效培养机制研究》(编号:FHB130455-059)

3.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备案课题《高中生学习生物主动性不强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研究》(编号:JJC1214007)

4.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重大招标课题《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整合模式、方法及实施策略研究》子课题《构建高中生物兴趣小组自主学习平台促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学人才培养探索》(编号:ZHA1214001-129)

猜你喜欢
课堂观察
高职教学“课堂观察”方法的有效性探究
高中数学“课堂观察”教学有效性初探
教师提问有效性的课堂观察探析
高中英语课堂中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观察研究
课堂观察LICC模式评析
基于课堂观察的“问”
中外教师在高职外语合作教学中的和而不同
此处有声胜无声
同伴互助英语课堂观察研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课堂观察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