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馒头跑步竟过敏了!

2016-10-27 08:46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朱毅
饮食保健 2016年9期
关键词:儿童期王先生馒头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 朱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儿科主任医师 段渊

吃完馒头跑步竟过敏了!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朱毅

吃完食物过敏很常见,但有一种过敏是吃完东西,再一剧烈运动才发生的,那就特别凶险!过敏体质谨防饭后剧烈运动。

清早六点半,家住天津在北京上班、26岁的王先生,抓起俩大馒头,一边啃一边冲出门,以百米跑的速度赶到公交站,在公交车上啃完了馒头,下车接着又以百米跑速度奔向火车站,还好,紧赶慢赶,好歹没有误了七点半的那趟火车。

到火车上坐稳当还没一会儿,王先生就觉着皮肤发烫、发胀,作为一个资深过敏患者,他很清楚自己要过敏了,吞下去一片息斯敏,不过并没遏制住来势汹汹的过敏症状,不到一刻钟,疹子遍布全身,咽喉甚至有了异物感。

尽管京津高铁只有半小时车程,但熬到北京南站,紧急送到医院时,王先生牙关紧闭、抽搐、休克了。医生好一通抢救,总算活过来了。

久病成医的王先生,按理说对过敏应该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淡定了,但这趟鬼门关,让他心惊肉跳、心有余悸。他十分纳闷儿,差点没了性命的这次过敏,比以往的每一次都凶险,究竟是什么惹的祸呢?莫不成,两个馒头就差点丢了小命?但是,平时吃馒头、包子、馄饨、饺子,都安然无恙,这次到底是怎么了呢?

王先生这种病的名字有点长,叫做“小麦依赖运动诱发的过敏性休克”。吃完小麦粉做的食物,比如馒头、面条、烧饼、面包,紧接着就进行剧烈运动,像打篮球、踢足球、跳健美操、急行军等等,那么在六小时内,身体就可能会有程度不一的过敏反应。轻的,皮肤瘙痒、荨麻疹,还可能喉头水肿、呼吸困难,伴发哮喘;重的,血压下降、晕厥休克,抢救不及时就危及生命。

这种莫名其妙的情形,一百多年前就被西方人发现了,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成了有名有姓的一个病。2009年,在美国过敏、哮喘和临床免疫学会年会上,北京协和医院的大夫首次向世界报告了中国的15例“吃面食以后运动诱发的过敏性休克”病例。

这种小麦依赖运动诱发的突发性过敏,需要两个关键动作连续协同作用才能发生。一个是吃,一个是动,缺一不可,又吃又动,过敏来到。

虽然小麦很常见,但不是只有吃小麦才会发生,虾兵蟹将、酒精、桃子、茴香、马铃薯这些,也可以成为发病诱因。不过还好,只要吃完之后安静休息,还是尽可以放心大胆吃东西的。10岁到30岁左右的男性,最要小心。过敏者中大多像王先生一样,本身就是过敏体质。

就说这个死里逃生的王先生,如果只是吃馒头,不会过敏;如果只是跑步,也不会过敏;如果啃完馒头,不要奔跑着去赶车,而是用饭后百步走的散步速度,优哉游哉去车站,或者叫个出租车坐车去车站,就不会有这惊险一幕。

确诊这个病,需要“食物运动激发试验”这个新标准。不过咱们从王先生的发病已经知道,这试一试的风险,那是相当大,过敏性休克说来就来,艺高人胆大的医生,一般也不做这试验。

食物依赖运动性过敏,虽说发病急,来势猛,但只要做到有所不为,终身不发病也是可以做到的,没必要冒着生命危险去验证。

有所不为不难做到:吃了就别动,动了就别吃。当然,这“动”是有程度限制的,那就是激烈的运动。过敏人群,只要耐住性子,养成习惯,保持相对安静的状态,五小时就安然无恙了。普通人群,也没必要以身试法,在吃和动,动和吃之间,留出一两个小时相对安静的间隔,不为防病,也是养生。

年纪越大,越想吃儿时的东西儿 康素养影响一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段渊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成年人的一些疾病与儿童期的健康有关。如果儿童期能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拥有健康的成长环境,对一生都有着莫大的积极影响。因此,管理健康的意识应该从儿童期开始培养。

儿时习惯差,终生受影响

很多人有这样的感受,年纪越大,越想吃儿时的东西,这正说明,儿童期养成的饮食、睡眠、运动等健康习惯对一生都有影响。具体说,第一,儿童超重和肥胖会给成年期埋下健康隐患。澳大利亚的官方数据显示,儿童肥胖症患者长大后继续患肥胖症的几率高达25%~50%;老年期肥胖的几率更是高达78%。

第二,儿童不按时睡觉会导致睡眠剥夺,限制大脑吸收和保存新信息的能力,对智力发育带来消极影响。这种不良作息习惯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不良影响。

第三,心理创伤、家庭争吵等不良成长经历可能增加孩子抽烟、饮酒等行为,影响成年健康。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研究则表明,童年不良经历能预测一个人在44岁时的身体劳损状况——不良经历越多,劳损状况越严重。

儿童健康素养都有啥

如何过得更健康是孩子必备的生活技能,掌握好了必将受益终生。可很多家长对孩子健康习惯的培养还不够,也不知道儿童健康素养都有什么,孩子自然也不知道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健康的。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印发的新

版《健康素养66条》中,专门有针对儿童健康素养的条目,包括:加强看护和教育,避免儿童接近危险水域,预防溺水;通过亲子交流、玩耍促进儿童早期发展,发现心理行为发育问题要尽早干预;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培养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预防近视、超重与肥胖,避免网络成瘾和过早性行为。每个家长都

应该对照这些基本要求管好孩子。

今年两会上,有政协委员提出要着力培养少年儿童的健康素质,包括加大体育成绩在升学分数中的比重;根据孩子不同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培养好习惯,养成乐观向上、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这些都应该引起学校的重视。举个例子,英国中学开设健康烹饪课,让孩子学习健康菜谱,毕业前会统一考核,以此培养健康的饮食观。

家长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健康习惯

家长管不了孩子一辈子,但是好习惯却能“管”好孩子一生的健康。所以,家长能给孩子的最好礼物就是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上,由于儿童时期的口味和饮食习惯会影响一生,家长应当让孩子多吃新鲜果蔬、少喝甜饮料;带孩子逛超市时,告诉他们哪些食物是健康的,哪些食物不能多吃。

生活习惯上,家长要树立好榜样,和孩子一起锻炼,共同养成好的健康习惯。还要按时作息。上海市曾调查过孩子眼中的成人最不健康的行为,包括抽烟、喝酒、随地吐痰、打牌、不锻炼、乱扔杂物等,家长都要引以为戒。

健康习惯上,家长应让孩子学习一些具体的健康卫生常识和食品安全知识。随着年龄增长,家长还应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教会他们如何合理减压及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

猜你喜欢
儿童期王先生馒头
不速之客
医疗卫生服务利用在儿童期逆境对中老年健康影响间的中介效应
“馒头办”没了吧?
买馒头
大学生儿童期受虐与攻击性、自尊的关系*
半个馒头
伴儿童期忽略的抑郁症患者前扣带回氢质子波谱对照研究☆
WONCA研究论文摘要汇编——儿童期语言技能与成人读写能力:29年跟踪研究
寻狗启事
见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