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特殊政区视域下的云南殖边督办

2016-11-30 13:10凌永忠
文山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公署政区行政区划

凌永忠

(贵州师范学院 历史与社会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8)

论特殊政区视域下的云南殖边督办

凌永忠

(贵州师范学院 历史与社会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8)

主持人语:本期专栏包括5篇文章。云南边疆交通不便,给施治造成困难。民国时期,云南省府设第一殖边督办、第二殖边督办,专门负责边疆事务,并藉此实现边疆行政体系向现代制度的过渡,《论特殊政区视域下的云南殖边督办》就此做了较深入研究。古代中国是以陆疆为主的国家,海疆形成较晚,相关的研究也十分薄弱。《我国传统海疆管控的肇始与形成》以系统收集相关资料为基础,就中原王朝海疆管控的肇始、形成问题提出看法,具有长时段梳理的特点。唐朝对边疆蛮夷首领封授官职,是其羁縻治策的重要体现。武则天时期唐朝的边疆封授政策,总体上有被动及滞后的特点,对治边也产生了不利影响。《武则天时期唐朝的封授失误与边疆危机》研究了这一问题。明代文山地区归土司统治,发展程度有限。自清代实行改土归流、外来移民大量进入,文山地区的学校教育得到较快发展,民国沿袭这一趋势。《明清至民国时期文山地区学校教育发展的线性考察》就此进行探讨,弥补了该问题研究的空缺。清代《滇南山水纲目》是探讨云南山川、河流首部较系统的著作。对《滇南山水纲目》及其作者赵元祚,《赵元祚与〈滇南山水纲目〉探微》做了较细致考证,使人们对此有更多了解。

上述论文共有的特点,是选择前人注意不多的问题为题,或从新的视阈审视,细心收集材料,大胆提出看法。尽管在观点提炼、行文推敲方面略显不足,但勇于探索、大胆思考的精神是宝贵的。随着时间推移,文章水平不断提高当可预期。

主持人简介:方铁,男,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山学院客座教授。2000年主持筹建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任中心主任两届。主要从事中国西南边疆史、民族史与边疆历史地理研究。

云南边疆属于典型的山地环境,山高谷深,交通不便,为地广人稀之地。时至民国年间,云南沿边地区仍保持土司势力强大、政府行政管控薄弱、正式县级政区设置疏散的历史政治地理态势。因此,云南省政府在政区调整过程中,特设第一殖边督办和第二殖边督办专管边务,实现边疆行政的过渡。殖边督办是云南特有的沿边性特殊过渡型行政区划,体现边疆民族地区的特殊性。与此同时,殖边督办的设置使云南行政区划的层级关系表现为沿边地带两级制和三级制混合体系与腹地单一的两级制并存的复合体制。

殖边督办;特殊政区;云南;边疆

鉴于云南边疆地区在地理环境、民族社会环境、历史政治态势等方面的特殊性,云南省政府设立第一殖边督办和第二殖边督办,专管边疆事务,为废道后云南边疆行政救济的措施,这是民国时期云南政区改革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学界对此缺乏政区视域下的足够关注。殖边督办属于典型的沿边性特殊过渡型准统县政区,在云南边疆治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政区和西南边疆史地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应该给予特别的重视。

一、民国初期云南边疆地理与社会环境

历史上,云南边疆地区常常被称为蛮荒、贫瘠、窵远之地,比之内地,具有极大的特殊性。山高谷深的险峻地貌,使沿边山间平坝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而重瘴生态环境更是加剧了其阻隔性。这特殊的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特殊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

云南边疆地区地理环境以险峻著称,山地特征极为突出。其中,滇西沿边地区山脉嵯峨纵列,自青藏高原迤逦而南,高黎贡山、怒江、怒山、澜沧江相间纵列而下,是为气势磅礴的横断山脉区,自保山以下逐渐展开,地势渐低,分布着峡谷盆地,怒江及澜沧江支流委曲其间。东西向沿边地区为澜沧江咆哮的丛林区,属山地河谷交错地貌,分布着大面积的原始森林。红河流域南部亦是重峦叠翠,沟壑交错,有海拔3000米的高峰,也有海拔仅76米的低凹深谷。在红河两岸,哀牢山间,生长着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各种林木,有着大片的原始森林。不仅如此,滇西北、滇西、滇西南、滇南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的半环沿边地带还是典型的重瘴区,即瘴疠的多发区。“毒雾烟瘴之气皆能伤人”[1]1,一旦为瘴气所伤,如不及时治疗,则往往危及生命。如“勐海坝的曼来寨,总共才有二十五户,疟疾流行时,全家死绝的竟有九户之多”,更甚者会在全寨传染开来,“有一年的六、七月,勐者坝瘟疫流行,仅曼行一个小寨子,就有百分之四十的人丧了命”[2],云南沿边地区也因此被誉为典型的死亡之乡,论者无不谈瘴色变。瘴气在云南沿边地带的广泛分布,构筑了一道阻碍中央王朝政治管控及开发边疆的生态屏障,使得中央王朝治理边疆的施政成本大大提高,因为“烟瘴剧烈,汉族不能久居”[1]序,这在极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央王朝政治控制力难以深入、正式县级政区设置疏散、土司势力长期存在的边疆特殊政治形态。

特殊的地理生态环境,使云南边疆地区成为地广人稀之地。当地少数民族长期活动其间,形成了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简言之,云南沿边半环地带今天几乎都是我国的民族自治地区,如滇西北沿边片区乃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州内贡山、福贡、碧江、泸水四个县都是民族聚居县,居住着云南特有的独龙族、怒族、傈僳族、白族等少数民族;滇西沿边区则主要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聚居着傣、景颇、德昂、傈僳、白等少数民族;滇西南沿边片区则为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沧源佤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佤族拉祜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构成;滇南沿边片区即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南部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南部诸县。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形态基本处在封建领主制经济发展阶段,有的还保持着奴隶制,一部分地区还残存了原始公社制。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使用原始的生产工具,采用粗糙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如独龙族社会还基本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状态;封建农奴制经济长期存在于川藏间的迪庆地区;德宏以傣族为主聚居的坝区,基本上处于封建领主制发展阶段;沧源县占全县人口90%以上的地区,虽然还存在浓厚的原始公社残余形态,但已初步具备了封建领主制的基本特征;耿马地区则出现了以封建领主经济为主而又兼有地主经济和原始共耕残余形态的经济结构;车里宣慰司(今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基本上保持着较为完整的封建领主经济,而生活在该区的布朗族和基诺族,尚处于原始社会的末期。[3]

云南边疆地区的社会经济基础成为滋生边疆土司政治的肥沃土壤,方国瑜先生认为:“封建前期领主经济的大土地所有制,是土官政权存在的基础”[4]1028,以致边疆地区土司林立。如滇西北的丽江木氏土司、兔峩土司、藏族察瓦龙土司;滇西十土司,即南甸宣抚司、干崖宣抚司、陇川宣抚司、芒市安抚司、猛卯安抚司、盏达副宣抚司、遮放副宣抚司、户撒长官司、腊撒长官司和勐板土千总,其中南甸宣抚司为十土司之首;版纳地区的车里宣慰司;滇南地区的纳楼茶甸长官司、亏容甸长官司、思陀甸长官司、溪处甸长官司、瓦渣长官司、左能寨长官司、落恐甸长官司。封建政府的“改土归流”并未深入边疆,直到民国时期,仍推行“土流并治”的政治策略,由此在云南政治史上出现了一条环边型“土流并治带”,由“滇西南向的一条和滇南东向的一条组成。从现行区划来说,大致覆盖了今迪庆、怒江、保山大部,德宏、思茅、临沧、西双版纳、红河南部和文山南部”[5]。这彰显了边疆地区独特的历史政治地理态势。

总之,云南边疆地区属于典型的山高谷深的山地环境,交通不便,瘴疠横行,形成了具有相对隔绝性的地理单元。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特殊的民族社会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大小土司各自为政。政府对云南边疆的管理因施政成本过高而变得十分薄弱,正式县级政区设置亦极为疏散,形成了边疆地区特殊的政治态势。在此背景下,云南边疆政区调整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云南省政府为管理云南边疆而特设的殖边督办就是其中的典型。

二、殖边督办的设置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云南省奉行中央命令废除本省各道,以符合全国通制。鉴于云南沿边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边疆危机等情况较为特殊,加之各道裁废后,滇西、滇南的边防、关防、外交、殖边等事务的管理出现了行政上的不便,云南省政府在废道的同时,设置了第一殖边督办、第二殖边督办等特殊政区,管理边防、关防、外交、开发等殖边事务。

殖边督办是云南特有的沿边高级行政机关,专门管辖沿边地区事务的行政区划,它的设立有其必要性。民国初期,“《划一现行各道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及民国三年公布的《道官制》,将道从清代以监察职能为主的机构,转变为完全的行政机构,成为介于省、县间的二级政区”[6]36。全国实行省、道、县三级制地方行政区划体系,云南共设有四个道,其中“(一)滇中道得旧粮储兼巡道原管全境,兼有旧迤东道所辖之东川、曲靖、昭通、澂江等府、镇雄州全境,复有旧迤西道所辖之楚雄府全境,驻昆明县。(二)滇西道得旧迤西道原管全境,惟划楚雄府隶中道,并兼有旧迤南道所辖之顺宁府全境,驻大理县。(三)滇南道得旧迤南道原管全境,惟划顺宁府全境隶西道,驻普洱县。(四)临开广道得旧临安开广道原管全境,兼有旧迤东道之旧广西州全境,驻蒙自县。”[7]后来改置为滇中道、腾越道、普洱道、蒙自道等四道,如图1。

云南沿边各道兼有他省诸道所不具有的殖边事务,其中,“腾越道兼理滇西北、滇西沿边的边务,普洱道兼理滇西南、滇南沿边的边务,蒙自道兼理滇南、滇东南沿边的边务”[8]。此时的国防危机依然严重,边地离省城较远,且山川阻扰,交通不便,边防事务不容轻视。“当以西南沿边各属区域辽阔,交通不便,且界连越南、缅甸,边防外交关系綦重,废道后,实有另设高级行政机关统筹督饬办理一切政务之必要。”[9]所以腾越、普洱、蒙自三道废除后,为了管理上的灵便,云南省政府另设殖边督办作为高级殖边机关,“以资衔接”[10]1113,实现对地方管控上的过渡。当时国民政府明确指出“边远地方行政组织应予变通”[11],就是考虑到了边远地区与内地存在极大的差异性,这种变通,完全取决于边地的特殊性。

云南省政府将殖边督办公署暂行章程咨请内政部时,提出了设置理由,“滇省僻处南疆,幅员辽阔,夷番杂处,治理綦难,益以西南地方紧邻英属缅甸、法属越南,省会昆明又偏于东北,对于西南边圉之地,有鞭长莫及之势。”[12](B)213其中指出了三点理由:其一,云南为我国西南边疆,地理及社会状况复杂而特殊,存在治理上的难度;其二,英、法对我边地虎视眈眈,边疆危机尚未消除;其三,云南沿边地带为窵远之地,省府行政管控力要直接深入边疆尚存在明显的困难。云南边疆地区地理环境复杂,交通极为不便,且几为瘴乡,地广人稀,社会经济发展滞后,但“五金矿产,甲于腹地”[12](B)213,这引起外人觊觎的野心。英法帝国主义者侵占缅甸、越南后,利用界务纠纷不断蚕食我国领土,事实上,“不论如何勘测,皆属我之土地。而所谓勘划界务者,无非多划或少划出我之领土耳。”[13]导致“滇边失地千里”[4]1237,滇缅、滇越边疆地区的现代国家领土主权归属问题日益分明。如果不加强边地的治理和开发,而是“因循敷衍”的话,那“诚恐为片马、江心坡之续,而渐及于腹地各区”[12](B)213。可见,殖边事务非常重要,一方面,可以开发边疆,促使云南边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巩固国防,宣示和维护国家领土主权。

云南省政府为奉行国民政府关于废道的法令,在“民国十八年(1929年)九月三日第108次省务会议,提出实行废道一案,议决查照成案,将各道实行裁废,其有殖边任务者,另案筹设殖边机关。”[14]该会议指出“本省西南地方界连越南、缅甸,国防、边防关系綦重。前此以道尹兼理边务,原属一时权宜,兹于废道后,特设殖边机关专司其事,足证钧府高瞻远瞩,注重边防之至意。”[14]第一、第二殖边督办公署的设置由此提上了议程,并被定位为撤道后的“边地行政救济方法”[10]1113,足见云南边地殖边事务之急切,也折射出了政府对边地管控之薄弱,同时,亦反映了殖边督办的行政过渡性。

1929年10月4日,云南省府第114次会议议决,“于本省西北、西南沿边,分设第一、第二殖边总局,第一殖边总局之驻在地为腾冲,第二殖边总局之驻在地为车里”[14],以巩固边防,防止外人的入侵活动,后来改置为第一、第二殖边督办公署,即“十八年(1929)十一月,于腾冲成立第一殖边督办公署,于宁洱成立第二殖边督办公署。”[12](B)213在腾冲(原名腾越)、宁洱(原名普洱)两前道尹原驻地方,设置第一、第二两殖边督办,专办边务事项,将沿边各县(局)分别划归管辖。省政府又于1930年7月29日提出、经第174次会议议决殖边督办公署暂行章程,并由“本省政府于民国十九年(1930)咨请内政部呈转该殖边督办公署暂行章程,请国府转送中央政治会议审核备案,嗣准。”[11]殖边督办署直隶于省政府。

三、殖边督办考

云南省政府设置第一、第二殖边督办,“十八年(1929)十一月,成立第一、第二殖边督办公署”[12](B)213。并于1930年咨请内政部转呈中央政治会议审核备案,得到准予推行之命令,所以,云南省第一、第二殖边督办于“民国十九年(1930)”[11]划区设立,至此第一、第二殖边督办才正式设置。设置时间的差异,应该是由于设立第一、第二殖边督办和中央政府审核的时间存在一定的出入。两殖边督办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撤销”[15]。

《云南殖边督办公署暂行章程》第一章第二条之规定,“殖边督办公署直隶于省政府。”[10]1115同时,殖边督办又以沿边各县(局)为辖区,但“殖边督办所辖各县局,仅关于殖边事务,得命令指挥之,其行政事项仍由省政府各主管厅监督。”[12](B)214也就是说,各县局的行政事务直隶于省政府,与殖边督办并没有严格的行政隶属关系,形成了云南沿边型行政区划隶属关系上的独特情景。

《云南殖边督办公署暂行章程》第一章第三条之规定,“第一殖边督办公署之驻在地为腾冲,第二殖边督办公署之驻在地为宁洱,其有必要时,得以会办分驻于各该区重要地方。”[10]1115可见,第一、第二殖边督办的治所分别为腾冲和宁洱,沿袭了原腾越道和普洱道的治所,即今云南省腾冲和宁洱地。

为了有效管控沿边地区,当时选择腾冲和宁洱作为道的治所是作了充分的考虑的,“至于道之驻所,皆由内务部于道内各县,择其地位适中,交通便利而足以控制全道之地设之。”[16]可见腾冲、宁洱两地的地理位置之重要。腾冲从元明清以来,就是我国西南的边防重镇,事关西南国防。“腾冲,昔称腾越,乃‘西南丝绸之路’必经之边陲重镇,滇西之一大都会也。”“腾冲,位于祖国西南边陲,是历代军事重镇,人称‘三宣门户,八关锁钥’和‘极边第一城’。”[17]宁洱“意为安宁的普洱”,而普洱“意为水湾寨。因东、西洱河于城东、西两侧由北向南流,相会于三岔河,成三面环城之势,加城北有凤凰山,使之呈‘三角半岛’之状,故名。”[18]清雍正七年(1729年)始设普洱府,十三年(1735年)设宁洱县,作为普洱府的府治,此后,宁洱逐步发展成为普思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沿袭腾冲、宁洱两地为殖边督办的治所,加强了对边疆事务的管控,同时也凸显了殖边事务的重要性。

云南沿边各县(局)分别划归第一、第二殖边督办管辖,第一殖边督办管辖区域为:“腾冲、中甸、龙陵、维西、兰坪、镇康、丽江、剑川、云龙、保山、永平、顺宁等十二县;德钦、贡山、福贡、碧江、泸水、盈江、莲山、陇川、潞西、瑞丽十设治局。”第二殖边督办管辖区域为:“宁洱、思茅、景谷、景东、缅宁、双江、澜沧、车里、南峤、佛海、镇越、六顺、江城等十三县;宁江、猛丁两设治局。”[12](B)214按现行行政区划来看,第一殖边督办公署之辖区大致相当于今天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保山市、临沧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全部,以及丽江市属丽江县,大理白族自治州属剑川、云龙、永平等县。第二殖边督办公署之辖区大致相当于今天西双版纳全境,普洱市属景东、景谷、宁洱、思茅、澜沧、西盟、孟连、江城等县,及红河州属金平县之地,如图2。

图2清晰地反映了云南第一、第二殖边督办公署所辖区域为云南沿边地带,自滇西北而滇西而滇西南而滇南,呈环弧形状态分布。这条环弧形区域,一方面接壤英属缅甸、法属越南及老挝,国防关系重大;另一方面,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滞后、土司势力密集分布,这与殖边督办公署“专管边务”的职能是相对应的。其中,第一殖边督办公署驻地腾冲,主要承袭腾越道管辖滇西北、滇西的边务工作,而第二殖边督办公署驻地宁洱,主要承袭普洱道、蒙自道管辖滇西南、滇南的边务工作。总之,省府在废道的同时另设殖边督办这一准统县政区对边疆进行分区管理,承担起了巩固国防和边地开发的重任,不为无见。

图2 云南省殖边督办区域示意图

四、殖边督办的行政区划特点分析

行政区划是分地域与分层级的管理体系,也是行政区域的划分过程,体现了国家管理地方的政治诉求,具有层级、幅员、边界等方面的内在要素和特点。在特殊背景下设置的殖边督办是云南边疆特有的沿边型行政区划,它不仅具有行政区划的一般特点,而且具有典型的边疆民族地区的特殊性。

首先,殖边督办公署都有固定的行政驻地,即腾冲和宁洱;沿边各属分别划归第一、第二两公署管辖,构成了公署的管辖区域,即幅员,且界线分明;公署直隶于省政府,同时下辖沿边各县局,在地方行政区划体系中处于相应的层级中。其所辖区域的显著特点就是边地,根据《云南省任用边地官吏及其服务暂行简章》可知,两殖边督办辖区内被定为边官的有十八个之多,即“龙陵县长、腾冲县长、镇康县长、澜沧县长、车里县长、南峤县长、佛海县长、镇越县长、双江县长、瑞丽设治局长(原名猛卯)、陇川设治局长、莲山设治局长(原名盏达)、潞西设治局长(原名芒遮板)、泸水设治局长、碧江设治局长(原名知子罗)、康乐设治局长(原名上帕)、盈江设治局长(原名干崖)、沧源设治局长。”[11]所辖相关县(局)都是典型的边县(局),而殖边督办主要职掌边地行政救济,专管边务,亦具有典型的边疆性。可见,殖边督办不仅具有行政区划的基本要素,而且具有明显的沿边性特点。

其次,“广义的行政区划指一切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区域”[19]。行政管理权是行政区划的内核所在。殖边督办设立的动机和目的,就是“办理该管区内国防、外交、实边及文化教育等事,以资抚导边氓”[11]28。而公署所掌理的“界务、垦殖、防守等事务,均关国家行政”[12](B)214。因此,边务本身就属于国家行政范畴。殖边督办公署在本区域内所职掌的边务大致是“关于防守事项;关于界务事项;关于实边事项;关于交通事项;关于实业事项;关于文化教育事项;关于治安事项;关于慈善卫生事项;省政府委办事项。对于所辖区域内之县长,行政委员等,有考核呈报省政府奖惩之权。对于所辖区域内各县各行政区域之保卫团,有直接指挥之权。各殖边区域内若发生紧急事故,督办得便宜处理,仍一面呈报省政府查核。”[10]1115这些职权范围显示,殖边督办公署本身是具有行政权的,而且公署内部有专门的组织对具体的边务进行分工掌管,“各署内部组织分为三科:第一科职掌防守、治安、交通及不属于别科等之事项;第二科职掌界务、实边等之事项;第三科职掌文化、教育、实业、慈善、卫生及考核等之事项”[11]。而公署的殖边经费当中明确有“行政费”[10]1115-1116一项。

必须指出的是,公署所拥有的行政权并不完备,只是主管边务等事宜,主要的行政事务有所缺失,所以殖边督办公署并不是一级完全意义上的行政区划。傅林祥将云南殖边督办公署这种中间行政组织定性为准行政区划,[6]110,114这是有道理的。为符合国民政府行政区划改革的通制,云南省政府在撤道时机不成熟的情况下将道制废除,但为了防止边疆管理上出现混乱的局面,省政府不得不在废道的同时特设了第一、第二殖边督办来衔接道的工作,并作为边地的行政救济的方法。事实上,殖边督办是云南独有的特殊行政区划,具有变通性,并不符合省、县两级制之通制。殖边督办属于特殊过渡型统县行政区划,它的设置主要是为了管理沿边各县局的边务,实现边疆行政管理上的过渡,起到了地方行政区划调整过程中的缓冲作用。可见,云南殖边督办是典型的沿边特殊过渡型行政区划,属于准统县政区。

再次,殖边督办属于省县之间的中间行政组织,在隶属关系上比较复杂。殖边督办直接隶属于省政府,这是很单一的。殖边督办辖有沿边各县局,是高于县级政区的一级政区,但各县局的行政权则越过了殖边督办,直隶于省政府,导致云南沿边地方行政区划体系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很明显,由于殖边督办的设置,云南沿边地方行政区划体制从省、道、县三级制转变为省、殖边督办、县三级制和省、县两级制的混合体,形成了沿边政区层级体系上的极大特殊性。殖边督办辖区之外的区域,大致是云南腹地范围,“腹地土民,开化较早,业经分别改土归流”,[12](B)255因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进步,土司势力薄弱或者消亡,流官统治较为深入,所以废道之后,云南腹地的地方行政区划体制从省、道、县三级制走向了单一的省、县两级制。也就是说,1929年裁废道制,并于1930年设立殖边督办之后,云南地方行政区划体制演变成沿边地区两级制、三级制的混合型体系与腹地单一两级制并存的复合层级体制。这种混合体制一直延续到省政府于1938年10月撤销殖边督办为止,这不失为民国时期地方行政区划体制的一个特例。参见图3:

图3 民国时期云南省行政区划层级关系示意图

可见,云南殖边督办不仅具备了层级、幅员、治所、行政管理权等行政区划的基本要素,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殖边督办管辖沿边各县局,并专理边务,带有典型的沿边性特点,因行政权不完备,其又具有准行政区划的特点,实属废道后的行政过渡,很明显,殖边督办是典型的沿边性特殊过渡型行政区划。它的设置使云南沿边行政区划层级关系演变成两级制和三级制的混合体系,进而使云南省地方行政区划体制在政区调整过程中形成了沿边地区两级制、三级制的混合体系与腹地单一两级制并存的复合体制。

综上所述,云南边疆地区地理环境复杂,交通极其不便,且瘴疠肆虐横行,致使边疆地区成为地广人稀之地。当地少数民族长期活动其间,形成典型的民族聚居区,边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呈现出土司势力强大、政府行政管控薄弱、正式县级政区设置疏散的历史政治地理态势。近代边疆危机则使云南沿边地区的国防、边务问题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民国时期云南省府废除道制后,在沿边地区设立第一、第二殖边督办,专管边疆地区的边防、关防、外交、开发等殖边事务,云南边疆政区调整显示出了自身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殖边督办的设立就是云南地方行政区划调整过程中在边疆行政管理上的过渡,是云南特有的沿边性特殊过渡型行政区划。它不仅具备行政区划的基本要素,而且具有典型的边疆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同时使云南行政区划的层级关系表现为沿边地带两级制和三级制糅杂在一起的混合型体系与腹地两级制并存的复合体制。

[1] 柯树勋.普思沿边志略[M].民国五年(1916)铅印本.

[2]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问题资料·档案集成——《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及其档案汇编·第41册·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概况[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168.

[3]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问题资料·档案集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4] 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7.

[5] 王文成.土流并治在近代云南边疆的全面确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3(4):29-34.

[6] 周振鹤.主编.傅林祥,郑宝恒.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7] 内务部职方司第一科.各省区域沿革一览表[M].1914:120.

[8] 洪崇文.云南殖边督办公署治边能力剖析[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3):63-69.

[9] 龙云.修.云南行政纪实·民政·建制:第二册[M]. 1943:2.

[10] (民国)云南通志馆.编.续云南通志长编:上册[M].云南省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5.

[11]册表·云南殖边督办署组织调查表(1934年造报)[J].云南民政月刊,1935(13).

[12]内政部年鉴编辑委员会.内政年鉴:第1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13]周光倬.云南边疆之危机[M].浙江中华史地学会,1936:9.

[14]禄国藩,等.辑.第二殖边督办公署查报云南通志初稿[M].1931年钤云南第二殖边督办公署关防钞本.

[15]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省志·民政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83.

[16]钱端升.民国政制史: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481.

[17]腾冲县志编纂委员会.腾冲县志·序[M].北京:中华书局,1995:1,3.

[18]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地名志[M].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1987:3,9.

[19]周振鹤.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总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1.

(责任编辑 杨永福)

Yunnan Frontier Supervi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LING Yongzhong
(School of History and Sociology,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18, China)

Yunnan frontier belongs to typical mountainous area and traffi c is inconvenient with high mountains and deep valleys, scarce population and vast territory. Till the Republic of China, Tusi’s power is still strong, administration control is weak and formal county level arrangement isn’t complete. Therefore, Yunnan provincial government sets the first frontier supervision and the second supervision to manage frontier affairs in adjustment transition process. Frontier supervision is a unique frontier transitional administration region which embodies the frontier national specialty. Yunnan frontier management adopts mixed system with two levels and three levels management and its inner regions adopt two levels management system.

frontier supervision;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Yunnan; frontier

K258

A

1674-9200(2016)04-0001-07

2015-10-28

贵州师范学院重点学科“中国史”阶段性成果。

凌永忠,男,湖南双峰人,贵州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副教授,历史地理学博士,主要从事历史政区地理、西南边疆史地研究。

猜你喜欢
公署政区行政区划
耦合与失衡:闵行政区变迁中的上海城镇化进程(1958—1992)
江苏省政区图
中国行政区划的前世今生
论近现代大庆地区行政区划的演变历程
河北省行政区划
浅论唐代地方行政区划
隋唐之际王世充郑国政区管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