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景入情巧融合 映日荷花别样红

2016-10-21 01:35龚慧群
东方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语言素养整合教学人文情怀

龚慧群

【摘要】西湖诗篇古往今来甚多,教学善于以点贯线,即可构建“主题式”、“立体式”的诗歌教学框架。即以赞西湖美景为整体观照主题,适量补充相关诗词及作者写作背景,建构起一个互相联系、互相映衬、互相比照、互相延拓的立体课堂。整合优化,对比融合;多元链接,情景交融;扶放结合,授之以渔,呈现西湖别样之美,古诗整合之优。

【关键词】西湖诗篇 整合教学 语言素养 人文情怀

西子湖畔,杨柳阴阴,欣赏两幅截然不同夏日西湖风光图有道是“别是一番滋味上心头”,风雨疾来急去的酣畅与满眼荷叶荷花的壮阔更可谓“淡妆浓抹总相宜”!

一、研读文本比异同。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显然都在赞美西湖美景,教材的优化组合无疑给我的教学带来启示。所不同的是前者乃宋代诗人苏轼被贬任杭州通判时所作。全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而风雨变幻的西湖何尝不是苏轼人生曲折的缩影,宝贵的是他始终保持着一种宠辱不惊、乐观豁达的心态,并把这种豪情借着这场雨抒发出来。后者为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抓住了那满湖的荷花、荷叶作为写作对象,描写了晴好天气下西湖中莲荷的壮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和热爱。前两句质朴无华的议论,后两句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笔墨,却给我们呈现另一番离别情愫。

二、整合教学寻定位。

两首诗有同有异,如果将这两首诗整合起来,互为表里,互相映衬,则必收事半功倍之效果。于是我对课文中的两首古诗进行整合,构建“主题式”、“立体式”的诗歌教学框架。即以赞西湖美景为整体观照主题,再适量补充相关诗词及作者写作背景,建构起一个互相联系、互相比照、互相延拓的立体课堂。采用:整合优化,对比融合;多元链接,情景交融;扶放结合,授之以渔这三种方法组织教学。整合教材后我大胆尝试采用“合——分——合”的教学思路,以达成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领悟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积淀人文素养,抒发生活情怀。

三、入景入情巧融合。

整合一:整体通读,提炼诗眼,把握诗境。

王国维语:“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因此在教学中,从诗眼切入,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带着“两位诗人笔下的西湖给你留下最大的印象是什么?”一问,开始通读两首古诗,整体感知之后,我便引领学生在从诗题入手,寻找两首诗题中各有表述了诗人写诗时的心境的一个字,发问质疑:

1、质疑“醉”。出示“醉”在字典中的三种解释:①饮酒过量神志不清;②沉迷,过分爱好;③用酒泡制。诗题中的“醉”是哪种解释呢?在这里仅仅是喝醉酒的意思吗?激发起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从而顺利进入深入研读课文的环节。

2、质疑“送”。自古多情伤离别,在这首诗中,能找到“别”的伤感,“送”的哀愁吗?一字未谈及送别,难道杨万里与林子方感情不深?亦或是美景让两人忘却了离愁?声声叩问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一“醉”一“送”看似普通,却是提纲挈领,在通读中质疑,在质疑中研读,对诗境的把握便已到未成曲调先有情之境。

整合二:扶放解读,品析词眼,品悟诗情。

扶——《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之怎一个“醉”字了得!

宋代著名文学家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古人讲究诗画统一,让孩子在画面中想象,在景物在畅游,定会达到“酒不醉人人自醉”的境界。

1、抓词眼入境想象感知“醉”。从“黑云翻墨”中,你感受到什么?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白雨”是怎样的雨,雨下起来了,坐在船里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卷地风”是怎样的风?“水如天”那是怎样的一番壮阔呀,你们能描述吗?在这样的想象中,打通了学生与文本的时间与地域空间,淡淡的酒香弥漫开来。

2、品词意回环复沓品读“醉”。

这是一场怎样的雨呀!特别从哪里感受到?(“跳、乱”)引读:这雨真大啊——生读(白雨跳珠乱入船)这雨真急啊——生读(白雨跳珠乱入船)这雨真有力啊——生读(白雨跳珠乱入船)通过重音的不同落脚点,在反复回环的诵读中对比自己的想法和诗人的表达方式,感受“跳、乱”字中蕴涵着的情愫。

3、悟诗情适时链接赏析“醉”。

课标强调:语文教学应致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师引入资料:苏轼本人也非常的喜欢这句,直到15年后重游西湖他还念念不忘,特意写到“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可见诗人对这首诗的喜爱。此时再播放西湖雨后视频资料,让学生在静静地聆听和观赏中达到文言共生。再引导男女生诵读,一咏三叹是文从言生的水乳交融。

放——《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之在乎花开花落。

古代教育家朱喜曾说:教学贵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使学生学有所得,能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鉴于第二首诗同是借以写西湖美景,所以我把这首诗作为学生由“学会”迈向“会学”的台阶。通过运用已得的方法,学生自主解读文本。先抓“无穷碧”“别样红”想象都有哪些绿呀?这是怎样的红呀?尝试让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 ......”想象西湖中千姿百态的荷花,在语言的实践中想象自己就是其中的一支荷花用自己的體态语以及声音反复吟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千古名句。最后链接对比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感受一个是整体的壮阔美,一个是细节的精致美,最终习得学习古诗的能力。

整合三:整体参读,多元链接,体察诗蕴。

当学生对两首诗诗意、诗境都有了较深的领悟时,此时则应回归整体,对比参照,学习表达,挖掘诗蕴。

1、链接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情怀。

一切景语,皆情语,为了充分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更应走进诗人的生活,了解诗人的写诗背景:“通过刚才对诗歌的品读,你猜猜苏轼此时心情是怎样的?为什么杨万里送林子方却感受不到诗中的惆怅与伤感?”此时可以让学生将课前收集到的作者生平作介绍,师作补充,出示两段文字资料:

①苏轼才华横溢,在朝廷里官居要职。正当他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因为与当权者意见不合,被贬到了杭州。这首诗就是他被贬第二年写下的。

②林子方原是直阁秘书,后被皇帝宋孝宗提拔任福州的知府,福州乃宋代繁华之地,此时的林子方正是官场得意大展宏图之时。

此时,教师引导:同学们,古人常说写诗言情。听了这些介绍,再看看诗,你们觉得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而杨万里的一个“送”字其中的意味深长也该明了吧。如此,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到达和谐统一。

2、对比写作手法,领悟诗人心境。

学语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语文,应注重引导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古诗文的表达方法:此种情怀,同一西湖景色,表现手法也就不尽相同。课后布置学生尝试收集描写西湖的诗,探究发现不同的表现手法和写作情怀,语文的外延也会变得更加深远。

几首经典的诗文,细细咀嚼,会悟出它的深远;整合教学,以诗带篇,能让语文课充溢知性、诗性、理性与人性的光辉!

猜你喜欢
语言素养整合教学人文情怀
一年级“短语、句式”的整合教学的探索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与写作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美育实践研究
论宋代豪放词中的人文情怀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数学史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有效整合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群文阅读回归阅读本味
关于税法课程整合教学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