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听觉传播的广播新媒体平台建设创新

2016-10-26 05:35田园
视听 2016年10期
关键词:音频广播用户

□田园

基于听觉传播的广播新媒体平台建设创新

□田园

本文以广播媒体的听觉传播特征为核心,探讨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介融合趋势加速的背景下,传统广播媒体如何抓住“声音”这一本质特性,创新性地建设自身的新媒体平台。具体包括:建设以内容为中心的“有声”信息供给平台;建设以服务为中心的“随声”产品体验平台;建设以互动为中心的短音频社交分享平台;建设以车载终端为中心的智能音频跟踪平台。

传统广播;听觉传播;新媒体平台

20世纪20年代的电子革命形塑了麦克卢汉所谓的“声觉空间”,这个“没有边界的世界”让他相信:同视觉表征形态相比,声觉表征更加有力,涵盖面也更为宽广。此后,这一观点得到了保罗·莱文森的修正,他认为,麦氏所谓的声觉空间如今主要见诸赛博空间那种“在线”的、“字母表似的”环境中,也就是说,今天的网络空间才是真正的声觉空间。反观如今的媒介生态,无论是孕育于前文字世界的还是潜藏于数字世界的声觉空间,在视觉媒体过度消费的环境下,其价值都正在增值。以声音为传播符号、诉诸听觉传播的广播媒体正迎来新一轮的生机。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对传统广播来说,打造优质的新媒体平台既是实现战略转型和品牌化的一种手段,也是在新旧媒体竞争中突围的关键。而抓住“声音”这一核心,以听觉传播为基点,则是确保其在建设新媒体平台过程中有的放矢而又区别于其他传统媒体、实现创新的关键。

一、建设以内容为中心的“有声”信息供给平台

传统广播是大众传媒,传递信息是其第一要务。因此,在传统广播的新媒体化之路上,需首要探索的也是新媒体化的信息传递。

在英国,当年英国广播公司(BBC)面临新媒体变局时,采取的应对措施之一便是转变理念的同时先后打造出BBC Online、BBC Mobile、BBC互动电视等一系列平台。今天,BBC的数字媒体发展计划仍在继续,其中就包括新一代iPlayer、BBC Store、Open Minds等平台的搭建。在美国,“声媒体”的平台化现象已司空见惯,不但有超10亿订户的苹果Podcasts平台,5by5 Radio、Mule Radio等播客网络,还有Castro、Instacast、PocketCasts、Overcast等知名播客客户端。①同样在我国,诸如上海东方广播、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这类传统广播媒体机构,也是借助于像阿基米德、听听FM这样的移动音频平台才得以在新媒体时代仍然保存了原有甚至吸引到新的听众群,在竞争中崭露头角。

立足听觉传播,需要传统广播在自身的新媒体平台之上同样关注“声音”这个根本,传递“有声”信息。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要点:第一,以听觉资源为主,并力图从声音传播的角度于这些内容中挖掘出更多的美学价值、文化价值;第二,以有利于听觉信息的传播为基本原则,在这个原则下,再关注新媒体时代声音信息的视觉辅助呈现、社交互动等;第三,以受众“听”的需求为根本,关注需要听、喜欢听、应该听、可能听的人群,同时关注他们听的习惯、方式、兴趣等。

从当前我国的广播媒体发展实践来看,卓有成效的音频内容供给平台建设有两种,即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代表的“建平台”和“进平台”。中央台将自身的平台建设分为两个层面:

第一层面是“建平台”,即自有平台的建设和打造,主要是“央广新闻”客户端和“中国广播”客户端,前者吸纳公民新闻元素,向用户提供海量新闻阅读和主播用户互动,后者整合本台和全国音频节目资源,将优秀节目产品化。2015年10月17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旗下环球资讯广播开播10周年之际,也推出了“环球资讯+”媒体融合平台,除图文、音频和多媒体新闻报道,还加入了颇具广播特性的“挑战”“老声音”“大咖”等声音功能,致力于打造好听、好看、好玩、好用的新闻移动互联网产品。这些连同上文所述的阿基米德、听听FM等都属于“建平台”方面的典型范例。

第二层面是“进平台”,即进驻已有平台,重点是打造自己的微博微信矩阵。从全国范围看,当前各传统广播电台在这方面已逐渐走向成熟。同样是国际台环球资讯,又于2016年1月15日与中国移动咪咕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策划推出大型全媒体有声阅读节目《环球阅读》,在国际台广播和咪咕听书平台同时开播,推动全民有声阅读。与单纯的开通“三微”(微博、微信、微视频)账号相比,这一“进平台”的方式更好地利用了传统广播电台在声音方面的优势,值得借鉴。实际上,不仅广播媒体,一些其他媒介种群也开始意识到“声音”可能是未来媒体发展的蓝海,试图借助“声音”来拉近与受众的距离。2015年6月,新华网新版首页上线的同时,新华社同步推出一批新形态产品,其中就包括“新华广播”(如图1)。“新华广播”传承历史上延安时期的新华广播电台,以网站改版为契机,打造了图、文、音视频一体化的全媒体空间。

二、建设以服务为中心的“随声”产品体验平台

以内容为中心的“有声”信息供给平台,彰显了新媒体广播和传统广播的一个共同角色,即声音信息的传播者。而更深一步,新媒体广播区别于传统广播的另一个重要身份在于,它还是声音服务与体验的提供者。

内容产品化是传统媒体在拥抱新媒体过程中被时常提及的重要理念之一,它强调的是将传统媒体从单一的内容供应商打造成信息资源开发商、新闻内容制造商、传播渠道提供商三位一体的综合性传媒集团。对传统广播媒体来说,就是要依托于自身的内容资源,借助于新兴的数字技术,完成上述角色嬗变,使声音媒体的经济价值得以最大化实现。

图1 “新华广播”网站首页

在产品化了的广播新媒体平台中,贴身、贴心的服务成为核心,而与此同时,内容成为服务的“附加品”,对用户而言,在这样的平台之上,获得优质的声音服务和良好的声音体验要优先于获取单纯的声音信息。在这方面,深圳广电的“优伴”手环可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范例。2014年,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推出其移动互联网穿戴式产品“优伴”手环,定位于“最适合中国人习惯和需求的健康监测手环”,使用者只需戴上手环,并同时在智能手机上下载配套的“优伴”APP,即可全方位监控包括睡眠状况、膳食状况、运动状况等在内的各项静态数据,还能通过云后台交互获得对自己健康习惯的实时分析和专业指导。“优伴”APP是一款可与手环硬件实现数据同步的软件,主界面上是有关健康数据监测的功能模块(如图2),在触摸屏上“右拉”则会显示一个实时广播模块(如图3),可以收听正在播出的交通频率、私家车广播、先锋898等深圳广电的多套广播节目。据悉,今后“这个实时广播模块将集成频率包装、听众互动、活动召集、数据分析、节目碎片化、定制点播、产品营销、购买支付等功能,‘优伴’将成为广播在移动互联网上独立的、多功能的应用平台”②。

作为一个传统媒体的跨界载体,“优伴”其实充当了一个将广播听众转化为产品用户、又将产品用户转化为广播听众的工具,它所搭建的是三个相互联系的开放式生态圈:第一,硬件生态圈,除了手环,各生产商还可以针对“优伴”研发更多相关配套产品;第二,软件生态圈,围绕手环等产品,可研发更多相关配套软件;第三,服务商生态圈,包括媒体和商家在内,任何合作方都可以借助“优伴”APP有一个自己的专属页面。未来,依托于广播的各项优势,打造一个包括传统电台节目收听、移动端音频供给、个人应用、本地化服务、社交分享与社群活动、线下体验等在内的“生活形态圈”,可能是广播深度触达听众的最终方向,而诸如“优伴”这种开放式平台的搭建不失为一种很好的突破口和尝试。

三、建设以互动为中心的短音频社交分享平台

图2 “优伴”主界面

图3 “优伴”右拉后的实时广播模块

早在门户网站兴起后,文字就完成了其互联网化;视频网站的活跃,则昭示了视频的互联网化。相比较而言,音频是直到今天都未能被充分互联网化——或者说,是被互联网化的程度最低的一种形式。

目前,类似Twitter、Facebook、Instagram、微博这类社交媒体应用都是通过短文字、图片、链接或短视频“刷”新鲜事的方式吸引用户,而相比之下,音频的特殊形式好像不容易被以类似方式“浏览”。然而,这并不能说明短音频就没有被分享的价值。为解决这一问题,纽约公共电台(New York Public Radio,简称WNYC)打造了一款新工具audiogram,它的主界面操作简便,主要是为用户提供自由录制音频的功能(如图4),录制结束后,用户可以将录制好的音频文件保存下来,还可以视频化的形式将其分享到Facebook或Instagram(如图5),播放时会出现可视化声波。借助这种方式,WNYC摘取了其广播节目《The Christie Tracker》中一段主持人朗读的有关共和党辩论的搞笑段子放在Twitter上推送,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这对我们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启示:传统广播电台的音频资源非常丰富,一些在正式节目中被剪掉或不适合播出的内容,或者其他针对社会内容的音频,都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在社交媒体上与用户分享,从而拓展电台本身的受众群。2015年2月,WNYC还推出短视频分享应用Anchor(如图6),类似于Facebook、Twitter、微博,Anchor上的内容大多都是用户自制短视频,可分享、点赞、评论,而评论也是音频形式,这种新鲜的方式对用惯了图文和视频的用户来说颇具吸引力。

在我国,与Anchor类似的平台是湖南台于2014年12月初推出的音画互动社交应用“吐鸦”。用户在该平台上传图片的同时可以用声音标注说明,语音也会自动转化为文字,浏览该图的人可通过音频方式进行评论,以丑萌小图标显示,点击即可收听,并且小图标还能按照评论者的意愿摆放到图片的任意位置,对原图进行二次修改涂鸦。③(如图7)该平台的潜力在于:声音元素可以无限丰富,而语音吐槽图标也可以根据用户喜好不断添加。也许,类似以互动为中心的短音频社交分享平台只是传统广播的音频互联网化尝试中一个小小的切口,未来还将不断出现更为丰富的形态。

图4 :audiogram主界面

图5 :audiogram分享界面

图6 Anchor主界面

图7 “吐鸦”主要功能展示

四、建设以车载终端为中心的智能音频跟踪平台

手机终端是当前各大新旧媒体和各产业的必争之地,但最能体现音频独一无二优势的却是车载终端。从传统盒式磁带到CD播放机、MP3/4、车载收音机,车载音频的形式也随技术发展不断变更。2012年,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ationalPublic Radio,简称NPR)推出汽车专用APP,成为第一个应用福特汽车的同步应用程序连接技术(SYNC APPLink)的广播媒体。④与此同时,宝马公司互联驾驶(Connected Drive)也与我国百度公司合作,在其新款汽车中推出车载音乐应用程序“百度ting”,汽车与智能手机整合为人们提供服务的可能性让汽车厂商和广播机构都开始重视起“车联网”这一未来的新兴市场。

最令人瞩目的是苹果公司与谷歌公司的合作,两者推出低成本的“映射”模式,即“以CarPlay、Android Auto等外部介入系统取代车厂自带的娱乐服务功能,以智能手机为载体,通过数据线、蓝牙或WIFI的方式连接到汽车之后,将内容投射到车内显示屏中”⑤。在这种模式中,智能手机可以为车载系统提供操作系统的支持。2014年,谷歌公司还与通用、奥迪等多家汽车公司联合宣布成立“开放汽车联盟”(Open Automotive Alliance),以将其开源系统Android应用于汽车领域。2013年1月,美国第一大商业广播电台运营商清晰频道⑥在通用汽车上安装iHeartRadio车载版APP;“2014年,美国iBiquity数字公司在奥迪等15种车型中启动‘艺术体验项目’,覆盖650家广播电台;美国最大的卫星广播公司天狼星广播公司(SiriusXM)不仅重视车载预装,还将二手车市场作为主打市场,并对已经拥有汽车且装有车内广播的用户推出特约版本的服务合约”⑦。

在我国,随着汽车产销量的增加、基础通信网络覆盖范围的扩大以及车联网被国家列入重大专项,车联网布局也快速起步。2015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与福特汽车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其丰富的权威、正版音频内容将入驻福特全系搭载APPLink的车型,共同为车主打造全新车载连接音频体验;2016年4月,两家共同发布Applink?SYNC3版中国广播客户端。此外,多听科技的“车听宝”(以智能手机为中介实现)、喜马拉雅的“随车听”(以汽车点烟器实现)、考拉FM的“考拉宝”(车载智能音箱)等也都是车联网的有益尝试。

鉴于服务于用户移动收听的特殊收听状态,车载端的广播新媒体平台不仅要专注于节目内容,还要专注于汽车用户的互动体验,打造跨平台的用户行为库,根据用户的移动化行为和路上需求设计内容及产品的功能、服务和交互方式,一方面要使其内容真正符合用户的使用场景和需求,同时在用户使用中通过跟踪、观察、记录,进一步挖掘并细化其更多潜在需求,如寻找停车位(场)、接送站、等交通灯等;另一方面也要关照产品功能,提供基于声音的车上互动,为用户营造良好的交互体验。

注释:

①“声媒体”时代将全面开启,你的耳朵有福啦[EB/ OL].http://www.vccoo.com/v/e13ed6?source=rss,2015-04-18.

②深圳广电“优伴”智能手环亮相文博会[EB/OL].http:// roll.sohu.com/20140519/n399740734.shtml,2014-05-19.

③张雨忻.声音和画面的结合能有多大想象力?“吐鸦”想做的不仅是“语音吐槽版instagram”[EB/OL].http://36kr. com/p/217952.html,2014-12-18.

④高贵武,赵媛媛.移动互联时代广播媒体的生态与发展逻辑[J].新闻记者,2014(10).

⑤张锐.车联网,传统广播的终结者?[J].声屏世界,2015(07).

⑥2014年9月该频道正式更名为iHeartMedia.

⑦高贵武,赵媛媛.移动互联时代广播媒体的生态与发展逻辑[J].新闻记者,2014(10).

本文系2015年度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媒介融合环境下广播媒体生存空间拓展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GD1532。

(作者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传播学博士)

猜你喜欢
音频广播用户
必须了解的音频基础知识 家庭影院入门攻略:音频认证与推荐标准篇
基于Daubechies(dbN)的飞行器音频特征提取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音频分析仪中低失真音频信号的发生方法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Pro Tools音频剪辑及修正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