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生”课程“情感与态度”目标教学探析

2016-12-06 03:35吴炳莽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品德态度课程标准

吴炳莽

(福安实验小学南湖校区,福建福安355000)

小学“品生”课程“情感与态度”目标教学探析

吴炳莽

(福安实验小学南湖校区,福建福安355000)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情感与态度目标的有效落实,在目标设定时要讲究三维:集体、个人、人类,实施载体构建要讲究三性:体验性、生活性、渐进性,目标达成评价要讲究三多:多主体、多方法、多尺度。

品德与生活;情感;态度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旨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鉴于此,品德与生活课程要求达成的“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四个方面的目标中,情感与态度目标应位于首要位置。正如特级教师胡云婉所认为的:正确的情感与态度目标是品德课的灵魂,是评判品德课是否优质的重要标志,应置于三维教学目标之首。然而,当前品德学科对情感与态度目标落实存在目标设定不合理、实施载体不恰当、评价引导不科学的问题。近几年,笔者结合“品德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课题研究,对情感与态度目标的落实进行探析。

一、“情感与态度”目标设定讲究“三维”

评判情感与态度目标是否准确到位的依据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中对情感与态度总目标作了三条纲要式的表述:一是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二是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三是自信、诚实、求上进。这三条纲要式表述反映了集体的情感体验、人类的情感体验、个人的情感体验三个维度。如何依据课程标准的“纲”,来评判具体的情感与态度目标是否设定准确呢?

笔者在执教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好书大家看》一课时,原来的情感与态度目标是这样设定的:“通过阅读图书,体会书籍带给自己的乐趣,激发爱读书的热情,培养爱读书的情感”。

课题组通过讨论认为,培养学生爱读书的情感固然是一个方面的目标,但这仅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态度的目标,缺乏集体的和人类的情感态度目标。从体现课程标准的角度和教材编写的意图来看,本课是“好书大家看”,涉及“好书”“大家”“看”三个方面的情感和态度目标,“好书”反映了人类共性的情感目标,“大家”反映了有集体的情感目标,“看”反映了有个人的情感目标。对应课程结构的四个方面(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中的“懂得和谐的集体生活的重要性”,以及“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中的“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的范畴应该为上位。因此后来把情感与态度目标调整为:“感受阅读给自己带来的愉快体验,乐于与大家分享读好书的收获;培养在集体活动中愿意为集体出力的情感;培养对读书的情感和对好书的判断体验”。不难看出,调整后的情感和态度目标更准确。可见,设定情感与态度目标,切不能凭个人感觉和经验或者简单地移植课程标准,而应以课程标准为源头,关注集体、人类、个人三个维度,让情感与态度目标设定准确到位。

二、“情感与态度”目标实施载体讲究“三性”

《品德与生活》教与学的基本形式是活动,情感与态度目标实施的载体主要也是各种教学活动。在实践中笔者发现,有利于情感与态度目标实施的教学活动应具有三性:即体验性、生活性和渐进性。

1.体验性

情感与态度目标相比其他目标,是一种更为内在的东西,更讲究学生的“经历和体验”。教学时教师要把学生带进生活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用“心”经历,用“情”感受,从中总结提升认知,促成正确情感与态度的形成。[1]以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的教学案例来说:

案例一:播放课件(一个盲男孩把手上的苹果丢到地上,蹲下身子到处摸了半天也捡不着,走路碰倒了花瓶,磕破了头)后,组织学生谈感想:

(1)看了课件,此时你有什么感受,请说一说。

(2)假如你没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生活中,你将会有哪些不方便之处呢?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可见眼睛对每个人都很重要,没有了眼睛,生活多么不方便呀!我们应该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双明亮的眼睛,保护好眼睛。

案例二:播放同上课件,组织学生谈感受后,教师组织两个活动:

活动1:请学生紧闭眼睛,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学生写得歪歪斜斜,基本不成字)然后让学生睁开眼睛也写一写,对比一下,说说感受。

活动2:让学生蒙着眼睛,模仿盲人在教室的过道上走一圈找回自己的座位,(学生小心翼翼,根本不敢走动,找不回自己的位子)然后再睁开眼睛走一圈,说说两次的不同感受。

案例一虽然关注学生主体,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引导体验,但主要以师生讲述为主,体验只停留在浅层面上,由此产生的情感是表层化、虚假化的。案例二教师采用了换位移情法,让学生模仿盲人写字和走路的生活情境,真切体验盲人生活中的不便和困难。这种深度体验可以穿透学生的心灵,由此产生的关爱盲人的情感是极其深刻的。

2.生活性

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才能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有意义地作用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在执教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我自己会整理》一课时,为了落实“愿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乐于整理自己的物品”这个情感目标,一位教师设计了“比比谁最快”的游戏:

(1)请两位学生到教室前面进行从书包里找“拼音簿”比赛。其中一个学生用自己整理的书包,另一位用别人整理的书包。

(2)其他同学观察,看谁的动作快,并思考为什么。

(3)全班交流:同样是从整理好的书包里找东西,为什么一个人动作快,一个人动作慢?

(4)小结:自己整理的书包使用起来更方便。我们要学会自己的书包自己整理,自己的事情更要自己去做。

这样的活动再现了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生活实际中获得体验,总结提升对生活的认识,促进正确的情感与态度形成。

3.渐进性

众所周知,人的道德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从无到有、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的逐步发展的过程。[2]情感与态度目标达成进程亦如此。有的学生达成比较快,在活动中当场就有所显示。有的同学达成比较慢,感受暂时潜在心里,随着学习的持续,到一定程度才表示出来。教师可以科学利用《品德与生活》教材“综合交错、螺旋上升”的特点,让情感与态度目标在渐进过程中不断落实强化。

如“乐于与别人交往”这个目标,人教版《品德与生活》教材安排多个活动。教师就要以“乐于与别人交往”为主线,渐进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在一年级上册《新朋友新伙伴》这一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介绍自己的名字、相互记住对方名字、和新朋友一起玩、夸夸新朋友等,让学生相互认识,愿意相互交往,消除与人交往的陌生感。在一年级下册《我和小伙伴》这一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小伙伴,分享自己和小伙伴之间的故事等,让学生喜欢和小伙伴交往,增进对伙伴的了解,引导学生在交往中做到友好相处、相互谦让。在二年级下册《我们长大了》这一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长大中结识的朋友,请朋友相互说说在一起的快乐等,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关心他人,做个懂事的好孩子。通过这样持续、渐进的系列活动,让“乐于与别人交往”这种情感不断聚集、强化,最后成为固定的道德品质。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达成评价讲究“三多”

品德评价并不是给出一个量化的品德分数那么简单,而是要真切观察、了解和评价儿童的整体道德水平,通过对儿童全面道德素质的综合把握,最终有效促进儿童的品德发展。[3]为此,对情感与态度目标达成的评价应该立足学生的生活和发展的全过程,采用多元化的评价策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激励每个学生的发展。

1.评价主体多元化

(1)教师的激励式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与正面评价会给学生莫大的鼓励。如当学生表现突出时,教师可以给他竖个大拇指,赞许地说:“精彩”;当学生紧张时,教师可轻轻抚摸他的头,安慰他说:“不急,慢慢来,你一定会讲好的”;类似这些充满情感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可以给予学生自信和力量。

(2)学生自我修正式评价。通过自我修正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同时也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和自我修正意识形成。如执教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让家园更美好》时,笔者设计了如下表格,组织学生开展为期一周的自我评价,取得了好效果。

(3)家长参与式评价。如执教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健康生活每一天》时,把评价从学校向家庭延伸,设计了《我会保护自己的身体》家长评价表,让家长观察学生在家里的情况并作出评价。这既把评价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又能让学生从家长处获得因自己的进步而被表扬的愉悦体验。

(4)同伴互助式评价。如执教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让我们的教室更清洁》时,开展同伴互助评价。同学集体讨论标准,开展“优秀值日生”评选。这种评价既能促使学生相互尊重,又能让学生养成客观公正的处事态度。

2.评价方法多元化

在评价方法上,采取观察记录、作品展示、学习竞赛、书面问卷、口头访谈等方法汇集各方面信息,全方面了解学生,然后进行综合评价。如执教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金色的秋天》主体单元,组织了“找秋天”“颂秋天”“画秋天”等活动,然后综合运用上述评价方法,全面评价学生的情感表现。在开展“秋天的树叶画”作品展评中,要求学生收集各种美丽的树叶,进行剪一剪、贴一贴、画一画、写一写进行一些简单的图形拼合和故事的创造。教师在黑板上布置了一棵大树,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贴到上面,然后组织一场汇报会,学生、科任教师、家长一起担任评委。学生通过介绍自己的制作过程以及回答评委的简单提问,展示自己热爱秋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评价尺度多元化

尊重差异,关注每个儿童原有的基础,不用一个统一的尺子去评价所有儿童,这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所以,在评价尺度上要有不同的层次衡量不同学生,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愉悦。如教学《好书大家看》时,笔者根据学生家庭条件和阅读能力参差不齐的状况,制定了三个层次的评价尺度:

(1)初级评价尺度:说出自己喜爱的书,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给大家读一读;认真倾听别人的读书感受,愿意给班级图书角赠送书。

(2)中级评价尺度:说出自己喜爱的书,选择自己喜欢方式介绍给大家;积极发表自己的读书感受,愿意经常整理班级的图书角。

(3)高级评价尺度:说出自己喜爱的书,能够以新颖的方式介绍给大家;积极发表自己的读书感受,认真倾听和接纳别人的观点,组织讨论制定图书角管理规则。

初级评价尺度对课程标准作了适当降低,适用于学力较差学生;中级评价尺度与课程标准相接近,学生“跳一跳”就能达到,这是教学的重点,适用于大部分学生;高级评价尺度已经超越课程标准,是已经达成前两级目标后再设置的新目标,适用于学习力高的学生。从初级目标开始逐级上升,个性化教学成为可能,让每个学生的情感与态度都得到最好发展。

[1]郑作榕.关于达成《品德与社会》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思考[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6).

[2]买买提依明·阿巴拜克.德育的成败以学生的精神成长为前提[J].中小学德育,2015(6).

[3]叶飞.论品德评价的质性取向[J].中小学德育,2015(3).

G471.2

A

1673-9884(2016)06-0006-03

2016-05-05

吴炳莽(1972-),男,福建福安人,福安实验小学南湖校区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品德态度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