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婆,改变世人穿衣风尚

2016-10-27 08:46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副研究员吕文利
饮食保健 2016年9期
关键词:棉布椎弓棉花

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副研究员 吕文利

黄道婆,改变世人穿衣风尚

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副研究员吕文利

黄道婆,又名黄婆或黄母,松江府乌泥泾(现上海市华泾镇)人。

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由于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以及推广先进的纺织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被后世称为布业的始祖。

事实上,真实的黄道婆史书记载较少,关于她的出生和幼年情况,以及她作为童养媳被公婆和丈夫虐待的经历,很多都是后来人的杜撰。但是,她从海南学习纺织技术,并将这种技术改良后传播到中原地区,在这其中做出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到了清代,黄道婆就被尊称为布业的始祖。

流落海南

13世纪中叶的南宋末期,天下纷乱,松江府(现上海)东部50里地一个叫乌泥泾(现上海华泾镇)的地方,一个女婴呱呱落地,她就是黄道婆。

黄道婆后来流落到海南地区,当地的黎人正是以织布为生,并拥有高超的技术。当时的文献记载海南岛,说岛上的“夷人”没有城郭,以木棉为毯。黎人妇女不事桑蚕,从小就学习织布技术,所织棉布,以花多为胜,横着数有120朵花的,就是上品了。

黎人女工还会根据内地人的喜好,特地织出一些图案,深受商人欢迎。其中,“匹幅长阔而洁白细密者”叫慢吉贝,“抉幅粗疏而色暗者”叫粗吉贝,还有一种“绝细而轻软洁白,服之且耐久者”,是棉布中的上等品。由此可见,经过黎人妇女的巧手,当时海南的棉布已经有非常丰富的种类了。

黄道婆到了海南岛后,被黎人所接纳。课文里说黄道婆在海南与人为善,求知好问,黎人都愿意帮助她。但其实,黎人的纺织技术是“传女不传男,传内不传外”的,因此,黄道婆要想学到技术,想必也是自有一番人生曲折。

经过30年的勤学苦练,黄道婆完全掌握了先进的纺织技术,思乡的愁绪渐渐涌上心头。她向从远方回来的人打听家乡的一切,对父母乡亲的思念日甚一日,愁绪渐长,白发渐染。终于在1295年左右,黄道婆搭上了一条海船,回到了故乡乌泥泾。

2016-02-14 08:41:42《环球人物》杂志分享:乌泥泾土地贫瘠,加之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为了谋生,很多人漂泊异乡,黄道婆便是其中一个。她在少年时就坐船沦落崖州,以当时的航海技术,可以想见,经海路到海南必然经历了九死一生。

改良纺织技术

这个时候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朝代已经从宋改成了元。当时,元朝的第一位皇帝忽必烈刚刚去世,他的孙子铁穆耳继承了皇位。忽必烈在位时,提出了“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的农本思想,并在棉花在长江流域大面积种植的情况下,于1289年设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木绵十万匹”。

黄道婆的家乡乌泥泾有8000亩贫瘠土地,乡民们正苦无出路,此时恰好对土地要求不是很高的棉花传入进来,又逢朝廷政策支持,他们意识到,棉织品必将大行于世。这不仅仅因为棉布有更好的舒适度,还因为随着人口的增加,良田都被用来种植粮食了,麻的种植势必减少,所以大量种植棉花是有利可图的事情。

棉花虽然有了,但江南地区的纺织技术却很落后,既没有去除棉籽的踏车,也没有弹棉花的椎弓,大家只好用手剖剥去籽,效率极低。正当大家着急的时候,黄道婆“从天而降”,带回了先进的技术,解了燃眉之急。

黄道婆在棉布纺织的三道关键工序上进行了改良,即去籽、弹松和卷筒。在去籽上,她推广改进了踏车。黄道婆的踏车由铁、木二轴组成,铁轴比木轴直径小,转动起来速度也不同。使用时,一个人向铁木二轴之间的缝隙喂籽棉,两个人摇二轴的曲柄。

当籽棉经过两轴时,被两轴挤轧,棉籽落于内,而棉花落于外,这比手剥棉籽的工作效率要高好几倍。这项技术比国外的轧花机要早好几百年:1793年美国人惠特尼发明的轧花机原理其实和黄道婆的踏车一样,都是通过分离室上的窄缝清除棉籽。

弹松就是我们俗称的弹棉花,在这道工序上,黄道婆把沿用多年的小弓改为大弓,弓身由一尺半长改为四尺多长,弓弦由线弦改为绳弦,将手指拨弦变为棒椎击弦,因此又称这把弓为椎弓。椎弓上一截长而弯,下一截短而劲。弹松时,先弹击下一截弓,用以弹松棉絮,之后再用上一截弓弹击,用以弄松纤维,除去杂质。用椎弓弹松,一天可弹棉花六七斤。

在卷筒上,黄道婆也有创新。她用一尺多长的无节细竹条,把熟花(已弹好的棉花)搓卷成八九寸的棉条,这比原来“一把抓”式的做法也高效得多。

棉花处理到了这一步,才可以用于纺纱。但当时纺纱机械也很落后,一般用的是单锭手摇车,三四台这样的车才能供上一台织布机的需要。于是,黄道婆又实地调研,开动脑筋,发明了三锭脚踏纺车。这种纺车脚踏的劲头大,还让使用者腾出了双手握棉抽纱,同时能纺三根纱,速度快、产量多,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织机器。

三锭脚踏纺车,收藏于上海徐浦大桥附近的黄道婆纪念馆。

在织造方面,黄道婆在“错纱”“配色”“综线”“挚花”等环节上加入了自己的设计。她根据当时人的喜好,制作出折枝、团凤、棋盘、书法等各种图案的棉布,仿佛画上去的一样。总之,经过黄道婆的技术纺织出来的布匹,不但快而且好,很快就供不应求,“乌泥泾被”成为当时的“驰名商标”,名扬天下,有人甚至总结说是“松郡棉布,衣被天下”。

1330年,黄道婆去世,当地人民为纪念她的贡献,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还特意为她立祠,每年都去她的墓前祭祀。后来,松江府一度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黄道婆自是功不可没。

2016-02-14 08:41:42《环球人物》杂志分享:乌泥泾土地贫瘠,加之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为了谋生,很多人漂泊异乡,黄道婆便是其中一个。她在少年时就坐船沦落崖州,以当时的航海技术,可以想见,经海路到海南必然经历了九死一生。

后世的传说

黄道婆的技术发明不但在江南一带传播开来,还通过丝绸之路传到国外,如椎弓就在15世纪传入日本,被日本人称为“唐弓”。元代诗人王逢对黄道婆的功绩很感慨,写了一首诗来赞美她:“崖州布被五色缫,组雾紃云灿若草。片帆鲸海得风回,千轴乌泾夺天造。”流传在上海一带的儿歌也是对黄道婆功绩的一种记录:“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两匹布。”

位于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内的黄道婆纺纱壁画。

但几百年来,关于黄道婆的文字记载也就是这些了。一直到了民国时期,因为落后挨打,“民主”和“科学”成为知识人高举的大旗,大家要在中国历史上寻找现代性和代表性人物,于是,黄道婆又被重新发现和阐释,并成为中国具有科学贡献的先进人物代表。

1937年,黄道婆的故事被编入民国小学《国语》课本:“道婆携种回江南,实行移植在田间。一人传十十传百,江南农家学种棉。道婆功劳自不休,至今人人还纪念。”到了20世纪50年代,有人又在史料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创造出了后来人们熟知的黄道婆的传奇故事。

虽然历史上的黄道婆不如民间传说般传奇,但她在棉花的加工、纺纱、织造等环节所做的创新和发明,的确为江南的经济成长创造了新的增长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社会的需要促进了黄道婆的创新,而黄道婆的创新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最终掀起了美国著名历史学家黄宗智教授等人所称的“棉花革命”(黄道婆之后中国人开始大量使用棉布,并最终影响了手工业、农业的发展)。

黄道婆的发明创造,使棉布成为物美价廉的东西,再也不是只有上层人士才穿得起的奢侈品。从此,人们的穿衣风尚为之一变,棉织物成为后世的主要穿着用品。而黄道婆,也被记在童谣和课本里,成为中国科技史上为数不多的女性代表。

猜你喜欢
棉布椎弓棉花
棉花是花吗?
棉花
2019年2月我国棉布出口量同比下降34.18%
棉布情怀
米染染的碎花棉布裙
椎体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单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老年性胸腰段椎体骨折的远期疗效比较
后路椎弓根钉棒复位内固定+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
包在棉布里的雪糕
心中的“棉花糖”
浅议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