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高校金融人才培养研究

2016-11-09 05:36王丹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24期
关键词:金融专业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

王丹

摘要: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对专业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需求也日益增长,这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在结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背景基础上,分析了互联网金融领域人才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为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提供了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4-000-02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背景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利用通信网络和技术开展金融活动的模式。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5年以前,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主要体现为互联网为金融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帮助银行“把业务搬到网上”,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的互联网金融业态。第二个阶段是2005年后,网络借贷开始在我国萌芽,第三方支付机构逐渐成长起来,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开始从技术领域深入到金融业务领域。这一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2011年人民银行开始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第三个阶段从2012年开始。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是互联网金融得到迅猛发展的一年。自此,P2P网络借贷平台快速发展,众筹融资平台开始起步,第一家专业网络保险公司获批,一些银行、券商也以互联网为依托,对业务模式进行重组改造,加速建设线上创新型平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现如今,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理财平台、互联网保险、互联网众筹融资、P2P网络借贷、互联网信托等业务迅速发展。有专家估计,2016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市场规模将达17.8万亿,未来五年行业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4.67%,到2020年预计将达43万亿。

二、金融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对金融人才有更多的需求,据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和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联合课题组于2016年1月8日发布了《中国互联网金融人才体系建设研究报告》,报告中指出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而人才短缺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互联网金融短时间内迅猛发展导致专业人才需求迅速增长;另一方面是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既需要具备金融理论知识,又需要对互联网有深入的理解,复合型人才的稀缺性已成为人才供给方面的主要特征。

目前互联网金融公司对三类人员需求比较大,“第一类是技术人员,包括PC端、移动端研发和产品等;第二类是金融人员,主要负责数据量化分析、金融产品设计、金融建模等;还有一类需求最大的就是运营人员。

互联网金融的优质人才既要懂得金融产品与业务的相关知识,又要具备互联网的思维与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的金融人才。集金融知识、网络信息技术、数据分析、风险控制、市场营销和法律知识等多种知识技能于一体的人才将是互联网金融领域内未来急需的人才。

三、现行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中现状与问题分析

1.人才培养模式滞后

《中国互联网金融人才体系建设研究报告》的课题组经过调研发现,我国少部分高校开设了互联网金融方向的学历教育,但本科阶段的教育数量很少,硕士阶段的教育大多以培养企业高管为主,且培养费用较高,覆盖面较窄;缺乏完整的配套教材、培养周期长成为制约高校培训效率的主要因素。

很多学校并没有明确提出金融学专业学生所需达到的基本能力及素质目标,人才培养目标仍定位于传统金融行业。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在颠覆传统金融业务经营运作模式的同时,更会催生新型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及工作岗位。为了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避免金融类人才培养目标与金融行业发展的脱节,人才培养目标需重新定位。

2.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未能跟上金融业的新发展。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围绕传统金融理论及业务,同时定位于培养传统金融业务人才,导致我们的教学内容与现实需要严重脱节。基于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需要对金融专业课程进行优化与调整,将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新知识进行融入,通过全新课程体系的搭建来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确保所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行业发展之需。

3.教学内容陈旧

目前金融专业的教学内容以传统金融知识为主,而对一些互联网金融方面新的内容少有涉及,例如:支付方式已经不仅是传统的结算由商业银行来完成的支付,第三方支付已经普及;不同于传统的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融资模式,互联网金融开辟了包括P2P 网络借贷、网上众筹融资等多种融资模式;另外,还有基于互联网的金融产品的销售渠道及获取方式、互联网货币、互联网金融监管等等。因此,必须与时俱进,将互联网金融的相关内容纳入到金融学专业的教学内容中。

4.教学方法相对落后

传统的金融学教学采用理论教学为主,并辅以较少的案例分析和实务操作,由于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大多都是理论教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为主导,学生较为被动的听课模式。而且在传统的金融学专业教学中,实践和实训教学模块相对封闭单一,如使用模拟证券投资软件进行模拟炒股,或者在银行、保险、证券公司实习,实验教学方面很多时候是形式大于实质,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5.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很多高校的金融专业教师是直接从学校毕业到讲台,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出现教师队伍年轻化、学历高、有专业资格证书,但社会实践经验严重缺乏的状况。这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十分不利的。可见,现阶段金融专业严重缺乏既具备的广博的理论知识、又具备丰富的实战经验的双师型教师。

四、人才培养建议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基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我们应该以当前金融环境和社会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对岗位要求的分析来确定知识能力要求,将“互联网”思维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当中,从而达到培养兼具统金融的专业知识和互联网思维模式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2.调整专业课程设置

为了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专业课程设置要要基于工作岗位的任务、项目要求,设计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三方面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既掌握金融基础理论知识,也要掌握网络金融存贷业务、产品营销、客户理财等业务操作处理专业技能。除了一些传统的金融专业课程外,还可以开设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分析、互联网金融产品设计、第三方支付及风险控制、众筹案例分析、P2P网贷案例分析等互联网金融课程。并且除了理论课程之外,还可以设计项目实训,以真实的职业活动实例做训练素材,通过训练项目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3.创新教学方法

对于不同的教学环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案,理论课程以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和案例教学为主,实践课程以角色扮演、项目演练、模拟操作等为主,另外开展专业讲座、企业参观、技能竞赛、创业竞赛等多种教育形式。

4.深化校企合作办学

加强校企合作,譬如积极与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等开展合作。一方面,鼓励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丰富工作经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给学生搭建良好的实习平台,让学生在企业参与金融实践,培养能力、积累经验,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对接;并且,邀请企业资深人士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教材的编写等等。在校企合作方面,不少学校已经着手进行,例如2014年湖南大学与芒果财富进行校企合作,成立了互联网金融研究所,2015年河北金融学院成立了互联网金融特色班,2015年武汉工商学院与武汉利巢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开办互联网金融实验班,这些经验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5.打造实践型教师队伍

互联网金融实践性操作性比较强,为避免教师队伍偏理论而轻实践,难以培养出应用型人才,高校要打造实践型的教师队伍。在引进新教师时必须有3年以上的相关从业经历,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适当公司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来充实师资队伍;并且为校内教师举办培训班、提供挂职锻炼的机会,支持教师到企业进行实习或深入调研考察,了解企业经管管理的实际情况,学习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不妨建立“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的模式,使教师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同时从企业邀请一些业务骨干和资深人士来学校做兼职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举办学术讲座等等,聘用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对于加强学院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红艳.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高校金融人才培养创新探究_以武汉工商学院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5,10:187.

[2]付慧莲.互联网金融环境下高职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科教导刊,2016,20:19.

[3]张静,闫冬,宋冰蕾.政产学研用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为例[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101-103.

作者简介:王 丹(1986-),女,汉族,湖北武汉人,武昌工学院教师(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工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武昌工学院2014年度教学研究重点项目“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民办高校金融类专业建设探究”(项目编号:2014KYZ10)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金融专业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
互联网时代独立学院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优化研究
金融专业对学生就业前景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