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和联合新闻网的新闻报道框架分析

2016-10-26 05:35张苗苗
视听 2016年10期
关键词:凤凰网新闻网波兰

□张苗苗

凤凰网和联合新闻网的新闻报道框架分析

□张苗苗

本文以新闻框架理论为指导,从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两个维度展开,包括报道篇幅、新闻来源、报道体裁、报道基调等基本统计和事件框架、人物框架、意义框架等框架分析统计,对习近平出访波兰过程中的新闻报道进行研究分析,选取凤凰网、联合新闻网这两家不同类型的新闻网站进行对比,探析这两大新闻网站针对“习近平波兰之行”这一事件所建构的媒介图景。

凤凰网;联合新闻网;新闻框架;习近平外事访问

一、绪论

框架这一概念最早源于认知心理学,1974年,社会学家Goffman将其引用到传播情景中,并将框架定义为人们用来认识和解释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认知结构。社会学者Gamson也曾指出,框架的概念应用于新闻文本中是通过特定的符号以表达文本的中心思想,即为“新闻框架”或称“文本框架”。目前,在传播学研究领域,有关框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框架理论的内涵研究、媒介框架的来源研究、媒介报道的内容分析和媒介框架对受众认知的影响这几大方向;具体到新闻框架方面则偏向于“论述”分析、“诠释包裹”分析、“框架清单”分析和“论述结构”分析这四大方面。

对媒介而言,框架即是一种意义建构的过程,台湾学者钟蔚文、藏国仁认为:每一种框架均有类似的结构,分别由高层、中层以及低层环节组成。高层结构重在对事件主题的界定;中层结构包括事件、先前事件、历史、结果、影响、归因、评估等,侧重于文本的结构;低层结构则包括由字、词等组合而成的修辞与风格,即重在文本的表达。此外,框架层次结构的转换离不开框架的选择与重组机制,可以说,媒介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新闻文本的选择与重组来掌握事件建构/呈现的主动权,也借此影响着受众对于事件的认知和解读。媒体或因立场、性质等的不同对新闻事件的解析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试图通过对比凤凰网和联合新闻网对同一事件(习近平出访波兰)所进行的报道来发现不同媒体建构的不同景观。

二、研究设计

本文主要选取了2016年6月凤凰网和联合新闻网对于习近平波兰之行的相关新闻报道进行分析。凤凰网(http://www.ifeng.com/)是凤凰新媒体旗下的集图、文、音视频于一体的综合资讯网站,为主流华人提供优质的内容服务,在全球电视与纸质媒体的网站中排名前列。联合新闻网(www.udn.com)是台湾联合报系的核心网站,旨在向全球华人提供专业的新闻资讯,强调平台性、开放性、互动性和多元化,目前已成为中文网络电子报的大宗。

2016年6月17日至21日习近平主席对波兰进行国事访问,凤凰网和联合新闻网都对此事件进行了报道,本文拟从两大角度对相关新闻报道进行分析:在内容方面,分别从新闻来源、消息来源、报道体裁、报道基调进行基础统计并展开论述;在话语分析方面,则从事件框架、人物框架、意义框架着手分析。

三、框架分析

(一)报道框架基础分析

本文主要选取了凤凰网和联合新闻网在2016年6月15日至30日之间,全文含有“习近平”“波兰”等关键词的报道作为总样本。最终统计两大网站的相关报道,凤凰网共计112篇,联合新闻网共计31篇;凤凰网的报道主要分布于大陆版、国际版和财经版,联合新闻网的报道则集中于两岸版。

新闻来源主要包括原创(标明凤凰网、联合新闻网)、报纸(含网络版)、通讯社、广播电视(含网络版)及其他,指的是新闻报道的提供者。由于新闻事件的特殊性,在凤凰网的报道中,有关习近平主席应邀对波兰进行国事访问的新闻来源以通讯社、报纸和广播电视居多,三者所占比例均匀,合计约为80%。其中,通讯社信息以新华社、中新社为主,报纸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及《新京报》(包括网络版)为主,广播电视则以央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央广网为主。此外,凤凰网有17篇原创报道,约占15%;来自其他网络媒体的相关内容,所占比例较小。相比较而言,联合新闻网相关报道的新闻来源较为简单:除了3篇原创报道外,其余均为通讯社和报纸所提供的内容,两者比重大致相当;通讯社为中央社供稿,报纸则以《经济日报》和《世界日报》为主。

消息来源主要包括政府部门及官员、专家学者、媒体记者、外媒及其他,指的是新闻内容的提供者。凤凰网有关习近平主席波兰访问的相关报道中,以媒体记者撰写的新闻稿为主,所占比例在65%左右;来自于政府部门及官员、专家学者和境外媒体的报道各有10篇左右;还有少数几篇佚名文章。由于联合新闻网的相关报道总量本身远少于凤凰网,消息来源也更为单纯,90%以上的内容均为媒体记者撰写,只有少数几篇文章来源于专家和外媒。

报道体裁主要分为纯新闻(消息和通讯为主)、特稿、评论、图片新闻、视频新闻五大类。在报道体裁方面,凤凰网呈现了以纯新闻为主的态势,约为60%,图片新闻和视频新闻也各有11篇,针对国家主席出访的相关评论文章约有8篇,还有少量特稿。而联合新闻网未出现图片新闻和视频新闻,特稿和新闻评论仅有5篇,其余均为纯新闻。

报道基调是相关新闻报道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提炼,常见的有四类:正面——文章以肯定、鼓舞为主;中性——文章无明显倾向、偏向中立;负面——文章中存在否定乃至批评的话语;混合——文章中兼有正面基调及负面评价。作为国家外事活动,习近平主席出访波兰的新闻报道有其特殊性,凤凰网呈现出了以正面、中性报道为主导的现象:正面报道多赞扬习近平主席出访的重大意义,如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国家形象方面的积极效果;中性报道则为客观中立地报道习近平主席出访的规划及安排等方面的消息;只有3篇带有混合性质的文章,援引自外媒。相比较而言,联合新闻网的报道基调与凤凰网差距较大,虽然中立和正面性质的报道所占比重超过了60%,但也有9篇负面报道。(见表1)

表1 两大新闻网站的报道基调对比

对比可以发现,联合新闻网对“习近平访问波兰”的关注度远没有凤凰网高,当凤凰网采用大篇幅报道此事件时,联合新闻网仅在“两岸”的“即时新闻”进行了简要报道。凤凰网的信息源多样化且体裁丰富,联合新闻网则相对单一。两大网站的报道在报道基调上差异明显,虽然均以客观和正面为主,但凤凰网未出现负面报道,联合新闻网则在“关注人权”“越侨示威”“战略难度”等方面进行了负面性质的报道。因此,凤凰网和联合新闻网的报道文本框架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报道框架话语分析

凤凰网和联合新闻网关于“习近平访问波兰”报道的“事件框架”,主要是从“议题”这一角度展开讨论,通过分析媒介报道的议题选择和所持的立场来对此事件进行解读。(见表2)

表2 两大新闻网站对“习近平访问波兰”的议题框架

根据图表显示,两大网站所关注的议题存在明显差异:凤凰网的报道多从“国家关系”展开,以“经济金融”切入,关注多方面的内容;而联合新闻网的报道则从“经济金融”展开,以“国家关系”为辅助,进而形成较为完善的议题框架。由此可看出,对于“习近平访问波兰”这一事件的报道,凤凰网的报道议题整体凸显了合作交流的宏观导向,所采用的“事件框架”是:这是中国开展的友好访问活动,其主要目的是谋合作促发展,两国对此均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联合新闻网则直面热点议题,如“一带一路”,所采用的“事件框架”则是:习近平的出访活动有利于深化中波关系,中国试图通过波兰等国打开欧洲大门,但存在一定的难度。

本文关于“习近平访问波兰”报道的“人物框架”,主要结合代表人物形象和关注者人物形象来进行讨论。通过分析两大新闻网站对习近平本人的形象描述以及对习近平访问波兰的相关人员的描述来建构“人物框架”。对于习近平本人形象的建构,凤凰网和联合新闻网差异不大,均以中立描述为主,正面描述为辅,而有关的负面描述基本可忽略不计(联合新闻网的负面报道无关乎领导人形象)。而考察关注者的人物形象需从关注者类别和形象定位两方面出发,两大新闻网站的报道中存在的关注者主要有中国政府官员及知名人士、波兰政府官员及知名人士、普通民众三类。凤凰网的相关报道中的关注者形象无负面性质,整体上是中立和正面的形象塑造;联合新闻网的相关报道中关注者形象也无负面报道,但提出了波兰知名人士对中国人权问题的质疑以及越南侨胞对中国的示威活动。在两大网站的报道中,都相对客观地呈现了中国领导人的形象,也较为直观地描述了领导人所开展的外事访问活动。

对于“习近平访问波兰”议题的“意义框架”,从中国形象和中波关系两个角度进行考察,分析凤凰网和联合新闻网对这两个维度的描述,并结合新闻文本来解读新闻框架背后的意义。凤凰网的相关报道中,有关中国形象和中波关系的新闻呈现一致化的态势,高达66%的内容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描述,19%的内容进行了客观的陈述,只有三篇援引外媒的报道存在负面描述,但文章主题依旧带有正面性质,凤凰网的新闻报道呈现了正面的绝对倾向。联合新闻网的相关报道中,60%以上的文章都秉承客观、中立的态度,不赞扬不批评中国的外交活动;22%的文章对中国开拓海外市场的行为表现出了支持;其余的内容则是表达了对中国复杂国情的质疑。可以说,联合新闻网的新闻报道更多偏向中立和正面,但不绝对。由此可看出,凤凰网建构的“习近平访问波兰”这一事件的“意义框架”是:习近平访问波兰顺应时代的要求,体现了日益强大的中国在带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中国与波兰乃至中东欧正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联合新闻网所建构的“意义框架”则是:习近平访问波兰是国家正常的外事出访,中国试图借此加强与欧洲的联系,但中国在欧洲的经济地位如何还有待验证。

四、结语

媒介是千差万别的,媒介的报道也存在差异,网络媒体更是如此。本文对凤凰网和联合新闻网对“习近平访问波兰”这一事件的报道进行简要梳理发现:凤凰网的报道内容广泛、来源丰富、体裁多样;联合新闻网的报道总量较小、来源和体裁相对单一。两大新闻网站所关注的议题较为一致,对“国家关系”和“经济金融”报道量较大,但两者的偏重度不同;两大新闻网站对中国领导人的形象塑造都较为客观,以中立和正面为主导;两大新闻网站在意义建构方面差异明显,凤凰网以正面为原则,鼓励、赞扬态度明显,联合新闻网以中立为原则,不鼓舞但也不贬低。由此可看出,不同性质的媒体由于立场倾向的差异,它们的新闻文本从形式到内涵上都存在差别。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减国仁,钟蔚文,黄爵慧.新闻媒体与公共关系(消息来源)的互动:新闻框架理论的再省[M].香港:香港炉峰学会出版社,1997.

3.孙彩芹.框架理论发展35年文献综述——兼述内地框架理论发展11年的问题和建议[J].国际新闻界,2010(09):18-24.

4.郝伟.框架理论视野下的中美灾难新闻报道[D].华中师范大学,2009.

5.陶建杰.台湾主流报纸对“嫦娥一号”的报道研究——以新闻文本框架建构为视角[C].中国传媒大学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2008.

6.毛亚美.新闻网站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框架分析——以人民网与凤凰网对“7·23动车事故”报道为例[J].新闻世界,2012(01):134-136.

7.史梦诗,唐诗卉.中美媒体“十八大报道”框架分析——以人民网和纽约时报中文网为例[J].新闻世界,2013(03):7-9.

8.范明献.对境外灾难报道的新闻框架分析——以《中国青年报》海地、智利地震报道为例[J].当代传播,2011(02):67-71.

9.罗争光.中美报纸对于“奥巴马访华”报道的新闻框架探析[D].复旦大学,2010.

(作者单位:信阳学院)

信阳学院“传统媒体的‘互联网+’路径研究”项目。

猜你喜欢
凤凰网新闻网波兰
进军波兰
论体育赛事直播画面的可版权性——兼评新浪诉凤凰网再审案
波兰睡眠研究会
凤凰网地域化差异化发展策略分析
在波兰,遇见地下仙境
网络时代
澄清事实 明辨是非——温州新闻网辟谣举报平台建设之探索
图表
凤凰网、新华社共建《暖新闻》栏目
留下关键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