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国际结算中的风险及防范

2016-11-09 03:35李瑛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24期
关键词:国际结算防范措施风险

李瑛

摘要:中国加入WTO后,必然要应对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发展趋势。对于我国而言,经济发展的规模的扩大,既是前所未有的基于,也是各个领域的考验。首要问题在于,世界经济一体化,必然要涉及到国际结算需求。我国所是用的会计法律及执业规则,以及在银行处理层面,均根据本国国情制定。这无疑将会导致本国金融规则下的会计结果与国际结算的差异性,并对外贸企业造成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因此,本文将对其进行研究,深刻阐述当前所存在风险,以及提出风险的防范机制,希望能够帮助我国外贸企业,在财务管理层面有所建树。

关键词:国际结算;风险;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F740.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4-000-02

全球经济一体化,意味着必须在统一制度下采取相对固定的模式,进行财务的最终结算。这也是在各国财务体系差异化,会计要求存在明显差距时,所依据的必要手段。但是,我国加入到WTO以来,在财务规则的适应上出现了很大问题。大量外贸企业因为存在结算不清晰,最终承担巨额财务风险,例如高坏账率等问题。因此,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必须要对国际结算问题展开研究,深刻剖析制度与环境下,我国企业在国际结算时所存在的风险,并对此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建议,为我国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国际结算的风险分析

(一)汇付方式风险

目前国际交易中,一般采用两种付款模式:一是预付。双方沟通好产品规格后,先行将款项汇入产品提供方账户,再进行后续产品交易;二是到付。在购买方对产品质量抱有疑问,或是双方达成友好交易协议时,会采取货到付款的方式。两种付款方式各有利弊。到付的方式,对于货物提供人而言,无疑存在着一定的运输成本风险。在跨国交易时,购买人拒绝货物会设计物流运输、产品破损等成本风险;而预付的方式,需要购买人先行将款项汇出。风险主要在于当收款人得到款项,并没有履行相关工作时。从我国外贸企业的状况来看,由于国内进口数量过高,显然预付的风险发生几率也会偏高。且预付也可能遭遇外汇管制等一些列的问题。所以,当前汇付方式整体存在着较高风险。

(二)托收方式风险

1.运输方式产生的风险

跨国交易必然涉及到交通运输,目前我国跨境交易运输是以航运和空运为主,铁路和公路运输为辅。而提到运输风险,必然会先想到货物的破损。在受托方式的风险,则主要出现在运输契约层面。首先,购买方需要出示相关文件,用于提出货物的平整,一般是SHPIPER。但是,这一能够直接作为物权凭证的文件,却在很大程度上无法在航空运输中实现,因为,以提升安全性为根本需求,收件人必须填写真实姓名。但是,根据航空采用的“本人”收获模式,又必须准确的收货人姓名所有人进行签收。这不仅影响到收货人,该模式由于不具备赎单功能,也可能被客户自行提走,最终对出售方造成损失。

2.贸易条款产生的风险

贸易条款中也可能产生一定风险。通常情况下,某公司对客户签订一定价格,在采取托收的模式时,该公司必须先行交货,才能够从客户手中获得货款。由于货物已经交托在用户手中,结合银行强制征收能力较弱,客户极有可能采取毁约方式。事实上,客户也可以采取合法的拒收手段,例如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出现破碎、丢失等问题,都会影响到公司能否收到货款。所以,为避免此类情况发生,企业多会采取保险的方式,在遇到货物丢失、损毁、客户拒付和拒收时,企业会根据相关协议向保险公司索赔。从这一状况可以发现,银行不具备强制征收能力,当货物到达客户手中,便可能因拒收和拒付行为,导致企业承担风险。不过,客户实际上也承担货物的运输风险,任何交通工具都有可能造成货物的损毁与丢失。不过,仅从托付行为来看,客户在各层面均占据着主动权。

3.商业信誉风险

交易风险的存在,可以采取其他手段进行制约。例如保险与托收。但是,从托收行为来看,用户对于某些近乎于强制的方法,多抱有一定的敌意。所以,当企业采取托收方式时,用户会因为敌意和反感的情绪,降低对企业的美誉度和信誉度的评价。如此能够说明,虽然企业的商业风险得以降低,并保证了基本的资金回收。然而,其行为本身,会降低忠诚用户对于企业的认可,进而逐步降低自身的销量。

二、国际结算中的风险的问题分析

(一)融资业务操作管理粗放化

融资业务一直是我国国际贸易企业的弱项,仅从结算的漏洞百出,便可窥视一斑。目前,我国能够对国际贸易企业做出支持的商业银行,主要业务形式为本币业务。仅在国际业务层面,人才、能力、效率均存在一定问题。所以,国内商业银行大多为发展国际贸易融资。所以,在相对合理的国际贸易融资需求出现时,银行的受理效率,综合管理成果,均不能达到国际水平。甚至一些银行因未开设相关部门,在国际贸易融资上采取交叉管理,整体管理体系不够完善,且不具备构建风险防范体系的能力,导致银行与企业需共同承担风险。

(二)涉外单据审核制度的缺陷

改革开放至今是三十余年中,国内金融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为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原有专业分工体系,仍旧一直持续至今。所以,在涉及到的国外业务的金融类问题时,均有中国银行统一进行办理。可是,改行在涉外交易的处理经验存在不足,而且审核制度存在着明显缺陷,对于程序较为复杂的事项,难以准确通过审计而降低风险。由此可以发现,中国银行所存在着诸多问题,不仅导致未能够对国家贸易企业的国际结算有所帮助,最终甚至可能因为审核问题,而让经营企业承担高昂风险。

(三)风险预测机制不健全

收益与风险并存。任何企业想要在经济交易中获得较高的收益,都必须要承担相应的风险。不过,从财务层面来看,风险是能够进行一定程度规避的。从我国规模较大的企业来看,很多企业都建立了风险预测机制,并建立风险紧急处理体系。但是,国际贸易的财务风险,涉及到的国际结算问题,导致其不能够再完全依托于自身进行风险管理。同时,国内银行在风险管理,预警及反馈系统的构建,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当汇率放生变化时,必然会严重影响企业收益。对于银行本身而言,汇率变化不足,或可能影响企业业务的开展与推进。

三、国际结算中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健全风险调查和反馈制度

提升国内银行的灵敏度,有效察觉汇率和商品市场变化,协助对外贸易行为督促资金回收,合理控制资金流性,并有效构建风险防范体系。显然已经是我国银行就国际结算需求,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此需求:首先,构建风险调查机制,充分剖析风险问题,结合风险状况的发生,有效降低风险发生几率;其次,建立风险评估及预测体系,对汇率风险、结算风险合理的预测,保证企业委托项目的顺利实现;最后,确立反馈制度。对察觉到的资本市场信息,以较快的速度进行反馈,从而避免风险发生时,银行难以在较短时间内消除影响。

(二)完善涉外单据审核机制

有效处理涉外单据,是国际计算风险防范的必要措施。涉外单据会涉及到财务问题,同时也与国际资本市场的变化息息相关。若银行仅从财务层面开展管理工作,必然难以有效满足相关需求。具体实行的方式为:首先,实现调查机制,充分获取环境下的风险因素;第二,构建多层审核体系,以多层级、多层面的审查方式,保障结果的准确性。

(三)建立完善的信用信息管理系统

信用管理系统是国际结算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但是,不能够完全以国内银行为主导。对此,可采用联合国际银行,对全球各类外贸企业构建信用体系,并对企业的信息进行管理,从而在信息管理层面,实现对国际结算风险的控制。而信息管理系统,也可以作为重要的国际贸易企业名录,交易双方能够确保对方资质与资历,从而更好的考察交易对象。若企业存在信用问题,也能够避免后续问题的发生。

四、结语

当前国际结算中,主要存在汇付方式风险和托收方式风险。在国际结算中,风险的防范主要存在、融资业务操作管理粗放化、涉外单据审核制度的缺陷、风险预测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需要在健全风险调查和反馈制度、完善涉外单据审核机制、建立完善的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等方面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谢源虎,邱萍.国际结算中的风险防范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15).

[2]蒋晓影.进出口业务中主要的国际结算方式风险及防范[J].中外企业家,2015(08).

[3]商钰哲.国际结算方式的风险因素与防范对策[J].中国市场,2015(16).

作者简介:李 瑛(1980-),女,汉族,河南原阳人,河南财政金融学院,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猜你喜欢
国际结算防范措施风险
网络支付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网络监听的防范措施
PPP项目中的常见风险识别及防范措施
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结算》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和改革
煤矿井下测量的常见问题及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