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活力焕发,学生个性飞扬

2016-10-29 18:13陈小真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24期
关键词:传统教学讨论质疑

陈小真

摘 要 做为一名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会发现在基层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依然屡见不鲜,教学上大多还是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师写生抄,这与新课标所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和教学模式背道而驰。新课标下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基层语文教师必须彻底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全新课堂观。本文就结合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上的不足,从以下三方面谈起:(1)让学生插嘴;(2)让学生讨论;(3)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传统教学 课堂教学 插嘴 讨论 质疑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是每个教师尤其是基层教师的职责所在。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与发展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它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改变了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的局面。本文笔者想结合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上的不足,来谈谈新课标下如何使课堂焕发活力,让学生个性飞扬的几点粗浅认识。

1正确看待“插嘴”,点燃灵感火花

想信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会遇到学生“插嘴”的现象。如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都很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却有个性较张扬的学生突然“嘣出”一句让人意想不到的话,引得全班学生要么目瞪口呆、要么哄堂大笑,把我们教师已设定好的教学情境给破坏掉;又或者学生在解答问题时,个别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的想法或答案说出来。这令很多教师很反感,对这一类学生有的教师不予理睬,继续按自己的教学套路上课;有的把他们看成是故意捣乱课堂,勃然大怒,批评指责;有的是用严厉的眼神制止。殊不知这些做法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造成师生关系不融洽,令学生丧失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破坏了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等来进行思维。”当课堂上教师讲的内容与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接近时,学生就会有“插嘴”的欲望和冲动。记得我校一名语文老师在上“作文如何选材”的公开课时,说了句:“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生活,作文材料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数不完。”话音刚落,一个较调皮的学生突然插嘴说:“不对,老师,在我看来作文材料就像流星一样,让人难以捉摸。”听到这个学生这么新颖又生动形象的比喻,教师开始有些惊讶,随之投以赞许的目光,学生们也给予了热烈的掌声。这让我对学生课上的“插嘴”有了新的认识:其实课堂上学生“插嘴”大多是积极思考、个性飞扬、思维活跃的体现,是最真实的、有意义的,是学生灵感的源泉。

因此,课堂教学中不要对学生的插嘴有过多的限制,秩序井然的课堂不一定有利于知识的传授,相反会制约学生的创新思维,这要求我们教师应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理念,学会等待、聆听,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设计有效的小组讨论形式,调动探究热情

伴随着课改的深入,语文课堂教学在不同时期也有自己的流行色。原先的“串讲加解释”因“满堂灌”遭抨击;后来改为“问答式”,又因有“逼问”之嫌被讥讽为“满堂问”;再后来在课上“做练习”又被人们灌上“题海战术”之名。这些教学法从本质上而言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剥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由,使他们被动接受学习,束缚学生的个性发展。

当下新课改的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诗经 卫风》中指出“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记》中也提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现在课堂上也流行起分小组讨论进行合作学习,这种新的教学理念的确有许多的优势。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间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增强了合作意识,更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这种小组讨论并非总能顺利的开展,甚至有时课堂会一片混乱,教师对课堂失去控制。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过分夸大小组讨论的作用,对小组讨论的设计不够恰当,认为只要把讨论的问题交给学生即可,不管小组组合是否合理,问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如教师在上《济南的冬天》时,设计了如下问题:“老舍在这篇文章中描写了那些景物?”这个问题显然没多少思考价值,起不到启发作用。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景物写得很清楚,一看便知,这个问题无需思考便可回答。再如:“济南的冬天美不美?”这种显而易见的问题,不仅无益于活跃学生思维,解决教学问题,反而会使课堂松散,学生注意力分散,给课堂添乱。若能换个问法,结果会截然不同。如“老舍文中有许多亲切优美的语句,同学们能从文中找出一些吗?并说说它们美在哪里?”问题的变化,学生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大家纷纷对问题展开讨论。又如:笔者在教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马的世界”时,开展一个与马有关的知识竞赛活动。首先让学生提前准备材料。上课时,把课堂交给学生,由一位学生来担当主持人,以7人为一小组展开竞赛。竞赛分为四个环节:必答题和抢答题都是与马有关的成语、诗句、谚语、俗语等;竞答题是有关马的几种汉字书写和古代与马有关历史人物或典故;拓展延伸题是随科技发展,交通工具越来越发达,马在现实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它的命运会如何?从中看到了学生探讨问题的热情,各小组成员都争先举手发言,学生学习积极性被调动了,对“马”文化了解更深入。

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应考虑以下四个问题:有没有问题或是不是问题;需要不需要讨论;有没有条件讨论;怎么讨论。只有设计有效的小组讨论形式,才更有助于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3让学生质疑,培养创新精神

传统课堂上,通常是师问生答,师授生受,填鸭式教学,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没有机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导致学生不爱问。甚至有的教师认为一堂课下来,学生没有问题就完成了预计的教学任务,就是一堂好课。其实一节课下来,若学生没有自己的一点想法,没有质疑的欲望,这种教学是失败的。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引导学生质疑相信许多老师在课堂上都用过,诚然质疑的方法有很多,但不一定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在此笔者想再提两种较好的质疑方法供大家参考:一是抓住矛盾点质疑。有些文章作者刻意安排矛盾点,若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共同探讨,更有利于学生对内容的深入理解。如《爸爸的花儿落了》结尾部分有句话:“我是小小的大人。”句中“小小”与“大人”相矛盾,教师可抓住这一矛盾词语引导学生质疑、析疑、解疑。最终明确“小小”写出我的年龄小,毕竟我刚小学毕业才12岁;“大人”突出爸爸的离世,让我突然变得成熟、懂事、要承担家庭责任;二是抓住空白点质疑。在语文许多文章中作者往往故意省略一些内容让读者自己去领会、去想象。如《皇帝的新装》中“那个敢于说真话的小男孩最终结局会如何?”又如《丑小鸭》中“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后命运又将如何?”等等这些文章都是作者精心设计的艺术空白,教师如果引导得当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朱熹说:“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无疑则不进。”爱因斯坦也说过:“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因此,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质疑机会,让他们产生质疑意识,体验到质疑的价值。

总之,新课标下,语文教师必须更新传统课堂教学观念,摒弃“师道尊严”思想的束缚,坚持以生为本,敢于放权,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焕发活力,学生才能个性飞扬。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第1版.

[2] 刘克.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09(11).

[3] 周小山,严先元.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6).

[4] 张楚廷.学会发问[J].中国教育学刊,2003(9):22-23.

[5] 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6).

猜你喜欢
传统教学讨论质疑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慕课结合传统教学对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
试论基层电力市场营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