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话语下的教学主体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协同建构

2016-12-05 04:38曾如刚程煜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教学主体外语教学

曾如刚 程煜

摘 要:多模态话语的意义潜势存在于话语和语境构成的三大系统之中,由主体通过多种媒介和符号建构,具有主体性。外语教学多模态话语的教学主体表现为教师主体模态,学生主体模态等以及教师主体辅以其它模态。通过外语教学中主体间的协作互动,可以建构教学中多模态话语的整体意义,以提升外语教学中教与学协同发展,提升外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 教学主体 外语教学 协同建构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8-0022-03

1 引言

外语教学的研究经历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不少成绩,而多模态话语研究存在于学术研究领域却只有十多年的时间

(Scollon &Scollon,2009:170);在国内,胡壮麟、李战子、朱永生、张德禄、杨信彰和顾曰国等介绍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分析了多摸态话语教学设计、多模态性外语教材编写原则等。在国外,主要集中于 Kress,G. & vanLeeuwen,T. 对视觉图像、语法及其与媒体的关系研究; 他们指出:根据人的感官系统,一般会有以下几种交际模态:视觉模态、听觉模态、触觉模态、嗅觉模态和味觉模态等。使用一种模态就叫做“单模态话语"(Monomodal Discourse),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模态的话语叫做“多模态话语” (Multimodal Discourse)或“双模态话语”(Bimodal Discourse)。

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多媒体技术和现代化的辅助教学手段开始进入课堂。教学话语已不再是单单的老师讲授,学生听的单一模态或双模态话语的使用,教学话语的多模态性已经成为趋势,也是近年一个重点研究领域。研究多模态话语的教师主体模态、学生主体模态以及教师主体辅以其他模态来共同配合完成交际目的。因为这些不同的模态各自都是一个符号系统,在合适的语境中表达意义,实现交际意义目的。

2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多模态话语最合适的理论模式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符号学理论。Halliday(1973: 1-2)把语言看做一个社会符号系统(social semiotic),即表义系统。语言外的其他表义系统还有图形、表格、图画、动画、手势、凝视、身势、移动、声音、腔调、音乐、绘画、雕刻、舞蹈等等,这些表义系统与语言共同实现社会意义。近年来,许多系统功能语言学家开始研究多模态话语理论(O.Toole 1994, Kress& van Leeu-ven 1996, Van Leeuven 1999, Baldry 2000, Kressetal2001, Kress& van Leeuven 2001, Van Leeu-ven& Jewitt2001,Ventolaet al2004,O.Halloran2004, Baldry& Thibault 2006,Royce& Bowcher2007),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果。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主要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 如语境层面包括文化层面的意识形态、语类和语域(语场、语旨和语式) ,语言的三个层次为语篇语义层、词汇/语法层和音系层(形式层面)。在多模态话语中,一定意识形态的文化(文化层面)在具体的语境范围中以某种语言形式加以表现,通过话语的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意义层面)体现,最后,借助一定媒体(媒体层面)实现人际互动。媒体层面包括语言的和非语言的两大类;语言的包括纯语言的和非语言的两类;非语言的包括身体性的和非身体性的两类。通过语言、非语言(图画、字体、布局)、身体性(面部表情、手势、身势和动作)非身体性包括工具和环境(PPT、实验室、网络平台、实物(投影)、音响)、工具(网络、PPT) 和环境(网络教室)表现,以口语模态、听力模态、书面模态或电子模态实现人际互动。我们根据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综合理论框架来探讨在大学外语教学中如何选择最有效的模态和媒体进行教学实践活动。

3 多模态话语下教学协同建构

教学价值这只“看不见的手”指引着大学外语教学生成的方向。他们的载体是以配置教学资源、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模式、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步骤、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实施的;教师和学生是教和学的真正主体。教师作为教的主体,学生作为学的主体,相互间以课堂教学为生活场域,而信息技术和网络教学平台,解决了生活场域的资源配置中的难题,使得多模态组合成为可能。以外语教学為例,探讨多模态话语下的教学主体模态、学生主体模态以及教师主体辅以其它模态之间的协同建构。

3.1 教师主体模态

3.1.1作为教师的人

从哲学观上讲,教师也是一个“未完成的”存在。教师作为主体应该以不断完善自己为目标。教师不仅要“育人”,也要“育己”。教师也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在教学活动中,对于教师来讲,教的不仅仅是知识,也是教的教师本人的情感,价值观,理念。在此意义上讲,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什么样责任心的人,教学就会是什么样子的教学。。从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在编的7位大学外语教师调查数据统一显示如图1:

根据农商院的在编教师情况的调查分析,结合教师具体教学案例,大致分为两种情况教学案例,由此发现反映了不同的教学效果。从教学环境上看,教室的布局十分相似,都是教室前墙上有黑板和投影所放PPT,隔墙有1~2米的距离是讲台和嵌入讲台的电脑,向后0. 5~1米是6-8排学生桌椅。所不同的是,各个教室的标语和布置有差异,不同系部以及专业特点,教室的布置各有特色。两大类的教学实施分别呈现两大特点。一类是上课按照PPT顺序播放,老师讲授为主,适当穿插图画,动漫,电影仿真教学;教师极少使用黑板和粉笔,甚至大部分课时不使用;教师有动作,手势,表情,基本没有笑容,极少下讲台,到学生群体中去;教师声音响,语言较流利,发音,语调尚好,口头交际时间占90%以上,提问少,学生参与少;教师视线主要集中在讲台电脑上PPT和课本;第二大类上课根据PPT教学内容设计来,老师讲授时间控制50-60%的时间,适当穿插图画,动漫,电影仿真教学;教师经常使用到黑板和粉笔,并且在黑板上标识出重点内容;教师面带微笑,着装整齐靓丽,常常走到学生群体;教师语言偶有幽默,语言流利,发音,语调好;教师视线常常集中在学生身上,掌控学生的动态,并能适时提问,偶有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学生个人特点提出教学内容问题;教师有分组,3-5人一组,适时请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且与小组成员之间讨论;一学期中开展3-5次灵活形式的辩论,演讲与讨论。

3.1.2 教师的多模态的运用

尽管视觉模态也影响教学的实施,如课堂环境的布置,包括讲台、黑板、PPT、老师等都是学生的视觉对象, 讲桌和讲台树立起老师的权威和职责, 这种课堂环境也确定了老师和学生的权位关系和角色。前面提及以农商院教室为例,各个教室的标语和布置有差异,不同系部以及专业特点,教室的布置各有特色。这些视觉模态提供的只是背景信息和条件,对听觉模态起到辅助和强化作用;由于教学的主模态还是听觉模态,课堂教学的主角色就是由教师来主导。

因此外语教师主模态的运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配置好教学资源、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模式、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步骤、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好不同的主模态,辅以其它模态。以阅读教学的文本为例,文本是一种对视觉要求较高,以视觉模态为主的教学。在教学形式上辅以媒体图像,强化对内容的加深理解。辅以口头讲解和非语言类的指向,提升对文本阅读的理解。针对口语教学则以口头模态和口头交际活动为主,辅以多媒体视听模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主体模态,教师要实施相应的模态并加以协同建构。(2)教师的人格魅力和理念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上课着装整齐,面带微笑,台上与台下结合,既保持台上教师的权威性,又能兼顾台下与学生互动,关爱学生,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获取新的知识,提高教学效果。(3)语言诙谐、幽默、能抓住学生心理,这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一方面通过加强学习,积累丰富的知识,以及与伴随丰富的非语言的行为,包括一个肯定的点头、一份赞赏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丝信任的目光。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幽默图画,录像,电影模拟真实语境,前提是围绕教学内容开展,运用好教学手段,大大提高教学效果。(4)教师要学会利用不同的模态来协同,强化和互补关系来提高教学效果,如以口语教学中以口头模态和口头交际活动为主,可以效地利用手势、动作、肢体语言、黑板、PPT、各种相关设备、实物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5)外语教学的主模态主要依靠教师口头话语交际,这对外语教师发音、语调、音量、速度、连读、重音、口气、口音等方面都要尽量准确、精确、贴切、合适。让信息的传递准确,流畅,这就要求老师本人提高自己的外语口头表达能力。

3.2 学生主体模态

3.2.1 作为学生的人

传统大学外语教学以学生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掌握作为教学评价的终结。实际上,这只是把学生当作教学流程中的一个环节而非目的。关注的结果只是学生对四项技能的表象东西。(桑元峰 2014:11)显然,对于“作为学生的人”,我们应转到关注学生在学习外语中的情感因素(如学习动机、自我认同、语言学习焦虑、语言学习价值观等) ,关注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内在需求的差异性,关注学生团队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能动性,关注学生学习自主性能力,关注网络自主学习能力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在某种程度上讲,学生怎么学英语、有什么样的英语学习价值观,学生就怎么生活,就怎么建构英语上的學生。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生活的学习是统一的。因此,学生唯有把英语学习当作切身的生活,才能做到在学习中生活,才不致英语学习视为获取单一技能。

3.2.2 学生多模态的参与

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学生的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成为主导。视觉主要围绕课本、讲台、黑板、PPT、老师;甚至一些不专心学生视觉停留在手机,微信,微博,手机视频,游戏等等。学生的听觉模态围绕教师讲知识,PPT,录像,模拟仿真电影的声音传播的信息等等。而多模态话语下的其它模态运用的比重不多。随着现代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教学的环境得到大大的改观,因此以学生为主的学习主模态的运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材料的仿真度大大提高,真实语境的实际情况可以通过现代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得以在课堂实现,人机互动的,如学生与录像中的交际者在录像提供的语境中进行交际得以实现,在接触近乎真实的语境中,角色扮演等模拟方法,汇报,演讲以及辩论的方式,这就为学生的口头模态和口头交际活动为主在课堂教学的比重大幅增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异国的交际环境,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习如何应对这种差异,提高交际能力,大大提高学习动机、自我认同感。(2)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课堂教学内容也需结合小组协作学习完成主体间整体意义的建构,通过学生主体的团体互动活动,共同完成既定学习目标。在实施这一过程中,可借助小组内擅长不同模态学习者的互动完成对知识的全面学习,相对单个个体的学生而言,这是针对同一学习主题内容的整体意义再次建构。如在口语为主的输出教学中,通过分组讨论、辩论,模拟的方式,完成对这一主题整体意义的建构。(3)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和“学”的关系不是知识占有与被占有的关系,而是建构一种经验、一种特殊生活的关系。把英语学习当作切身的生活,这就需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减少学习英语的焦虑感,树立语言学习价值观。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构建生活中的自主学习模态。由于学习模态的差异性,可组合出主体模态课程。针对大学外语课程课后自主学习模态的构建,一般分为语言输入阶段(in-put)与语言输出阶段(out-put)。在语言输入阶段,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听力主体模态的网络自主学习的听力课程、视觉主体模态的网络自主学习阅读课程。在语言输出阶段,参与以口头模态和活动模态为主的课堂口语教学课程、课堂外以全身模态参与的实践课(如各种外语演讲辩论竞赛)、课外项目研究等形式,全方位完成同一主题或知识单元学习。

4 教学主体协同建构

(张德禄,王璐 2010:2)在多模态话语研究中,发现不同模态之间是如何相互协同、共同实现讲话者要表达的意义,传递表达者要表达的信息。在外语教学中,即一种模态不足以表达清楚交际者的意义,从而利用另一模态进行强化、补充、调节、协同, 达到更加充分或者尽量充分表达意义,多模态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以农商院外语教学为例。在实施口头活动教学中,教师是主模态,即一种默认模态或者是基本模态,起到最基本的交际作用。学生辅助主模态。教师既有责任教会学生,又有权力管理学生。教师既要担当主模态功能,同时,学生亦有担当主模态功能,只有这样,外语教学的质量才能真正提高。下面是依据农商院在编教师大学外语课堂,归纳出以下教学模态的协同,描述见图2。

参考文献:

[1] Scollon,R. & S. Scollon. Multimodality and language: A 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ive[A]. In Jew itt,C.(ed.).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Multimodal Analysis[C]. London: Routledge. 2009.

[2] Kress,G.&van Leeuwen,T. 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C].London: Routledge, 1996.

[3] Halliday, M.A.K.Explorations in theFunctions ofLanguage[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3.

[4] O.Toole, M.The Language ofDisplayedArt[M]. London:LeicesterUniversity Press, 1994.

[5] Van Leeuven, T,Speech, Music and Sound[M]. London:MacMillan, 1999.

[6] Baldry, A.Multimodality and Multimediality in a DistanceLearning Age[M]. Campobasso: Palladino Editore,2000.

[7] Kress, G. & Van Leeuwen, T.MultimodalDiscourse: The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 London: Arnold, 2001.

[8] Van Leeuven, T& Jewitt,C. (eds.).Handbook ofVisualAnalysis[C].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2001.

[9] Ventola, E., Charles, C. &Kaltenbacher, (eds.).Perspec-tives on Multimodality[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4.

[10] O.Halloran, Kay L.(ed.).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Systemic-Functional Perspectives[C]. London: Continu-um, 2004.

[11] Baldry, A& Thibault, P.Multimodal Transcription and Text Analysis: A Multimedia Toolkit and Coursebook[M].London: Equinox, 2006.

[12] Royce, T. & Bowcher, W. (eds. ).New Directions in theAnalysis ofMultimodal Discourse[C]. London: Law-ra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07.

[13] Martin,J. R. English Text: System and Structure[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1992.

[14] 桑元峰. 生成觀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育[J].外语教学,2014(11).

[15] 张德禄,王 璐.多模态话语模态的协同及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J].外语学刊,2010(2).

作者简介:曾如刚(1975-),男,副教授,硕士,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访问学者。研究方向:外语教学;认知语言学。

程煜(1976-),女,讲师,汉族,本科,江西东乡,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经济贸易系副主任。研究方向:外语教学;商务英语。

猜你喜欢
教学主体外语教学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浅谈数学课堂魅力的提升
“先学后教”让课堂更灵动
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教师角色转换
放手教学,让孩子自由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