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季一起做运动

2016-11-19 07:59王文怡
上海工运 2016年8期
关键词:水花阿姨专业

◎王文怡

奥运季一起做运动

◎王文怡

图为陈煜(左)与名将林跃

当有些人还在家里一直保持葛优躺的姿势时,屏幕里的奥运会上好儿郎们挥挥汗继续蹦跑跃跳。但不管骄阳张牙舞爪肆虐无忌,也不看一路向上差点爆表的气温,无畏无惧出门在外找乐子运动的人还是有的。

综艺蹦床到群众里去

蹬着蹦床气势冲天地远离大地,然后到空中闪展腾挪与翻滚,这奥运会的大赛场面惊了收看的一众人,恍惚间觉得小时候在棕绷床上呼天喊地使劲蹦,原来是一项运动。好感就这样因为似曾相识的略狗血童年回忆产生了。

大约是有火热综艺《奔跑吧兄弟》中把蹦床当舞台的明星演绎,人们这才开眼界,原来除了专业限制级的当空翻腾与普通的千遍一样的上下蹦蹦跳,还有别的玩法。

于是,蹦床与跳蹦床的人,大咧咧地呈现在大众视野里。在这一阵裹着卖点与商机的风潮中,好几家与蹦床有关的游玩场地开张。比如华师大附近的全民奔跑公园,一边模仿那档节目的关卡设置,一边把蹦床元素用足。

重要的是,集体主义在当中闪光,不同于荧屏转播的蹦床比赛的个人独跳,所以这样的变化版本更适合大众。“许多组团来玩,或者干脆表明大家是在进行团队建设。”全民奔跑公园蹦床教练Kevin说。

在他们的室内场馆里,大家借着蹦床的力翻跟头跳进海绵池,“男孩子有时滚个一圈半圈趴着落地”,然后开始攀岩接力比拼,如果四体不勤掉下来,有软柔的海绵与牢靠的蹦床挡着。

公园另一边,两队人马以中线为界各自守在弹力足的地盘上,准备开始“守护公主躲避球”游戏,规则和少小玩的打野鸭差不多,彼此投沙球,输赢成败是看哪方的公主先被打击中招。

人们用力窜天跳,撕扯两下自己的大嗓门,抱着把地球甩掉的壮心与爽劲,直到头顶到上方高挂的气球。蹦床铺底的篮球场上,还可以玩起乔丹式空中灌篮,与飞人般跳跃拦球扑杀。

在这些开场前,Kevin先脚踏蹦床演示几遍,像前扑后仰与坐着跳和跪地蹦的动作。“参加奥运会、世界杯的选手可以升空2米多,弹得高才容易伸展手脚接转体团身等技巧,但普通大众追求的是自由娱乐与开怀,不用拿自己1米不到的跳蹦高度和专业的比,国外在蹦床上大杀四方各种翻滚炫技的玩极限跑酷爱好人士,到了国内毕竟只有小小众。”另外,比赛用的蹦床弹力更足,它们正圆或长方的样子,显然与全民奔跑公园里那几个蹦床大场子不同。

另外,因为“在蹦床上有效跳跃十分钟相当于慢跑半小时消耗的卡路里”强劲效果的颂扬,脚踩迷你小床纤腰扭扭四肢舞动的健身蹦床操也流行开来。Kevin当年不知道奥运蹦床冠军何雯娜,也不认识这跳跳蹦蹦的运动,后来在大学读健身健美专业的时候,上阵学习了蹦床有氧操,这才与它初见。“但是,如吊环鞍马高低杠之类的项目,可能没法像蹦床那样变化出花样或降低专业的姿态,到群众里去,即便平日除了奥运会,电视官方播出的蹦床比赛少得很。”

但或许,能这样亲民抢风头的蹦床是独特的。

不再远远望水花

如果说蹦床是奥运会上观众认得的夺牌新贵,那么跳水应该称得上老牌热门,不然也不会冠上光辉闪亮的“梦之队”名号。

“水花压得好不好,决定这一跳的高下”,其他的评判标准观众或许不晓得,但对这一条,大伙认准它是跳水黄金准则,以及观赛装专业腔必备的口头禅。64岁的退休职工陈煜年轻时游渡黄浦江,也在长江水里扑腾过,把野心收拾好安静在家待着的场面明显与老陈画风不符。他一边回忆过去萨乌丁、熊倪、洛加尼斯跳水三好汉争雄盛景,一边想着改变只能隔着电视机或观众台,远远望水花的常年状态。

几年前的某一天,老陈领着几位年纪五六十的老伙伴,站在东方体育中心游泳池不到1米的出发台,跳出抛物线的优美弧度,然后扑通落水,比一下最后哪位溅起的水花小。他们自娱自乐的跳水生涯就此开始,至今未断。

60岁退休女同胞沈巧英跟着老陈一起跳水,她称陈煜是教练,但老陈谦虚道他自己只比队伍里其他人自学得好一些。“没人教的,我就看比赛视频。”最开始,老陈领衔的队伍里有10来位成员,个个上年纪超大龄,后来坚持下来的少了,到现在保留固定阵容五六人。他们在每星期的一天与上海业余跳水俱乐部的几位年轻爱好者,一道在正规专业的一米三米五米七米五的跳水台往下跃。

“十米台太高不让上去,还有奥运会上见到的一米三米跳板这里也有,但同样禁止开放,因为与跳台不同,在跳板上的起跳动作很是考验平衡力,容易磕碰伤着。”老陈记得第一次登上七米五跳台,有些紧张地纵身跳,出水时没觉得什么,回家一瞧两团乌青狰狞地出现在手臂上。同样,沈巧英也有吃大板的心头阴影,刚跳三米台那会儿,一时没找准感觉和落点,跳下去时翻着大白边的水花能遮住人影,惊险上岸后巧英阿姨发觉腰闪了。“后来我就头落水与脚落水两基础动作跳跳,在非专业的出发台跳水时,用过的两手打开身姿翱翔的燕子式,再没轻易拿出手。”

老陈自我总结,从开始登上台到往下跳,一口气要屏住,骨头不松肌肉绷紧,虎口捏好压水花,这样能成功。“我腿容易弯,但上身控制还行,所以大板时常吃在腿上。”陈煜再怎么思来想去,那也会有瓶颈卡在身上,虽然他仰靠出众的照样学样能力,会了整套向前翻腾半周的101B,但还是需要专业的撑一把。

3年前,官方的上海市民跳水赛开幕,老陈和巧英阿姨报名参加,不论名次多少。况且他俩的年纪从大到小排,可以分别领获男子与女子组第一的。到了第二届的时候,老陈得到决赛第三名。不过,他的人生哲学是“为了快乐不说成绩”,比起金银铜的牌子,他更欢喜另一桩事——前年,正巧在上海比拼跳水世界杯的林跃吴敏霞等一众圈内明星,亲自来教老陈与巧英阿姨这些业余跳水赛选手。“两只脚并拢,下落也要继续保持笔直。”奥运冠军林跃对他说的话,老陈都记着。“但我一把老骨头了,动作总归有些僵,林跃看了我跳水鼓励道,六十好几能这样很是不错了。”巧英阿姨想起那时,同样一阵激动,因为在她旁边指导说“脚落水时双眼要往前看”的,就是大名鼎鼎阿拉上海的吴敏霞。

“虽然奥运竞技赛上辉煌,但对群众运动来说,跳水是彻底的冷门,因为存在危险系数,人们一直仰视着对外几乎绝缘的跳台。”老陈有些感慨,还好市民跳水赛给了大家一个亲近的角度与真正体验的机会。近些年成立的上海业余跳水俱乐部,不比国外的那些声势浩大发展成熟,但不是已经有好的开端了吗?

猜你喜欢
水花阿姨专业
我的“话痨”阿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童年里的水花
“牛人”钟点工王阿姨
颠覆传统的水花培育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老阿姨》剧照
友情的水花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