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书法教育的潜在价值研究

2016-11-21 01:30原以婧
书法赏评 2016年4期
关键词:观赏者被试者眼动

■原以婧

书法教育

高校书法教育的潜在价值研究

■原以婧

随着社会进步的需求,书法教育蓬勃兴起。2013年国家教育部出台《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2014年书法教育正式成为全国中小学的必修课程。在高校,国家开始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同步发展,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人文修养,近几年已有相当多的高校设置了公共书法选修课,书法选修课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训练想象力合二为一。

为探究心理走向对书法艺术欣赏是否有影响以及有何影响,在华东师范大学周斌教授的带领下,我们利用心理学学科的“眼动轨迹”仪器做了一系列实验。我们请来了十五位被试者参与实验,将其分为三组,每组五人。第一组为专家组,用字母“Z”代替,专家组的成员都是沪上书法界的精英人士。第二组为学生组,用字母“X”代替,学生组的成员均为书法专业的大学生,他们有一定的学书经历,对书法艺术作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第三组为非专业人士,用字母“F”来代替,他们对书法这门艺术的了解甚微。

以下是准备的四幅书法作品,这四幅书法作品风格迥异,我们给被试者分别一分钟的时间观看,观看过程中,为确保安静,我们给被试者带上耳机。同时,为跟踪被试者欣赏作品时的眼球运动轨迹,我们给其戴上专业的眼动仪器。观看完毕之后,分别向三组被试者提出一些与作品相关的问题,如:你觉得这幅作品的线条如何?你觉得这幅作品的优缺点各是什么?你觉得这幅作品是近现代人的作品还是古人的作品?你对这幅作品的总体评价是什么?

眼动结束,Z组:图一,主要是颜真卿的楷书风格,但是功力不深,结构不算完善。线条稍弱,不够精到。图二,民间成分多一些,流行书风的味道,线条方面枯湿浓淡都做到了,结构很拙,这类东西是很好的。图三,线条比较弱,圆多方少,应宁方勿圆,有大有小,大小组合起来较为生动。图四,线条质感和疏密轻重均不错,空间上最关心的是当中空白部分,应该用印章填上,作者忽略了这个部分。X组:图一,第一个楷书法度比较森严,有点儿唐楷的味道,线条还可以,空间变化不是很明显,整体就是一般的楷书。图二,这是个残址,左边稍有些疏朗,线条比较质朴,感觉较好。图三,弧线太多且软,虽有一定节奏感但缺少弹性。有一定空间疏密感但整体一般。图四,线条总体不错,味道古朴。空间上最关注的是右边的疏密,通过枯笔湿笔拉开空间感,左右部分对比强烈。F组:图一,字体类似钢笔字,线条较美观,较通俗易懂。图二,字体比较随意,有点儿像涂鸦,像漫画里的字体,不是方方正正的,而是歪歪扭扭的那种。图三,线条很飘逸,美。空间最关注的是个头大的字,小字和看不懂的字就不关注,总体感觉有些龙飞凤舞。图四,线条较图三稍细一点儿,空间上没有特别留意哪个字,能看懂的字和联系上下文能理解的字可能会多注意一点儿。从上述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Z组、X组和F组对作品局部和整体的观察点不尽相同。我们截取了被试者的如下眼动数据:注视兴趣区域,注视点轨迹,注视时间,注视时间百分比等数据进行分析和对比。经过对数据的分析以及对比发现,专家的兴趣区域大致相似,且顺序大致统一,而非专业者的兴趣区域各不相同,杂乱无章,且毫无顺序可言。

简单而论,书法作品包含线条和空间两部分元素。唯有具备极为复杂、细腻的形态变化,才使得这样单纯的构成元素变得不简单。被线条切割的空间变化十分复杂,能产生种种意想不到的黑白张力变化,具有一般静态视觉艺术所不具备的特殊感染力。对于训练有素的Z组来说,能够迅速感知作品作者在创作时的运动心理,可以从线条轮廓的形状变化察觉书写时对毛笔的驾驭方式。如何控制字内结体的微妙变化,如何安排纸张内部的空间能力,要求我们在高校授课中不断强化审美观照。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训练想象力合二为一,将线条、结构、章法、比例等知识在感性空间内建立优秀的时空观。有意识培养学生对抽象空间的敏感力,而非把关注点放在某个字的鉴赏上,使学生逐步养成从整体看局部,从空间维度去感受和评价书法作品的习惯。进行书写的过程中,一个字可有多种写法,一篇内容可有数种设计,至于哪种设计最佳,即需要书法教师逐渐培养起学生能够为同一个题材随时变换线条和空间的运动轨迹的能力。因此,通过在入门学习时期便被不停强化灌输一类知识,以期随着技巧的增长在潜意识中将此类知识运用到一切创作与鉴赏中。

图一

图三

图二

图四

二、书法教育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辩证关系

通过精密仪器来测量观赏者的眼动轨迹,以此来记录观赏者的兴趣区域,接着在专业观赏者和非专业观赏者两个群体中发现差异,继而摸索一些规律。所以我们得出结论:一个人的生理反应是不会说谎的,心理学对书法审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反,系统的书法教学对于培养积极的心理情绪也有举足轻重的治疗作用。何乔潘在其著作《心术篇》中云:“书者,抒也,散也。抒胸中气,散心中郁也。故书家每得以无疾而寿。”唐代张怀瓘在《书议》中谈到:“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书法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艺术财富,从古至今被认为具有清心静虑、修身养性之功效。对于大学生存在越来越多的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同性恋等心理障碍,书法练习与欣赏在心理治疗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习书主要是动手,尤其是训练手指、手腕和手臂的动作,调动全身气力,使大脑神经兴奋和抑制得到平衡,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消除疲劳,激活认知,使人在驱遣劳顿、益人心智的心绪调节中获得一定的鼓舞。对有一定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进行适当的书法练习,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而且也可以有效地促进他们人格完善及心理健康发展。

总之,通过课堂带领学生走进书法的美学世界,从而捕捉审美意象,完善人格塑造,使得书法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成为不可或缺的学科。

本文参与科研课题题目:书法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的实验研究,课题编号48604210

作者单位:长治医学院人文艺术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观赏者被试者眼动
基于眼动的驾驶员危险认知
基于ssVEP与眼动追踪的混合型并行脑机接口研究
基于VR技术的电影交互性与设计方法探究
德西效应
注重形体艺术表达,塑造全新唱歌表演氛围
德西效应
儿童花生过敏治疗取得突破
浅谈舞蹈中编导、演员与观赏者三者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我们会忍不住发朋友圈?
国外翻译过程实证研究中的眼动跟踪方法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