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兴“彩庆堂”貔貅狮的艺术形态及文化内涵探究

2016-11-10 06:44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关键词:貔貅舞蹈

赵 颖 (华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万兴“彩庆堂”貔貅狮的艺术形态及文化内涵探究

赵 颖 (华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广东清远清新区龙颈镇万兴村“彩庆堂”貔貅狮为客家文化范围内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其传承历史悠长,影响深远。貔貅狮以貔貅之形,吸收猫、虎动作和岭南传统文化之精粹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舞蹈艺术形态,不仅体现了神灵崇拜和族群认同的文化内涵,而且还承载了客家梁氏族人诸多的美好生活愿景,有利地推动了客家族群社会的发展和中原传统文化与岭南特色文化的融和。

“彩庆堂”貔貅狮;艺术形态;社会功能;文化内涵

“咚咚锵,咚咚锵,三餐麦羹冇餐饱”①根据2013年3月3日访谈当地人的口述录音和笔记记录整理而成。广东清远、阳山一带口音,麦羹就是玉米糊;冇的意思为“无”。,这是旧时广东清远万兴村人合着貔貅狮鼓点编排的顺口溜,一直流传至今。从前贫困、单调的乡村生活中,貔貅狮成为万兴村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万兴村地理偏僻,位于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龙颈镇,四面群山环绕,中间为一片开阔陆地,进村仅有一条狭窄的水泥道路,村里有梁、罗、温三姓人家,梁氏祖先因躲避战乱从中原南迁至南雄珠玑巷②珠玑巷,位于广东省南雄县城北部偏东,在323国道南雄至江西大余公路9公里处的沙水村。该巷南起驷马桥,北至凤凰桥,全长1.5公里,是古代五岭南北梅关古道的必经之路,其古朴风貌犹存。,后定居于今清远滨江山区,祖先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③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的创业精神,开耕荒蛮之地,种植粮食与饲养家畜,繁衍至今已有十五代人。梁氏族人是一支南迁岭南地区、融合当地土著文化的客家民系,在艰难的迁徙途中,他们保存和传承了与命运紧密相连的一种文化载体,即“彩庆堂”貔貅狮表演。

综观国内貔貅舞研究现状,笔者发现舞学界涉及这方面的成果较少,所以对其进行专题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已收集的相关资料有:何清新《基层政府的行为对农村民间舞蹈传播的影响研究——以黄练貔貅舞传播个案为例》,吴妙园、邱伯聪《地方视域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以“舞貔貅”个案为例》,芦迪诗《猫头狮,耍得了威风,卖得起“萌”》,上述文章从个案、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训练的角度分析貔貅舞,对本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笔者希望通过对“彩庆堂”貔貅狮艺术形态、社会功能和文化内涵的解析,做出带有一定探索意义的理论梳理。

一、“彩庆堂”貔貅狮溯源

貔貅狮是对抽象动物的直观模拟,属于动物舞蹈范畴。综观广东民间舞蹈,动物舞蹈几乎占据半壁江山。《中华舞蹈志·广东卷》记载的汉族、瑶族和壮族舞蹈中共有57种动物舞蹈之多,模拟动物类型涵盖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无奇不有。所拟之物综合来看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现实社会存在的动物,如醒狮、舞春牛、鲤鱼舞、舞骆驼、舞鳄鱼、舞蜈蚣、舞蝴蝶、舞骏马、鹤舞等;一类是民间神话传说和人类想象力结合幻化出来的灵异之物,如龙舞、麒麟舞、貔貅舞、舞凤等。作为众多动物舞蹈的一种,貔貅舞显然属于后者范畴。

貔貅舞又名“舞貔貅”、“貔貅狮”、“猫头狮”,形猫似狮,属于客家文化区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形式。广东的貔貅舞多见于湛江吴川、江门、东莞、四会、广州萝岗、增城、清远等地。“据万兴村‘彩庆堂’貔貅狮梁师傅介绍,貔貅狮表演是当地多年的传统,因扁圆脑袋看上很像猫脸,也被本地人称为‘猫头狮’。”①根据2013年3月3日访谈当地人的口述录音和笔记记录整理而成。可见,万兴村表演貔貅狮的历史由来已久,梁氏祖先从北方迁来,同时也将中原文化和表演貔貅狮的传统习俗带入当地,这与貔貅本身蕴含的寓意密切相关。貔貅②民间传说貔貅是龙之九子,曰神兽、瑞兽。作为我国民间神话传说中的五大③龙、凤、麒麟、龟。瑞兽之首,以财宝为食,拥有只进不出、神通广大的特异功能,故象征招财聚宝、驱邪逐恶、交好运的吉祥寓意。

图1.貔貅狮道具

“彩庆堂”貔貅狮是多种寓意奇妙结合的产物。貔貅乃古人通过想象创造的“灵物”,要以其作舞,并无具体动作可供参照,笔者从当地人介绍中得知:“因民间传说猫有“九条命”,故人们将猫视若神明,且忌食猫肉;虎乃“威武、凶猛”的百兽之王;貔貅则是招财、驱邪,三者结合意即“长寿、威猛、辟邪”之象征”④根据2013年3月3日访谈当地人的口述录音和笔记记录整理而成。。梁氏族人定居南粤后,以貔貅之形,吸收猫、虎动作和岭南传统文化精粹,形成了今日“彩庆堂”貔貅狮的表演风格。

从单纯模仿到造型、动作、形象捕捉,貔貅狮的形成开启了人类想象空间的无限可能性。貔貅狮表演是万兴村人的传统习俗,也是其民族心理和审美情趣的直接显现。

二、“彩庆堂”貔貅狮的艺术形态

传承数百年的貔貅狮,既异于北方狮舞,也不同于南方醒狮,虽没有华丽的道具和复杂的动作程式,但其音乐节奏明快激昂,动作潇洒刚健、威武雄壮,舞风诙谐、纯朴、热烈,情感真挚,较完整地保存了原生形态。

(一)逼真生动的道具造型

“貔貅狮”是貔貅狮舞表演的主角,它不仅仅是道具,更是舞者通过动作变化、力度强弱而赋予情感的生命个体。

广东民间舞蹈擅用道具进行表演,尤以大型道具居多,如龙舞、醒狮、麒麟舞、舞骏马、鹤舞、貔貅舞等。“彩庆堂”貔貅狮形状比南方醒狮稍小,造型新颖别致,制作精细考究,色彩艳丽,形象鲜明,舞起来闪转腾挪,威武生动,活灵活现。貔貅狮道具的制作材料有竹篾、木棍、土布、纱纸等,由头、身、尾三部分组成,以头部构造最为复杂,要求竹艺精、画艺精。貔貅狮头骨架由竹篾扎制,内装两根木棍,以便表演时手持方便,再绘上红、绿、黄、白、黑等各种颜色;头顶独角和圆镜,配白色绒毛边与彩色小绒球;身披层层相叠、印有六个“招财进宝”字样的黄色大铜钱的彩色土布,舞起来此起彼伏、丰满灵动;尾部较小,为一个黄色小绒球。整体看上去,威风凛凛,气宇轩昂。

貔貅狮道具比较复杂,制作需耗时半月有余,历经几十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极其考验技艺与耐心,只有技艺高超的师傅才能打造出结实耐用,彩绘精美,工艺细密,栩栩如生的貔貅狮形象。一言以蔽之,逼真生动的道具造型不但增强了貔貅狮的表现力,而且使其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与审美价值。

(二)严谨规范的表演程式

“彩庆堂”貔貅狮的表演场地设置于村前广场,舞台由12个紧密相连的正方形桌子和两条长凳搭建而成,各桌腿被绳子捆绑成一个整体,一条长凳放在台上,另一条长凳置于台后。

据笔者现场调查和梁姓老艺人讲解,“彩庆堂”貔貅狮的组织结构由舞队和乐队两部分组成,舞队是核心,承担动作表演,有貔貅头、尾两人、孙悟空、猪八戒各一人;乐队伴奏,负责烘托表演气氛,伴奏乐器以打击乐为主,由大铜锣、小鼓、釵、小铜锣组成。舞队以貔貅狮的头部动作为主,舞者体态上身微向前倾,脚下前伸、跳跃、屈地等变化丰富;尾部为辅,动作变化较小,舞者体态为上身前鞠90°,双膝微颤,双手紧抓布沿,不停上下煽动“貔貅狮”身体。孙悟空、猪八戒角色没有太多动作,通常跟随貔貅狮前后或左右,悟空开路做一些旋转金箍棒和眺望的动作与造型,八戒殿后悠闲地拖着双腿,边走边晃或坐在一旁休息。除孙悟空、猪八戒按照戏曲装扮外,所有演出人员均统一穿着红色上衣①胸前印“梁”字样,背后印“彩庆堂”字样,字体为黄色。,腰系红色布带,下穿黑色长裤,小腿紧缠白底兰碎花绑带,脚穿白色运动鞋,看上去整洁利索、神采奕奕。

“彩庆堂”貔貅狮拥有一套严谨规范的礼仪仪式和表演程式(详见下列“彩庆堂”貔貅狮的仪式程序分析表)。貔貅狮表演由舞队、锣鼓队、武术队组成,共十人。演出前,整个貔貅狮被平铺竖放于地面,突然鞭炮齐鸣,响彻山谷。貔貅狮头、尾两人和八戒、悟空在2/4拍锣鼓音乐的伴奏声中,同时出场,四人以握拳、上步左右推掌、收拳的武术动作为表演开始的亮相。

表演过程中,舞蹈动作幽默诙谐、情感细腻、饱含喜剧色彩,貔貅形象被演绎得生动传神、活灵活现,宛如一只瑞气吉祥的神兽降临南粤大地,充分表现了貔貅的威猛气势。其中貔貅登上桩顶“食青”最具特色,只见它口衔“青”,张望四周,神情兴奋不已,气氛既紧张又刺激。由于动作幅度较大,一场貔貅狮表演全套舞下来通常有35分钟左右,需要消耗大量体力,因此演出中途不断有候补人员轮流替换场上演员,将演出继续下去。

无论是听鼓、上台、食青,还是收桩、打功夫鼓,貔貅狮都有着固定的调度路线和空间变化。首先,以桩台为中心的“圆”②“圆”没有起点和终点,意味无限循环往复和生生不息,是民间舞最常见的运动路线之一。,逆时针路线舞动。在起狮、听鼓、巡凳、撞台角过程中,大圆、小圆的运动路线尤为明显。其次,充分发掘与利用三度空间。耍尾的低度空间,起狮、听鼓、巡凳、撞台角的中度空间,以及上台、食青的高度空间,多变的表演空间带来了丰富的舞蹈语汇和开阔的观赏视域。最后,头部运动中高频出现向左、右划半圆或圆圈的路线轨迹。貔貅狮的调度路线和空间变化,不仅展示动作的发展、情绪的变化,而且从深层次彰显了客家人的信仰、审美、道德等。

(三)刚柔相济的舞蹈风格

在南粤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彩庆堂”貔貅狮表演不断吸取和融汇岭南文化,逐渐形成了威猛、潇洒、刚柔相济的舞蹈风格。

“刚”表现为貔貅狮融入了南拳的武术套路,貔貅狮头舞者双手抓握两根木棍,利用手腕与手臂的灵活变化,控制貔貅狮的整体运动轨迹,基本动作有向前快速伸收头、向上高探头、眺望、绕头、抖头、顿头、低头、摇头、歪头、回头、伸头、缩头、撞头等;基本步伐包括后踢步、前踢腿、前点步、前弓步、后弓步、单脚跳跃步、吸腿跳跃步、勾脚等,舞态多样,变化灵活。头、尾的默契配合,使表演生动,充满阳刚之美,尤其最后的打功夫环节,着实扣人心弦,表演者徒手或持长刀、钢叉、长棍、短棍,动作刚劲有力,招招逼人。

“柔”表现为貔貅狮舞出了神兽动物活泼、调皮的本能天性,“耍尾”环节便可见一斑。貔貅狮反复回头,追逐、凝视尾部,用舌头轻轻舔舐或将其紧紧绕成一团,一招一式蕴含无限柔情绰态,令人忍俊不禁。

貔貅狮不仅舞出阳刚之美,阴柔之韵,更舞出了貔貅的通灵之气,达到了动物舞蹈的最高境界—-像与似之间。表演行进中,舞者脚下很少出现直接向前或向后的步伐,通常以“Z”型为主,在迂回中不断前进,这是舞者的运动路线,也是梁氏客家人以“客”自居的谦逊心理和勤劳、坚韧、内敛性格的鲜明呈现。

表1.“彩庆堂”貔貅狮的仪式程序分析表

表2.貔貅狮音乐基本节奏类型表

图2.“彩庆堂”貔貅狮表演现场

多年来,梁氏后人一直遵循祖先的规定,沿袭传统的舞蹈风格。经历了风风雨雨,貔貅狮定会受到时代变迁的影响,虽说未必一成不变,但它毕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艺术实体,具有相对可靠的历史真实性。

(四)富有韵律的音乐形式

“彩庆堂”貔貅狮表演生动活泼、惊险诙谐,充分表现出貔貅威猛阳刚的性格特点。贯穿表演始终的,以律动节奏节拍的打击乐为主,主要节奏类型详见下表:

音乐的律动与舞蹈的动作协调一致,有重有轻、有强有弱、有急有缓,锣鼓队欢快热烈,节奏明快。但在“食青”和“耍尾”表演环节,伴奏音乐转为紧打的散板;最后的“武术表演”环节,音乐速度则加快1倍,其中单棍表演“起泛”时,音乐稍慢,随后加快,于是貔貅憨态可掬与威猛刚劲的两面性格被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

三、“彩庆堂”貔貅狮的社会功能

源自民间信仰,寄生于民俗活动中的“彩庆堂”貔貅狮,被广泛应用于逢年过节、乔迁新居、群众娱乐等,在万兴村人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根据笔者调查,三月三①广东人讲究数字上的吉利,喜欢3、8,粤语“3”与“生”或“升”同音,8是发,3388“生生猛猛”,寓意生机勃勃;忌讳4、7,4与死谐音,7与死人“头七”同义。是万兴村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因为村里要表演“貔貅狮”,这天演出比春节的场面还要隆重热烈,俗称:“三月三,舞猫头狮,人人回家”②根据2013年3月3日访谈当地人的口述录音整理而成。,这在当地已成为一种习俗。

传统社会,万兴村梁氏人通过表演貔貅狮驱邪、聚财、祈福。当地流传着“三摸貔貅”③民间有“一摸貔貅运程旺盛,再摸貔貅财运滚滚,三摸貔貅平步青云”的美好说法。的传说,这个传说中貔貅被赋予灵性与超能力,承载着人们驱灾除祸、迎吉纳祥的美好祈愿。从尊崇貔貅到跳“貔貅狮”,人们利用这一传统活动,祝天祷地,祈望灵兽保佑人丁兴旺、财源广进。

20世纪以来,社会的激烈巨变和文明的快速发展使长期处于自然状态下的民间舞蹈产生了很大改变,一部分保留在民间,自行生发、不断传衍;一部分已经逐渐独立出自己的原生地,经专业舞蹈工作者艺术加工后,成为舞台民间舞表演艺术形式之一。从民间的自然原始状态到舞台的艺术形态,跨度巨大,自娱自乐、宣泄情感、随性舞动的原初功能与作用发生移位。由于万兴地理偏僻缘故,貔貅狮被归属于一部分完整保留在民间的舞蹈,成为真正意义上未脱离原生地、未被艺术加工、传统节庆民俗活动中表演的“原生态”舞蹈。

当代社会,貔貅狮古意犹存,不仅兼具自娱娱人、凝聚民心的功能,而且寄托了梁氏族人诸多的美好生活愿景。基于前面分析可知,貔貅狮对客家民族的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彩庆堂”貔貅狮的文化内涵

(一)“彩庆堂”貔貅狮文化构成的两个层面:武、舞

貔貅狮作为南方汉民族的舞蹈形式之一,跟随客家祖先由北方迁徙而来,久经时间锤炼、熬煮和烘培,在南粤大地不断吸收,逐渐化合成集武术、舞蹈、音乐、工艺、美术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

貔貅狮表演中,“武”与“舞”同为客家先民关照世界的两种方式,“武”是粤人尚武精神的集中表现,“舞”是梁氏人的历史记忆和精神财富。从前貔貅狮只是武术活动中的一部分,后来才逐渐形成独立的表演形式。据记载,“明末清初,广东吴川县梅菉镇盛行武术,貔貅舞也是当时的武术活动之一。群众在年节喜庆之日或以强身健体为目的,常聚集耍舞斗貔貅等来显示武术社团的武功和实力,有瑞兽兆吉祥的涵义。世代相传,沿袭至今约三百年历史。”[1]广东人自古爱好习武,旧时很多村子都有拳师,“彩庆堂”一直保留着“演舞先练武”的优良传统,学习貔貅狮前通常先要学武,只有经过严格武术训练,拥有一定的武术功底才能舞好貔貅狮。博大精深的南拳文化为貔貅狮的孕育与成型提供了丰厚的积淀,使其舞姿与神态达到极大的艺术升华。

据民国《东莞县志·风俗》载:“元旦至晦,结队鸣钲鼓,以纸糊麒麟头,画五彩,缝锦被为麟身,两人舞之,舞毕各演拳棒,曰舞麒麟,客人则舞貔貅或狮,其演拳棒同,其习弹唱者,以纸糊凤凰,两小童戴之对舞,舞毕唱班本歌曲,曰舞凤。”[2]可见,舞貔貅或狮曾与舞麒麟、舞凤、武术表演,一起出现于当时重大民俗节日活动中,同时也印证了貔貅舞中“武”与“舞”的密切关系,以及貔貅舞表演的普及性与重要性。

“武”与“舞”同体,是“彩庆堂”貔貅狮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它折射出梁氏客家人的心路历程和发展轨迹,也是整个客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二)神灵崇拜遗存至今的“活化石”

除地理环境、民族历史、生活习俗外,“彩庆堂”貔貅狮的形成还与客家先民的神灵崇拜密不可分。《尚书·益稷》中记载:“击石拊石、百兽率舞、鸟兽跄跄、凤凰来仪”等,这是对动物舞蹈最翔实、生动的文字描绘。远古人们把龙、貔貅、麒麟等看作富有灵性的神兽,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出来,可见貔貅狮与神灵崇拜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经过数百年的酝酿与沉淀,穿越历史时光,在漫长的迁徙和艰辛的创业过程,貔貅狮身上被赋予避邪、聚财以及猫的长寿、虎的勇猛,集合了梁氏祖人求生存的诸多需要,反之也是其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

(三)族群认同

与吴川、增城貔貅舞表现“紫薇降貔貅”①传说古时山林中,动物们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突然出现的一只凶猛野兽貔貅,打破了往日的宁静,为了不让它在林中作恶,土地公公请来法力无边的童子神紫薇降服貔貅,人们为表达对降服貔貅的童子神紫薇的崇敬,将此内容编排成舞。的内容截然不同,“彩庆堂”貔貅狮的表演内容为唐僧取经的故事情节,喻义梁氏客家祖先艰难曲折的迁徙历史。在岭南数百年的繁衍生息中,梁氏族人祈望以猫的长寿、虎与貔貅的刚强威猛,以及孙悟空的神奇法术来战胜困难,获得生存。虽然表演内容是以唐僧取经的苦难来比喻客家祖先面临的艰难险境,但其表演形式不乏幽默、轻松,充分体现了梁氏族人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代代传承的貔貅狮,不但能唤起他们顽强的生存意志,而且还能带来好运与财富。

“彩庆堂”貔貅狮表演是万兴村的头等大事,村民都喜爱这种舞蹈形式,并以此为荣。貔貅狮保持了民间艺术“传男不传女”的规定,传承方式一直以师徒或家庭的“口传身授”为主。“貔貅狮舞队锣鼓齐全,队员大都为20至40岁左右的青壮年,由于他们从小耳濡目染,所以对貔貅狮有着浓厚的情感。排练时间一般为农闲或晚上,逢年过节演出时,外出务工的青年都会提前赶回来,参与排练与演出。”②根据笔者田野考察的录像资料整理而来。他们需要时间来熟练和协调动作,一起磨合身体的内在节奏感。

“根据原生论模式的观点,族群归属感是个人认同的根基。族群认同主要来自于天赋或原生性的情感纽带,如亲属关系、共同的语言、超自然的信仰、起源的叙事与神话等,所以族群感情所造成的认同有时不易改变。”[3]彩庆堂”貔貅狮的排练、演出和传承,就如同亲属关系、共同语言一样,也是梁氏族人原生性的情感纽带。貔貅狮舞者身体上强烈的内在律动,促使万兴村人之间产生深刻共鸣,它是凝聚力的强大保障,也是族群间身份认同的标尺,更是激发梁氏后人文化认同感和内心归属感的源泉。

时光流转,岁月如梭,“彩庆堂”貔貅狮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刷新和丰富,同时也被烙上时代的痕迹,作为具有社会功能的文化现象,为今日的我们带来极为有益的启示。

结 语

万兴“彩庆堂”貔貅狮是客家梁氏祖先神灵崇拜遗存至今的“活化石”,既铭刻了中原传统文化的印迹,又与当地本土文化相互渗透、融合,充分体现着岭南文化的风格特色,其世代相传,影响深刻,不仅促进了客家梁氏族人的身份认同、族群情感的凝聚,影响了世世代代客家族人的生产、生活,更积极推动了客家族群社会关系的发展。

万兴“彩庆堂”貔貅狮承载着古朴的民风民俗,是梁氏客家人独有的传统民间舞蹈,也是宗族内部和谐相处的重要纽带,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根。梁氏后人用身体和思想践行貔貅狮,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1]王克芬,刘恩伯,徐尔充,冯双白.中国舞蹈大辞典[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383.

[2]陈伯陶.民国东莞县志卷九·舆地略八·风俗 [M]//中国地方志集成·广东府县志辑,上海书店,巴蜀书社,江苏古籍出版社,1915:87.

[3]庄孔韶.人类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13.

(责任编辑:李小戈)

J722.219;J701

A

1008-9667(2016)03-0120-05

2016-05-03

赵 颖(1980-),女,河南新蔡县人,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外舞蹈史论、舞蹈基础理论和舞蹈文化教学。

猜你喜欢
貔貅舞蹈
嫁接 融合 渗入 突破——王义平《貔貅舞曲》分析
你可曾见过父亲的舞蹈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论紫砂作品“貔貅壶”的文化意境
招财貔貅
挑一款能聚财的绿松石貔貅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我家的貔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